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細數宜興紫砂泥料的加工歷史

細數宜興紫砂泥料的加工歷史

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土質硬如石,經選礦得到所需紫砂礦泥,依品質高低出售給磨坊戶。泥料磨坊主把各種優劣不同的塊狀泥分別攤在竹席上風吹日晒,俗稱攤場。數月後,塊泥經自然風化後呈豆粒大小之顆粒,然後用石磨磨成細粉;石磨有一人牽的小磨,三人牽的中磨,有用牛、驢拉的大磨。其粉末按做大、中、小件,粗貨、細貨不同的用泥要求,用粗細不同的篩子人式篩灰。

過篩時粉塵污染嚴重,操作者全身都是泥灰,往往光著身子操作,這種生產狀況在紫砂工藝廠里一直延續到1966年,直到機械化粉碎、風力篩泥後,才有所改善。過篩後的粉末被放在麵缸里加水調和,然後做成一尺六寸見方的長方形元寶形濕泥塊(每塊約25斤)出售,是為生泥。生泥的品種大體分為「底槽青泥」、「中槽紫泥」、「野山紅棕泥」三個主要檔次。小批量高檔紫砂壺用泥,其大部分是由高檔紫砂壺製作者直接從礦源地購進,在自己家裡單獨磨,其顆粒粗細可按創作需要進行處理。

紫砂泥的製備,基本上是從手工向機械加工方向進步,從「舂以杵」改進到石磨人工磨泥粉,再到機械真空練泥。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宜興紫砂礦工藝廠成立粉碎車間(不是原料車間)開始也用石磨人工磨粉,不久採用電動石輪碾粉碎機,粉碎泥料;人工過篩,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粉塵公害嚴重。粉末加水後被做成長方塊狀的「生泥」,再由成型車間的捶泥工捶成的「熟泥」一般可供8-10人做商品紫砂壺之用。

1962年開始引進雷蒙粉碎機,以風力控制顆粒目數,代替手工過篩,細度在100目以上,每小時產泥粉三噸,一天出二十多噸,可供十多天用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改善了工作環境,減少了粉塵的危害。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真空練泥機的投產使用,紫砂的手工捶泥狀況得到了改變,濕水後的泥粉通過練泥機和真空練泥機二次捏練,成為供紫砂壺制坯用的「熟泥」。

20世紀90年代末,紫砂工藝廠改制後,原料車間由私人承包,同時丁山雨後春筍般出現了數十家小泥料加工作坊。這些小而分散的加工廠一般採用飼料錘式破碎機粉碎紫砂泥(每小時產粉泥二百斤左右,過篩又為人工),它的顆粒相對均勻,一般多採用小真空練泥機練泥,各有各的妙招,各不傳授。隨著紫砂家庭作坊的不斷湧現,製作高檔壺所使用的泥料又多採用了石磨粉碎,所不同的,是以電動機帶動而不是人工或畜力拉動。

「生泥」經錘打後才成為「熟泥」。「生泥」由紫砂壺做坯的習回去後用木槌在厚泥凳上槌打,反覆近20次,直至用刀劃斷,看到橫斷面發光時,才是做壺用泥,稱為為熟泥。在槌「生泥」時加入一些已使用過的熟泥泥頭,就會大大減少槌練的次數。

過去坯戶制坯的泥料一般均由本人捶練(條件好的有用徒弟捶、下手捶或專人捶),從磨坊購回生泥平鋪在泥凳上,將制坯剩餘的邊角泥料(經潤濕後俗稱「熟泥頭」),以生泥七成、熟泥三成搭配,用木製榔頭重疊捶練,每次150斤左右;成塊熟泥須放在缸里陳腐3-4天方可使用。1957年前紫砂壺制壺用泥的開採、加工、捶練是基本統一的。應用手工製備的「熟泥」,經手工製成紫砂壺,燒成後,由於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細顆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潤光澤的質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鬆的內壁因泥料礦物組成和團粒堆積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壺人 的精彩文章:

樂在其中的紫砂陶藝家——陳洪平
陳國良的鳴遠南瓜,古拙如清代老壺!

TAG:淘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