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感知概述

感知概述

感知(來自拉丁語perceptio)是感官信息的組織,識別和解釋,以表示和理解所呈現的信息或環境。[2]

所有感知都涉及通過神經系統的信號,而這些信號又是由感覺系統的物理或化學刺激引起的。[3]例如,視力涉及光線照射眼睛的視網膜,氣味由氣味分子介導,聽覺涉及壓力波。

感知不僅是對這些信號的被動接收,而且還受到接受者的學習,記憶,期望和注意力的影響。[4] [5]

感知可以分為兩個過程,[5]

(1)處理感知輸入,將這些低級信息變換為更高級別的信息(例如,提取用於對象識別的形狀);

(2)與人的概念和期望(或知識),影響感知的恢復性和選擇性機制(如注意力)相關的處理。

感知取決於神經系統的複雜功能,但主觀上看似乎是徒勞的,因為這種處理髮生在有意識的意識之外。 [3]

自19世紀實驗心理學興起以來,心理學對感知的理解通過結合各種技術而得到了發展。[4]心理物理學定量地描述了感覺輸入和感知的物理特性之間的關係。[6]感覺神經科學研究潛在感知的神經機制。感知系統也可以根據它們處理的信息進行計算研究。哲學中的感性問題包括聲音,氣味或色彩等感官品質在客觀現實中而不是在感知者心中存在的程度。[4]

雖然感官傳統上被視為被動感受器,但對幻覺和模糊圖像的研究已經證明,大腦的感知系統主動並且有意識地試圖理解他們的輸入。[4]關於感知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積極的假設檢驗過程,類似於科學,或者現實的感官信息是否足夠豐富以使這個過程變得不必要,仍然存在著積極的爭論。[4]

大腦的感知系統使個體能夠看到周圍的世界是穩定的,即使感覺信息通常不完整且快速變化。 人類和動物的大腦以模塊化的方式構建,不同的區域處理不同類型的感官信息。 其中一些模塊採用感官地圖的形式,將世界的某些方面映射到大腦表面的一部分。 這些不同的模塊互相連接並相互影響。 例如,味道受到氣味的強烈影響。[7]

Necker cube和Rubin花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被感知。

考慮到該形狀的輪廓,人類能夠對潛在的3D形狀類別/身份/幾何進行非常好的猜測。 計算機視覺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構建具有類似行為的感知計算模型,並且能夠從單視圖或多視圖深度圖或輪廓生成和重建合理的3D形狀[1]

目錄

1 流程和術語

2 類型

2.1 願景

2.2 音響

2.3 觸摸

2.4 味道

2.5 氣味

2.6 社會

2.6.1 演講

2.6.2 面孔

2.6.3 社交風格

2.7 其他感知

3 現實

4 生理學

5 特點

5.1 恆常

5.2 分組

5.3 對比效果

6 理論

6.1 作為直接感知的感知

6.2 感知在行動

6.3 進化心理學(EP)和感知

6.4 閉環感知

6.5 感知理論

7經驗的影響

8 動機和期望的影響

9 參考

流程和術語

感知過程始於現實世界中的物體,稱為遠端刺激物或遠端物體。[8]通過光,聲或其他物理過程,物體刺激身體的感覺器官。這些感覺器官將輸入能量轉化為神經活動 - 一個稱為轉導的過程。[8] [9]這種神經活動的原始模式稱為近端刺激。[8]這些神經信號傳遞到大腦並進行處理。[8]由此產生的遠端刺激的精神再創造是感知。

一個例子是鞋子。鞋本身就是遠端刺激。當來自鞋子的光進入人的眼睛並刺激視網膜時,這種刺激就是近端刺激。[10]由人的大腦重建的鞋的圖像是感知。另一個例子是電話鈴聲。電話鈴聲是遠端刺激。刺激一個人的聽覺感受器的聲音是近端刺激,並且大腦將其解釋為電話鈴聲是感知。不同種類的感覺,如溫暖,聲音和味覺,被稱為感官方式。[9] [11]

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已經開發出一種感知模型。據他介紹,人們通過以下過程形成意見:[12]

當我們遇到一個不熟悉的目標時,我們對不同的信息提示持開放態度,並希望了解有關目標的更多信息。

在第二步中,我們嘗試收集有關目標的更多信息。漸漸地,我們遇到一些熟悉的線索,幫助我們對目標進行分類。

在這個階段,線索變得不那麼開放和選擇性。我們嘗試搜索更多確認目標分類的提示。我們還積極忽視甚至歪曲違反我們最初看法的線索。我們的感知變得更具選擇性,我們最終描繪出目標的一致畫面。

Alan Saks和Gary Johns認為,感知有三個組成部分。[12]

感知者,了解某事並最終理解的人。有3個因素可以影響他或她的感知:經驗,動機狀態和最終的情緒狀態。在不同的動機或情緒狀態中,感知者將以不同的方式對某事做出反應或感知。同樣在不同的情況下,他或她可能會採用「感性防禦」,他們傾向於「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

目標。這是被感知或評判的人。 「目標的模糊性或缺乏信息導致對解釋和添加的更大需求。」

情況也極大地影響了觀念,因為不同的情況可能需要關於目標的額外信息。

刺激不一定被轉化為感知,並且很少將單個刺激轉化為感知。模糊的刺激可以被轉換成多個感知,一次一個地經歷,所謂的多穩態感知。根據受試者的文化和以往的經歷,相同的刺激或缺乏刺激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知。模稜兩可的數字表明,單一的刺激可以產生不止一個感知;例如魯賓花瓶,可以解釋為花瓶或兩個面。感知可以將多種感官的感覺結合成一個整體。例如,電視屏幕上的談話者的圖片受到來自說話者的語音聲的約束,以形成談話者的感知。 「Percept」也是Leibniz,[13] Bergson,Deleuze和Guattari [14]用來定義感知獨立於感知者的術語。

類型

視力

主要文章:視覺感知

在許多方面,視覺是人類的主要感受。通過每隻眼睛吸收光線,並根據原點方向將其聚焦在視網膜上。光敏細胞的緻密表面,包括視桿細胞,視錐細胞和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捕獲有關入射光強度,顏色和位置的信息。在將信息發送到大腦之前,在視網膜上的神經元內發生紋理和運動的一些處理。總之,大約15種不同類型的信息然後通過視神經傳遞到大腦。[15]

聲音

人耳解剖。 (在該圖像中誇大了耳道的長度)。

褐色是外耳。

紅色是中耳。

紫色是內耳。

主要文章:聽覺(感覺)

聽力(或試聽)是通過檢測振動來感知聲音的能力。能夠被人類聽到的頻率被稱為音頻或聲音。該範圍通常被認為在20 Hz和20,000 Hz之間。[16]高於音頻的頻率被稱為超聲波,而低於音頻的頻率被稱為超聲波。聽覺系統包括收集和過濾聲波的外耳,用於轉換聲壓的中耳(阻抗匹配),以及響應聲音產生神經信號的內耳。通過上行的聽覺通路,它們被引導到人腦顳葉內的初級聽覺皮層,這是聽覺信息到達大腦皮層並在那裡進一步處理的地方。

聲音通常不是來自單一來源:在實際情況下,來自多個聲源和方向的聲音在到達耳朵時會疊加。聽力涉及計算複雜的任務,即分離出感興趣的來源,通常估計它們的距離和方向以及識別它們。[17]

觸覺

主要文章:觸覺感知

觸覺感知是通過觸摸識別物體的過程。它涉及皮膚表面上的圖案的體感感知(例如,邊緣,曲率和紋理)和手部位置和構造的本體感受的組合。人們可以通過觸摸快速準確地識別三維物體。[18]這涉及探索性程序,例如將手指移動到物體的外表面上或將整個物體握在手中。[19]觸覺感知依賴於觸摸過程中的力量。[20]

吉布森將觸覺系統定義為「通過使用他的身體對個體與他身體相鄰的世界的敏感性」。[21]吉布森和其他人強調了觸覺感知與身體運動之間的緊密聯繫:觸覺感知是積極的探索。觸覺感知的概念與擴展的生理本體感受的概念有關,根據該概念,當使用諸如棒的工具時,感知體驗被透明地傳遞到工具的末端。

味道

主要文章:味道

味道(或更正式的術語,味覺)是感知物質風味的能力,包括但不限於食物。人類通過稱為味蕾的味覺器官或味覺性的calyculi,集中在舌頭的上表面來獲得味道。[22]人類舌頭在其大約一萬個味蕾上各有100到150個味覺受體細胞。[23]有五種主要口味:甜味,苦味,酸味,鹹味和鮮味。通過結合這些基本口味可以模仿其他口味。[23] [24]對鮮味的認識和認識是西方美食的一個相對較新的發展。[25] [26]基本口味僅部分地影響口腔中食物的感覺和味道 - 其他因素包括通過鼻子的嗅上皮檢測到的氣味; [27]通過各種機械感受器,肌肉神經等檢測到的質地; [ 24] [28]和溫度,由感受器檢測。[24]所有基本口味都被歸類為食慾或厭惡,取決於他們感覺到的東西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29]

嗅覺

氣味是通過嗅覺器官吸收分子的過程。人類通過鼻子吸收這些分子。這些分子通過厚厚的粘液層擴散,與感覺神經元投射出的數千個纖毛中的一個接觸,然後被吸收到347個左右的受體中。[30]正是這個過程使人類從物理角度理解嗅覺的概念。

氣味也是一種非常互動的感覺,因為科學家已經開始觀察到嗅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與另一種感覺接觸。[31]

氣味也是最原始的感官。它一直是關於驅動最基本的人類生存技能的感覺的討論,因為它是安全或危險,朋友或敵人的第一個指標。它可以成為潛意識和本能層面上人類行為的催化劑。[32]

社會

主要文章:社會感知

社會感知是感知的一部分,它使人們能夠理解他們社會世界的個體和群體,從而成為社會認知的一個要素。[33]

言語

主要文章:言語感知

雖然「我欠你」這個短語可以聽作三個不同的詞,但譜圖顯示沒有明確的界限。

言語感知是口語被聽,解釋和理解的過程。語音感知研究旨在了解人類聽眾如何識別語音並使用這些信息來理解口語。根據周圍的單詞和演講的節奏,以及演講者的身體特徵,口音和情緒,單詞的聲音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聽眾設法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感知單詞。另一種變化是,混響可以使從房間遠端說出的單詞與近距離說出的單詞之間的聲音產生很大的差異。實驗表明,人們在聽到語音時會自動補償這種影響。[17] [34]

感知語音的過程始於聽覺信號內的聲音水平和試聽過程。將初始聽覺信號與視覺信息(主要是唇部運動)進行比較,以提取聲學線索和語音信息。在這個階段也可能融入其他感官方式。[35]然後,該語音信息可以用於更高級別的語言處理,例如單詞識別。

語音感知不一定是單向的。也就是說,與形態,語法或語義相關的高級語言過程可以與基本語音感知過程相互作用,以幫助識別語音。[引證需要]可能是這樣的情況,它不是必要的,甚至可能是不可能的讓聽眾在識別更高單位之前識別音素,例如單詞。在一項實驗中,Richard M. Warren用咳嗽聲取代了一個單詞的音素。他的受試者在感覺上沒有任何困難地恢復了失蹤的語音,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準確識別哪個音素受到干擾。[36]

面部感知

主要文章:面部感知

面部感知是指專門用於處理人臉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個體的身份,以及諸如情緒線索的面部表情。

社交風格

主要文章:體感系統§社交觸覺的神經處理

軀體感覺皮層編碼來自全身各種受體的傳入感覺信息。情感觸覺是一種引發情緒反應的感官信息,通常是社交性的,例如物理的人類觸覺。這種類型的信息實際上與其他感覺信息不同地編碼。情感觸覺的強度仍然在初級軀體感覺皮層中編碼,但與情感觸覺相關的愉悅感比初級軀體感覺皮層更能激活前扣帶皮層。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數據顯示,前扣帶皮層以及前額葉皮層中的血氧水平對比(BOLD)信號增加與情感觸覺的愉悅評分高度相關。主要軀體感覺皮層的抑制性經顱磁刺激(TMS)抑制情感觸覺強度的感知,但不抑制情感觸覺愉悅。因此,S1並不直接參与處理社交情感觸覺愉悅,但仍然在區分觸摸位置和強度方面發揮作用。[37]

其他感官

主要文章:感覺

其他感官可以感知身體平衡,加速度,重力,身體部位,溫度,疼痛,時間和內部感官的感知,如窒息,嘔吐反射,腸擴張,直腸和膀胱充盈,以及感覺喉嚨和肺部。

現實

在視覺感知的情況下,有些人實際上可以在他們的腦海中看到感知轉變。[38]其他不是畫面思考者的人可能不一定會在他們的世界變化時感受到「形狀轉變」。實驗表明,「有組織作用的」性質:模糊圖像在感知層面上有多種解釋。

這種令人困惑的感知模糊性被用於偽裝等人類技術,也用於生物模仿,例如歐洲孔雀蝴蝶,它們的翅膀上有鳥兒的眼睛,就像它們是危險捕食者的眼睛一樣。

還有證據表明,大腦在某些方面會有輕微的「延遲」,使身體遠端部分的神經衝動能夠被整合到同步信號中。[39]

感知是心理學領域最古老的領域之一。心理學中最古老的定量定律是韋伯定律 - 它表明刺激強度中最小的顯著差異與參考強度成正比 - 而費希納定律則量化物理刺激強度與其感知對應物之間的關係(例如,測試在觀眾實際注意到之前計算機屏幕可以變暗的程度)。對感知的研究產生了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方法。

生理

主要文章:感覺系統

感覺系統是負責處理感覺信息的神經系統的一部分。感覺系統由感覺受體,神經通路和參與感覺知覺的大腦部分組成。通常認可的感覺系統是用於視覺,聽覺,軀體感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嗅覺)的感覺系統。有人提出免疫系統是一種被忽視的感覺方式。[40]簡而言之,感官是從物理世界到心靈領域的感測器。

感受野是受體器官和受體細胞響應的世界的特定部分。例如,眼睛可以看到的世界部分是它的接受場;每個桿或錐可以看到的光是它的感受野。[41]到目前為止,已經為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和體感系統確定了感受野。研究注意力目前不僅集中在外部感知過程,而且還集中在「Interoception」,被視為接收,訪問和評估內部身體信號的過程。維持所需的生理狀態對於生物體的健康和生存至關重要。 內感受是一個迭代過程,需要身體狀態感知和這些狀態的意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產生適當的自我調節。傳入的感覺信號不斷地與目標,歷史和環境的高階認知表徵相互作用,塑造情感體驗並激發監管行為。[42]

特徵

恆常

主要文章:主觀恆常

感知恆常性是感知系統從廣泛變化的感覺輸入中識別相同對象的能力。[43]:118-120 [44]例如,個人可以從視圖中識別,例如正面和輪廓,形成非常不同視網膜上的形狀。看著面朝上的硬幣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圓形圖像,但是當它以角度保持時會產生橢圓形圖像。[17]在正常感知中,這些被認為是單個三維物體。沒有這個校正過程,從遠處接近的動物似乎會增大。[45] [46]一種感知恆常性是顏色恆定性:例如,在不同的顏色和光強度下,白紙可以被識別出來。[46]另一個例子是粗糙度恆定:當手快速地穿過表面時,觸摸神經被更強烈地刺激。大腦會對此進行補償,因此接觸速度不會影響粗糙感。[46]其他常數包括旋律,氣味,亮度和文字。[47]這些恆定並不總是完全的,但是感知的變化遠小於物理刺激的變化。[46]大腦的感知系統以各種方式實現感知穩定性,每種方式都專門針對正在處理的信息類型[48],音素恢復是聽覺上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

分組

主要文章:分組原則

關閉法則。即使這些形式是不完整的,人腦也傾向於感知完整的形狀。

分組原則(或格式塔分組法則)是心理學中的一套原則,首先由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用於解釋人類如何將對象自然地視為有組織的圖案和對象。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原則的存在是因為心靈具有根據某些規則來感知刺激模式的天生傾向。這些原則分為六類:接近性,相似性,封閉性,良好的延續性,共同的命運和良好的形式。

接近原則表明,在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感知傾向於將作為同一對象的一部分靠近在一起的刺激分組,以及作為兩個單獨對象遠離的刺激。相似性原則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感知有助於看到物理上彼此相似的刺激作為同一物體的一部分,以及作為不同物體的一部分而不同的刺激。這允許人們基於其視覺紋理和相似性來區分相鄰和重疊的對象。封閉原則是指即使圖片不完整,被其他物體部分隱藏,或者如果缺少在我們腦海中製作完整圖片所需的部分信息,思維也會看到完整的圖形或形式。例如,如果缺少形狀邊界的一部分,人們仍然傾向於將形狀看作完全被邊框包圍並忽略間隙。良好延續的原則使得重疊的刺激變得有意義:當兩個或更多個物體之間存在交叉時,人們傾向於將每個物體視為單個不間斷的物體。共同命運的原則在他們的運動的基礎上共同刺激。當看到視覺元素以相同的速率在相同方向上移動時,感知將移動關聯為相同刺激的一部分。這使得人們即使在其他細節(例如顏色或輪廓)被遮擋時也可以製作移動物體。良好形式的原則是指將形狀,圖案,顏色等形式組合在一起的傾向[49] [50] [51] [52]後來的研究確定了其他分組原則。[53]

對比效果

主要文章:對比效果

對許多不同類型的感知的共同發現是,對象的感知質量可能受到上下文質量的影響。如果一個對象在某個維度上是極端的,則相鄰對象被感知為遠離該極端。 「同時對比效應」是指同時呈現刺激時使用的術語,而「刺激呈現一個接一個」時會應用「連續對比」。[54]

17世紀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注意到了對比效應,他觀察到溫水可以感覺到熱或冷,這取決於手觸摸它以前是在熱水還是冷水中。[55]在20世紀初期,威廉·馮特認為對比是一種基本的感知原則,從那時起,這種效應已在許多不同領域得到證實。[55]這些效果不僅塑造了色彩和亮度等視覺品質,還塑造了其他類型的感知,包括物體的重感。[56]一項實驗發現,想到「希特勒」這個名字會導致受試者對一個人的評價更具敵意。[57]一段音樂是被視為好還是壞可能取決於音樂是在愉快還是令人不愉快之前聽到的。[58]為了使效果起作用,被比較的物體需要彼此相似:電視記者在採訪高大的籃球運動員時看起來更小,但站在高層建築旁邊則不然。[56]在大腦中,亮度對比會對神經元放電率和神經元同步性產生影響。[59]

理論

感知作為直接感知

感知的認知理論假設存在刺激的貧困。這(關於感知)是聲稱感覺本身無法提供對世界的獨特描述。[60]感覺需要「豐富」,這是心理模型的作用。一種不同類型的理論是James J. Gibson的感性生態學方法。吉布森通過拒絕感知基於感覺的概念而拒絕了刺激的貧困假設 - 相反,他調查了實際呈現給感知系統的信息。他的理論「假設在環境光學陣列中存在穩定,無界和永久的刺激信息。並且它假設視覺系統可以探索和檢測這些信息。理論是基於信息的,而不是基於感覺的。」[ [61]他和在這個範例內工作的心理學家詳細說明了通過將有關世界的信息合法地投射到能量陣列中,如何將世界指定給移動的,探索有機體。[62] 「規範」將是世界某些方面的1:1映射到感知陣列;鑒於這種映射,不需要豐富,感知是直接的感知。[63]

感知在行動

從吉布森的早期作品中獲得的對感知的生態理解是「行動中的感知」,認知是感知是動畫行為的必要屬性;如果沒有感知,行動就會沒有引導,沒有行動,感知就沒有任何意義。動畫動作需要感知和動作,感知和動作可以被描述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硬幣就是動作」。吉布森的工作原理是假設他稱之為「不變數」的單一實體已經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並且感知過程所做的一切就是歸結於它們。一種被稱為建構主義的觀點(由諸如Ernst von Glasersfeld等哲學家所持有)認為,對外部輸入的感知和行動的不斷調整恰恰構成了「實體」的構成,因此「實體」遠非不變。[64]

格拉瑟斯菲爾德認為「不變」是一個歸宿的目標,並且是一種務實的必要性,允許在聲明旨在實現的更新之前建立初步的理解。不變數不是也不必代表現實,而Glasersfeld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體所期望或害怕的東西永遠不會發生變化。因此,這種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允許進行必要的進化調整。[65]

已經在許多形式的受控運動中設計和研究了行動感知的數學理論,並且已經使用通用Tau理論在許多不同的生物物種中描述了該理論。根據這一理論,tau信息或時間 - 目標信息是感知的基本「感知」。

進化心理學(EP)和感知

許多哲學家,如傑里福多,寫道,感知的目的是知識,但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其主要目的是指導行動。[66]例如,他們說,深度感知似乎已經發展到不是為了幫助我們知道與其他物體的距離,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在太空中移動。[66]進化心理學家說,從招潮蟹到人類的動物使用視力避免碰撞,這表明視力基本上是指導行動,而不是提供知識。[66]

建立和維持感覺器官在代謝上是昂貴的,因此這些器官只有在它們改善有機體的適應性時才會進化。[66]超過一半的大腦致力於處理感官信息,大腦本身消耗大約四分之一的代謝資源,因此感官必須為健身提供特殊的益處。[66]感知準確反映了世界;動物通過感官獲得有用,準確的信息。[66]

研究感知和感覺的科學家長期以來都將人類的感官理解為適應。[66]深度感知包括處理超過六個視覺線索,每個視覺線索都基於物理世界的規律性。[66]視覺的發展是為了應對豐富且不會穿過物體的狹窄範圍的電磁能量。[66]聲波提供有關物體的來源和距離的有用信息,較大的動物製造和聽到較低頻率的聲音,較小的動物製作和聽到較高頻率的聲音。[66]味覺和氣味對環境中的化學物質有反應,這對於進化適應環境中的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66]觸覺實際上是許多感官,包括壓力,熱量,冷,癢和疼痛。[66]痛苦雖然令人不快,但卻具有適應性。[66]對感官的一種重要適應是範圍轉換,通過這種範圍轉移,有機體暫時或多或少地對感覺敏感。[66]例如,一隻眼睛會自動調整到昏暗或明亮的環境光。[66]不同生物的感官能力經常共同發展,就像回聲定位蝙蝠的聽覺以及已經進化以響應蝙蝠發出的聲音的飛蛾的情況一樣。[66]

進化心理學家聲稱,感知體現了模塊化的原則,專門的機制處理特定的感知任務。[66]例如,對大腦特定部位有損害的人患有不能識別面部的特定缺陷(prospagnosia)。[66] EP表示這表明所謂的面部閱讀模塊。[66]

閉環感知

在這裡,人們認為感知是一種動態的運動感覺閉環過程,其中信息以連續的循環流過環境和大腦。[67] [68] [69]

感知理論

感知的經驗理論

Enactivism

Anne Treisman的特徵整合理論

互動激活和競爭

歐文比德曼的組件理論認識

經驗的影響

主要文章:感性學習

有了經驗,有機體可以學會做出更精細的感知區分,並學習新的分類。品嘗葡萄酒,閱讀X射線圖像和欣賞音樂是這一過程在人類領域的應用。研究集中在這與其他類型學習的關係,以及它是否發生在外圍感覺系統或大腦處理感覺信息。[70]實證研究表明,具體的實踐(如瑜伽,正念,太極,冥想,倒是和其他心身學科)可以改變人類的感知方式。具體而言,這些實踐使感知技能能夠從外部(外部感受領域)轉向更高的專註於內部信號(本體感受)的能力。此外,當被要求提供垂直度判斷時,高度自我超越的瑜伽練習者受誤導性視覺環境的影響要小得多。越來越多的自我超越可以使瑜伽練習者更多地依賴來自他們自己身體的內部(前庭和本體感受)信號,而不是依賴於外在的視覺線索來優化垂直性判斷任務。[71]

在遭遇或任何形式的刺激之前發生的過去的行為和事件對感知刺激如何被處理和感知具有強烈的影響。在基本層面上,我們的感官所獲得的信息往往含糊不清。然而,它們被組合在一起,以便我們能夠理解我們周圍的物理世界。但正是這些各種形式的刺激,結合我們以前的知識和經驗,使我們能夠創造我們的整體感知。例如,在進行對話時,我們不僅要關注我們通過耳朵聽到的內容,還要注意我們從口中看到的形狀,以此來理解他們的信息和話語。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在另一個對話中出現了類似的話題,我們將使用我們之前的知識來猜測對話的方向。[72]

動機和期望的影響

主要文章:集合(心理學)

感性集合,也稱為感知期望或僅僅是集合,是以某種方式感知事物的傾向。[73]這是一個如何用「自上而下」的過程塑造感知的例子,例如驅動力和期望。[74]感性集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出現。[45]它們可以是長期的,例如在擁擠的房間里聽到自己的名字特別敏感,或者是短期的,就像飢餓的人注意到食物的味道一樣容易。[75]這種效果的簡單演示包括非常簡短地展示非單詞,如「sael」。被告知期待有關動物的言論的受試者將其視為「封印」,但其他期待與船有關的詞語的人將其視為「帆」。[75]

集合可以通過動機創建,因此可以導致人們解釋模糊的數字,以便他們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內容。[74]例如,如果一個人強烈支持其中一個團隊,那麼如果有人認為體育比賽期間展開的內容會有偏見。[76]在一項實驗中,學生被計算機分配給愉快或不愉快的任務。他們被告知屏幕上會閃爍一個數字或一個字母,說明他們是要品嘗橙汁飲料還是品嘗令人不快的健康飲品。事實上,屏幕上閃現出一個模糊的數字,可以讀作字母B或數字13.當字母與愉快的任務相關時,主體更可能感知到字母B,並且當字母相關時由於這項不愉快的任務,他們傾向於認識到13號。[73]

在許多社會背景下已經證明了感知集。那些準備將某人視為「溫暖」的人更有可能感受到其中的各種積極特徵,而不是「溫暖」這個詞被「冷」所取代。[引證需要]當有人因此而聞名時有趣的是,觀眾更有可能發現它們很有趣。[75]個人的感性集反映了他們自己的個性特徵。例如,具有攻擊性人格的人可以更快地正確識別攻擊性詞語或情境。[75]

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顯示,當一副紙牌扭轉某些牌(例如紅色黑桃和??黑色心形)的套裝符號的顏色時,反應時間較慢且答案不準確。[77]

哲學家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解釋說,這種感知雖然很快發生,但並不僅僅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過程(微小的細節被組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整體)。 相反,我們的大腦使用他所謂的「預測編碼」。 它始於對世界狀況的非常廣泛的約束和期望,並且當滿足期望時,它會做出更詳細的預測(錯誤導致新的預測或學習過程)。 克拉克說這項研究有各種各樣的含義; 不僅沒有完全「無偏見,未經過濾」的感知,但這意味著感知和期望之間存在大量的反饋(感性體驗常常塑造我們的信念,但這些感知基於現有的信念)[78]。 實際上,預測編碼提供了一種帳戶,其中這種類型的反饋有助於穩定我們關於物理世界的推理過程,例如使用感知穩定性示例。

丁香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微創婦科基於證據的方法:18 尿失禁:微創技術和循證結果
微創婦科基於證據的方法:20 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的分類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