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張南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19年 5月 24日在線發表美國Winograd E, Rivers CI, Fenstermaker R,等撰寫的《The case for radiosurgery for brainstem metastases.》( doi: 10.1007/s11060-019-03195-y)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挑戰對腦幹轉移瘤患者預後存在普遍的悲觀的認識,會讓人使用全腦放射治療以緩解癥狀,而不是使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以明確控制和維持生存質量。作者的研究旨在通過單中心的回顧評價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積極治療腦幹轉移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的研究納入41例患者的45處病灶進行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治療。患者平均年齡為58.7歲,範圍為22歲到82歲。客觀計算腫瘤體積,通過影像學和臨床數據評估治療效果,並與放射外科反應相聯繫。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作者發現,腦幹轉移瘤(BSM)診斷後平均生存期為11.6個月,範圍為1.4 - 58.8個月。邊緣劑量範圍為12至20Gy。第一次隨訪中,11例(27%)患者病灶完全消失。第二次隨訪15例(37%),第三次隨訪19例(46%)患者完全消失。平均下來,在治療後的首次隨訪中,腫瘤大小平均縮小64%。25例(61%)患者在接受放射外科治療的同時接受全腦放療(WBRT)治療;16例(39%)僅接受放射外科治療。兩組總體生存率無顯著性差異(p = 0.1324)。其中一例2.06 cm3橋腦腫瘤患者接受邊緣劑量16 Gy照射,但無相關癥狀。一例患者接受貝伐單抗(Bevacizumab)?治療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後所出現的放射性副反應(ARE),進行性但無癥狀的水腫,但治療後水腫不受皮質類固醇的控制的。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轉移瘤的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

腦幹的位置不應妨礙對這些患者進行放射外科治療。添加或排除使用全腦放療(WBRT)應基於患者的臨床進展,且在本研究的範圍內似乎不影響總體生存率。由於更好的全身性系統治療已提高了生存率,這些患者可以從使這種策略以更好地保存認知功能中獲益。

作者總結道,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腦幹轉移瘤(BSM)的方法,在默認使用全腦放療(WBRT)之前,應該選擇放射外科治療方法。尤其是對顱外疾病有限,且一般狀況(KPS)較好的腦幹轉移瘤(BSM)患者,應該選擇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而不是全腦放療()WBRT,正如我們所已經指出的,他們有長期生存的潛力。本文所描述的體積效應可以幫助作為伽瑪刀放射外科治療後所設置適當的指導方針。然而,相比腦幹以外的腦轉移瘤,特別是針對最大劑量可能受到限制的腦幹轉移瘤(BSM),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以創建更明確的腫瘤組織學標準和預期的體積變化。我們之前討論過應該利用病灶體積而非病灶的數量來決定是使用伽瑪刀放射外科(GKRS)還是全腦放療(WBRT)治療的重要性。這裡我們再次建議應採用3D(三維)體積分析作為隨訪中的標準測量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耐用型植入式葡萄糖生物感測器
高膽固醇會使T細胞更容易被抑制導致癌症高發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