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透過正思維 約能化繁為簡 擴能由簡而繁

透過正思維 約能化繁為簡 擴能由簡而繁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華嚴包括所有法門,特彆強調普賢道,與一般講的道,區別很大。一般講的 菩提心、菩提道、菩薩道是佛法中根本因素,要弄清楚。如什麼叫菩提道,什麼叫菩薩道,不能弄清楚,就沒有入門。

怎樣行普賢道,要對它有足夠的認識,普賢道是從一佛乘立場講,不是從權乘、一般實乘的立場講。

一,只要講普賢,一切都是真的。真的講常樂我凈,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普賢境界,起心動念無不是普賢大行,這裡是普光明殿,在一起的人都是菩薩同行善知識,這前提先建立起來。

二,一即是一切,一是整體的一,牽涉很廣。從自身為主,別人為客為賓,主伴圓融。一是具足一切的一。法界無盡緣起,整個法界,重重無盡。你會影響到別人,別人影響別人,一直影響下去。不好影響一直影響下去,果報不得了;好的,福報不得了。我寧一點惡,也不做,一點善也做。

一行一切行,一即是一切。修一佛乘,能很快覺悟,就是這個原因。正思維會導引你到正確的目標。大乘,講六度萬行;中乘,講十二因緣;小乘,是四諦苦集滅道修行法,與普賢乘修行法有什麼不同?

第一、佛教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講苦集滅道,發展出息滅貪嗔痴,勤修戒定慧,講很多戒條。修行要領,展開來就是37道品,消滅見思惑。前面五停心觀,即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對治五種心過,五個要修一個,才能修37道品,成就阿羅漢。

第二、佛法往前前進,重新整合。37道品進一步濃縮,就是聞思修,戒定慧,三學三慧定案了,此為部派佛法中級階段。

戒定慧又展開,變成六度。從而擴張,由小乘到中乘,轉入大乘,就成為六度萬行,四無量心,四攝心,境界相當廣泛,修行比原始的時候更複雜了。由繁而簡是發展過程,由簡而繁也是發展過程,後來看時,混成一團,怎樣修行,都弄不出來了。

第三、到了唐朝就很亂了。我們的祖師大德整理出了義經、不了義經,發展兩個方向。

一是按照原始經典,進行判教,發揮出天台四教,華嚴五教,從經典上下功夫的。

二是從修行上下功夫,把六度萬行濃縮,怎樣使心不起念,念不生,不生不滅,抓住要領,從這裡下手。不要太多閑傢具,唯一念不起,不生不滅就是涅盤,這是一佛乘,直接談心性。

行門就走這一條路,一千多年就是走這一條路。如何使念不起,有沒有找到,不是憑嘴說的,必須從37道,或從三學三慧解釋,或從六度萬行解釋過來念不起。不是的話,都是邪說,不是正法。一定要懂得它實際上的思想發展過程。古代不立文字,都飽讀詩書。

這是正思維帶來的,一個正思維能使我們具足一切。「一個念不起就是不生,一個不生就是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盤解脫」,很簡單的,但是這句話給一定沒有辦法解脫,因你不正思維。正思維不一定照這樣講,有所悟,一定講自己那一套。

我們能不能掌握這一點,透過正思維,劃繁為簡,既能約分,也能擴分,由簡為繁,也對。會正思維,能約分,也能擴分,如善財童子透過正思維修行,很殊勝的,不可思議的。

聽了法,回去寫,用功討論,是要自己深化,在內心裡深耕,刻在心坎里,才有可能解脫。這是自己了生死的部分!(海雲師演華嚴,圓明心要14.3)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國學正能量,智慧識人性!相遇皆是緣,生命大歡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嘉之會自然亨通 利是我們最大的考驗
一切主觀觀念 都是依他而起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