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德峰:讓王陽明思想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安心立命?

王德峰:讓王陽明思想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時代安心立命?

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原標題 | 王德峰:在這個時代,我們如何安心立命?

思想本天成 文章即風光

本文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面向社會成人開設的二年制「復旦哲學思想課程」2017年度3月份精品哲學課程(第113場)現場精萃摘要。

課程:《王陽明思想的當代意義》

主講:王德峰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譽稱「復旦哲學王子」。

日期:2017年3月11-12日 周六日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

復旦哲學課堂為亞洲領先面向公眾的哲學思想課堂,秉承「守護思想 引領時代」之宗旨,致力於「哲學+的時代,天才為之責任」的使命!其中「哲學 」的思想概念最早為復旦哲院現任院長孫向晨教授創建並提出,現作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哲學課堂、復旦哲學大會的辦學理念正在加以實施中!

珍藏版 | 6分鐘5996字 攀登思想高峰

各位朋友非常高興,應復旦哲學課堂的邀請,今天和明天兩天的時間,我們來討論陽明心學

我們來講這樣一個話題,最近幾年來,我們中國人不斷地在討論或者討論王陽明心學,在中國當代的重要意義。王陽明心學它的最重要作品就是

《傳習錄》

我今天來講,先講一下王陽明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來龍去脈。為什麼王陽明心學對當代中國人如此重要?

一、用七段歷史了解,何為心學?

1法開天下

先秦諸子最初都是論道的學問,最初中國人選擇了法家的學說。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是秦朝,但是兩世而亡。到他的兒子就維持不住了,天下又亂,楚漢之爭,經過楚漢之爭之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朝統治最初是用黃老之術,叫做無為而治,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整個民族還沒有精神家園,整個民族的社會典章制度還沒有精神上的基礎。

2兩漢經學

到了漢武帝時候,兩個人物,一個政治家漢武帝,一個思想家董仲舒聯起手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定儒家為一尊,於是中國的道統成立,道統就是文化精神傳統,以儒家為根本了。所以中國學術思想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叫做兩漢經學。

這個時候中國學術思想主題是什麼?就是儒家經典,通過對儒家經典的研究,尋找建立典章制度的依據。主題就是經學研究,終於建立了非常完備的禮教的系統。典章制度,道德規則都建好了,這個叫做禮教,但是東漢末年天下又亂,三國紛爭,進入了魏晉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本來都迷戀著禮教,希望在這樣一個道德規則系統當中,我們的民族社會生活保持它的健康和正常,但是東漢末年又亂了,禮教得不到遵守,再一次禮崩。

3魏晉玄學

這個時候中國知識分子沒有路可走了,後來發現有一條路,就是道家。就是六家(陰陽名墨儒法道)當中的道家終於又揀起來了,進入了魏晉玄學的階段。

玄學就是道家學說,一個玄字表明道家學說的主題是討論有和無的關係。有而不有皆無,無而不無皆有,一個循環來了。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一個字,就是玄。但是這步蠻重要,魏晉玄學雖然表明當時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但是它仍然重要在思想上。因為經過魏晉玄學之後,中國思想的格局叫做儒道互補這個格局成了。

儒道本來是要論戰,老子要批評孔子的,批評孔子太要作為了,理想太多。老子遇到過孔子,狠狠地批了他一通,孔子沒有生氣,說老子是一條龍,乘風而起的龍,很欣賞他的境界,但是孔子還是走自己的路。到了魏晉玄學之後,儒道互補,互相補充,形成了中國文化精神基本特徵。

大家看《世說新語》就會感受這種魏晉文人的精神境界,中國文化精神在那個階段成了少數人一種實踐,風流瀟洒的人生態度。但是它不能阻止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

4佛定禪冥

在中國文化生命瀕臨死亡的時候,我們獲得了一次拯救的機會。佛學在兩漢之際進入中國,就是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從兩漢之際,佛經傳入中國,經過幾個世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努力,翻譯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中國人終於做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基本做到讓佛經說漢語。

佛學的中國化,最高程度就是禪宗。

禪宗大綱16個字,我們大概許多人都背的出來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捨棄了其他宗派許多繁瑣的用功的程序,根本要做到見性成佛,成性者隨,我們自己的心,自見本心皆能成佛,何等的自信。

請注意禪宗是什麼?禪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學。

這就是隋唐佛學最高成果,它為宋明新儒學做好了思想準備。中國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我們已經有了解決希望。

5宋明新儒

隋唐佛學,它的成果,禪宗為宋明新儒學做了準備。

中國人思想終於發展到這個階段,要樹立道德自覺的主題了。這叫做獨立的人格,宋明新儒學開始了,它的主題用王陽明那句話說起來非常明了,他說我們中國人,人人心中有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所以破中國人心中之賊這件事情就是宋明新儒學的主題。這樣我們進入了第五個階段。

陸象山跟朱熹是同時代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在學問的立場上是對立的。程朱理學認為要把普遍真理說出來,大家服從他,心中之賊就破了。陸王心學認為不,破我們心中之賊,仍然用我們本有這個心。脫離心的天理那個是僵死的教條,天理在哪裡?在人心中,所以王陽明就有了那句話,「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天理。」良知是我們本來有的,不是後天給的,叫做良知。不是用心之外的天理來教導人。

理學、心學兩派之爭的根源在這裡,就是破心中之賊的路徑不一樣。

但是到後來程朱理學大行天下,陸王心學終於衰落。

6滿清凄夢

中國文化生命的衰落繼續,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就是清朝。王陽明心學為什麼不能大行天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原因,就是滿族入主中原,成立了清朝。清朝政治一個重要特徵是什麼?以軍事統治代替文人政治,取消宰相制度,代之軍機衙門。這就中斷了中國知識分子去關懷天下的實踐路徑,實踐道路。雖然宰相只有一個人可以做,但是他是中國知識分子天下關懷實踐途徑,這個路被阻斷了。於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清朝只能做什麼事情,兩件事情,一個考舉,一頭扎到文字堆中去,做經學的研究和考證。還有一件事情陪王公大人玩文化,做王公大人門上的清客。

7中西終唏

中國在清朝滅亡時候的局面跟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滅亡的局面是完全一樣的,群雄摒棄,逐鹿中原,搶奪天下,先是袁世凱,袁世凱之後是北洋軍閥輪流上台,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軍閥,中國知識分子這下子痛苦更加深刻了。

於是又一場運動起來了,向西方學習的運動起來了。不是學習西方更好的制度,而是學西方的思想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西方引進他們的科學和哲學,要用西方的思想改造中國的國民,這個叫做最後一個階段,第七個階段來了。

直到今天,我們西化夠厲害了吧,想一想中國今天的教育,它的課程體系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課程體系基本是一個西學的體系,只有少數科目有一點中國文化。比如說語文課講一下中國古典詩詞,有一點中國文化了,歷史課要講講中國歷史,有一點中國史學,除此之外全部是西方學問。我們西化到今天,我們成了西方人沒有?我們解決了我們民族安心立命的問題沒有?問題依然存在。

二、人生怎麼就成了問題的呢?

有問題才有學問,人生何以成了問題。先要講這件事情,動物的生命對動物來說是問題嗎?對動物來說從來不是問題,狗就這樣生活了,黑猩猩就那樣生活了,螞蟻也就那樣生活了對不對?它們的生命對它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倒是人跑去研究,那個叫做生物學問題,動物學的問題,不是動物自己提的問題,是人類向它們提的問題。

但是人類的生命對人自己卻成了問題,什麼問題?人現實生命到處都是麻煩,生命外部麻煩容易處理,生命內部麻煩最難對付。生命外部的麻煩解決了叫做征服了世界,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難。為什麼我們的心需要安頓呢?因為我們的心就是一個趨於無限性的存在。

1出生入世

我們始終以籌劃未來的方式活在當下,籌劃未來就是籌劃一個並不存在的東西,意味著什麼?我們超越了事實,超越了現實,這就是我們的心無限的一面。這個無限的一面讓人的心靈成了問題,他生出煩惱。

王陽明第一句話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就是在籌劃,好的好聽一點叫做提出生命理想,說的難聽就是自己的願望要實現,這叫做「意」起來了,就想實現它。這個實現叫做如意,如果沒有實現叫做不如意,不如意就是煩惱。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在佛教的意義中明確用的這個詞兒了,就是煩惱。煩惱就是不如意,動物沒有煩惱,只是焦慮。

神秀的那句話還背的出來嗎?「生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就認為我們修行是什麼事情?把本來乾淨的心跟外部灰塵隔開來,始終保持著隔絕狀態。雖然神秀的這句話被禪宗批評了一下,但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中國哲學幾千年來就圍繞這個主題展開。

人如何安排好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解決的方案圍繞著一條,把出世和入世加以統一,方案就是先出世而後入世。所以中國哲學叫做人生哲學,西方人的心也是人心,是人心一定有無限的一面,這無限的一面要安頓,照樣是不可能安頓在現實世界中,所以他們也得出世。西方人怎麼出世?宗教。

宗教信仰的前提就是什麼?徹底放下自己這個小我,那就叫做根本上的謙卑態度,別自以為是。所以基督教,聖經的教導第一件事情告訴我們,有罪,就是原罪。你不承認自己有罪,你就不會有信仰,信仰的前提是謙卑。有了這個謙卑的人生態度才會信仰,那麼信仰意味著什麼?它是實踐,你能奉獻嗎?你要拋棄所有自己個人所牽掛的一切,投身於上帝的事業。

我們中國人不這麼搞,我們只有一個世界,沒有兩個世界。這個世界叫做感謝生命的世界。

2情感生命

我喜歡虛構,我以前講哲學導論課虛構了一下,我今天再虛構。假設有一個英國哲學家對孔子的學說有研究的興趣,他研究中國哲學特別要研究孔子。那麼他首先有一本書要讀的,孔子其他的著作可以不讀,但是《論語》必讀不可。

他開始讀論語了,最初發現很倫理,對話錄和柏拉圖著作形式一致。柏拉圖著作都是對話集,讀了幾遍之後又有一個重大發現,原來孔子學說有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仁,這個表明英國學者,有學養的功夫,善於抓住一個學說核心概念。因為他發現孔子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說法,「仁者愛人」是一種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是一種說法,「仁以孝為本」,又是一種說法,「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是一種說法,種種的說法翻遍《論語》全書,終於找不到孔子關於什麼是仁。

這就使這個英國哲學家非常的困惑,他要找一個中國人問一問,假定他找到我,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們孔子學說算不算哲學?我說這個問題怎麼來?他說哲學應該有嚴密的範疇演繹和概念的推論,基本概念都有最終的定義,我怎麼在《論語》當中就找不到這一切呢?

我聽了他的說明之後,我就反問他了,在你提的這個問題裡面有一個前提,你把你們歐洲的形態做標準,拿它來衡量其他民族的學說,符合這個標準的叫做有哲學,不符合叫做沒有哲學,你是不是歐洲中心主義。我這一問,他覺得我有點道理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你們中國的哲學有它自己的形態,有它自己的道路,我說正是如此。

他說,那麼你能不能引導我,踏上中國哲學的道路,進入中國哲學的形態呢?我說這個事情很難,基本上沒有希望。因為你在歐洲文化世界長大,漢語也不是你的母語,你的母語是英語,這件事情就很難了。我勸你的《論語》也不便多讀,照你這樣讀法,讀一百遍,讀一千遍都一樣,他說我怎麼辦?我說你只讀其中一段吧,然後慢慢體會,有心得跟我交流,沒有心得放棄研究。他說哪一段?我說這麼一段,在《論語》當中有這樣一個對話,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做宰予,有一天就問他的老師了,你主張恢復周禮,周禮當中有一條,假設我們的父母親去世,我們要服喪三年,三年是不是太長了?能不能短一點,面對這個問題,孔子沒有正面回答,孔子反問宰予,假設你的父母親去世的話,你吃的好,穿的好,就是說「食夫稻,衣服錦,於女安乎?」,孔子在問他你會心安嗎?宰予回答說:安。孔子回答說「女安,則為之」,也就是說你覺得心安,自己決定去服喪多少時間吧。宰我得到了這個答案就走了,宰予剛一走,孔子忍不住說了一句話「予之不仁也」,宰予這個人不仁。

講到這裡,他說我又明白了一個更加重要的道理,原來孔子所說的仁根本不是概念,我說是什麼?他說是生命情感,他一說這句話來,我豎起大拇指,你行了,你從現在開始,真能夠研究中國哲學了,你已經踏上了中國哲學道路了。

中國哲學是哲學,西方哲學也是哲學,哲學就要尋求普遍的真理。西方哲學從哪裡去尋找普遍的真理呢?從我們的理性當中去尋找。中國人從哪裡去尋找普遍的真理,從我們共同生命情感中去尋找。

3「心」上三點

一個民族的國民性格,國民性的病症來自於文化精神,這個文化精神要去研究它,才知道根源在哪裡?

說到這裡,我們回顧和總結一下對「心」的認識。

第一就是生物上的心,器官性的存在,科學研究的心是生物學、心理學對象。

第二個就是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它不是理性思考的居所,我們說的理性思考的居所是頭腦,認識能力。心是什麼?生命情感所在的地方,心跟頭腦哪一個更加根本?心更加根本,這個是對心另外一個方面的了解。

第三,這個心通過孟子的學說我們知道它是超生物,又超情感之上的心,那是道德的根源。

這三點明確了我們才能談心,才能談心學。孟子開了頭,但是也沒有充分展開,由於同時代的人不能理解,就隱沒了。要到後來重新揀起來,重拾舊序,重拾這墜落的舊序,通過什麼階段?隋唐佛學。

講了那一大堆話之後,我們終於可以引出這段話了。

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個不可得的心其實不是心,也不是心體,其實就是種種的念,所以念是在時間中的,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當初的念不再是今天的念,未來的念也不是今天這個念,但是我們卻誤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心,這樣產生了自身前後的差別和不同。過去那個我跟今天這個我,和未來這個我都不一樣了。人與人之間也千差萬別。其實人心只是一個,所以我要引用陸象山這段話說的真好:

心,

只是一個心。

某之心,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載聖人之心,

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

其心亦只是如此。

心之體甚大,

若能盡我之心,

便與天同。

1心體不住

我老喜歡這麼說,你背著一個LV包向我走來,我一眼看過去,哦,世界頂級的品牌包。我然後再看這個包,它簡直不是包,它其實還是包。你那個LV包比我這個包價格昂貴的多,質量也好的多,客觀不客觀?客觀。像是客觀的,你不能說你那個賓士、寶馬跟我這個桑塔納是一樣的,不可以這麼講。你那個LV包價格再好,質量再好,絕不妨礙我這包還是包,這叫做不住相。

境由心生,哪有絕對的順境,哪有絕對的逆境,千萬別這麼區分。不要住相,住相就要有區分,區分就是妄念,妄念然後心就是苦難,麻煩。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講一點心學的緣故,吾心不安,乞師與安。

心向外祈求,我們人生是怎麼過,我們的心是怎麼過,一直有兩個我在對話。當我們得意的時候是一個我表揚另外一個我。在我們自責、後悔的時候,是一個我在批評另外一個我。我們的心就有兩個我,他們形成一種張力,很強的張力,這個心的問題要解決。

一部中國思想史積累出一部中國人生哲學來,其中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三者合流到了宋明新儒學,把中國人生哲學推向最高峰,解決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此心如何達到它最好的狀態。

2宇宙之極

無機物指向有生命的事物,有生命的事物從植物指向動物,直到人,然後指向生命情感。

人就是這樣活在宇宙中,宇宙就是指向生命的。植物充當了動物的食物,動物和植物又可以充當人類的食物,但是中國人反對無端的摧殘動物,無端地毀壞花草,無端地毀壞瓦石,視天下猶一家,這樣人與宇宙的關係多好。我相信這是未來文明應該指向的目標。

我們說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就是我們人生修養,他要達到最高境界其實可以概括為什麼?「此心純乎,天理至極」,同樣也就是陸象山講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那麼這個天理是生命情感,不是理論概念,是在具體實踐之中。

天道之極致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這就是中國思想,不把天道跟人民生活隔開的。這就是與天體萬物為一體的仁,叫做一體之仁。這是我們中國人安心立命的憑藉。

編輯|P小博

攝影|李健 姚恆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若是歲月靜好,誰願以命相搏
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也可能是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