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領英赤兔的下線,思考跨國互聯網公司在華邁過的坑

從領英赤兔的下線,思考跨國互聯網公司在華邁過的坑

文|李北辰

前段時間,亞馬遜個人零售電商業務「退出」中國的消息,又牽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從最早的雅虎,eBay,MSN,到後來的Uber和亞馬遜,為什麼面對中國市場,氣宇軒昂的海外互聯網巨頭總在重演同一個劇本:「我來了,我看見了,我走了」。

關於他們在中國的落魄,解釋角度有很多,文化的,歷史的,制度的,經濟的,政治的,都有,但最淺表的理由已成常識:海外互聯網公司普遍更傾向於用同樣的產品和服務,以「複製粘貼」的方式佔領全球市場,不太願意根據當地用戶的習慣和偏好,調整核心產品和商業模式,覺得只要打造一款「通吃型」產品就夠了,而中國公司更願意根據本地用戶的即時反饋,迅速優化為最適合本土環境的物種。

海外互聯網公司不願在中國市場釋放足夠的彈性,不是因為傲慢與偏見,而是因為技術與成本——在處理全球化的統一性與本土化的特殊性方面,由於要遵循的一套「完整」的產品體系和商業邏輯,大多數企業被迫選擇了漠視後者。

不過作為商業評論者,我今天更想說的是,商業是個複雜系統,各種變數彼此糾纏,讓沙盤推演變得勉為其難,比如請問:是不是只要「投入資源」,「有耐心」,「給中國團隊自由」,「調整甚至打造新產品」,矽谷互聯網公司的在華命運就會從水土不服,變得如魚得水?

這個問題過去不曾被反問,是因為缺少樣本——難道在中國,還有這種矽谷異類?

用放大鏡尋找一圈,答案是,有的,LinkedIn。

三年前大概這個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入華兩年,LinkedIn為什麼沒有「死掉」》。如今三年過去,你完全可以把那篇文章的「兩」改成「五」。2014年入華至今,中國用戶規模雖然不及全球總量的1/10,但也有了超十倍的增長,B2B商業化從無到有,也已積累1000多個客戶——相比起他們的大多數矽谷鄰居,LinkedIn在中國已足夠幸運。

但就在5月31日,領英中國團隊正式對外宣布將於7月31日下線該公司於2015年推出的本地化產品,赤兔。

據我從個人渠道獲知,2019年7月31日起,領英會陸續在各個應用商店下架赤兔App,這款曾被領英寄予厚望的本土化產品,將正式謝幕,結束了其為期四年的歷史使命。

其實當我得知赤兔的消息時,並不感到特別意外,這個名字沉寂多時,下線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今天追憶赤兔,其實是想通過復盤領英——這家可能是在本土化方面最具野心者的五年歷程,試著回答剛才那個問題:是不是只要「投入資源」,「有耐心」,「給中國團隊自由」,「調整甚至打造新產品」的跨國互聯網公司(領英都湊齊了),就會打破入華魔咒?

答案是:會好很多,但並不容易。

1

陳年曾在亞馬遜中國擔任過副總裁,追溯往昔,他曾留下一句知名感慨:「美國人基本上不聽你的,想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國市場規劃太艱難。」

至少從局外人視角,領英中國算是幸運,LinkedIn總部倒是蠻「聽」中國團隊的。2015年赤兔剛上線時,有媒體寫過一件小事,當記者走進領英辦公室時,正逢團隊召開緊急會議,這是赤兔開放註冊的第三天,但因為赤兔伺服器所在的雲計算平台出現技術問題,用戶沒法在赤兔上刷新內容。此時領英內部已經商定好遷伺服器,此時距離故障發生只有短短兩小時。

這種反饋速度,在其它外企中委實罕見。

更罕見的是,領英真的想要「從頭打造更適合中國市場的新產品」。

如開篇所述,跨國互聯網企業極易犯路徑依賴的錯誤,想把全球化產品微調一下就直接拿到中國用。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跨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用戶體驗——無論功能,布局還是交互,都有種怪怪的違和感。比如亞馬遜,多年來,它糟糕或者說不符合國人習慣的頁面設計,早已讓人無力吐槽。

剛來中國時,領英也有這個問題。比如當時領英App不能用手機註冊,不能用二維碼分享,中國用戶習慣的許多體驗,在領英上都無法實現。而且更重要的是,種種原因所致,領英在2014年入華初期一定程度上並未覆蓋更大人口基數的年輕用戶。

2015年3月,領英中國成功說服總部,在中國用一個新的社交網路重新開疆拓土,赤兔應運而生。

在許多方面,赤兔都有別於領英中國旗艦產品:比如在基本功能上,赤兔拓展了線下活動,推薦人脈,話題圈子等職場社交功能;在演算法邏輯上,也加入不少中國特色,譬如推薦演算法包含了用戶當前位置的概念,更看重手機通訊錄的權重,等等。簡單來說,領英在中國脫離「母體」,又重做了一款社交產品。

此後幾年,赤兔每一步奔跑,都基本踩在「正常」的軌道,不溫不火,波瀾不驚:2016年3月,上線社交招聘功能;3個月後,上線語音直播功能;2017年,100多位導師在赤兔上進行了136場在線分享……但這些舉措,並未讓它成為一個活躍的社交網路,整個2018年,赤兔幾乎消息全無。

再聽到它的消息,就是今天向用戶告別。

2

該如何評價赤兔?

倘若以「事後諸葛亮」的旁觀者姿態,你當然可以說:當年少輕狂的赤兔,歡脫肆意地從LinkedIn全球平台上「跳下來」,獨自闖蕩中國互聯網的「黑暗森林」,勢必會危機四伏——更何況,在與森林中同類物種競爭時,赤兔幾乎沒有任何先天優勢,它並沒有借力LinkedIn全球平台上的人才,技術與數據優勢。

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讓領英中國陷入某種「身份割裂」。

赤兔與LinkedIn則不然,兩個社交圖譜幾乎是分裂的,就像領英中國總裁陸堅所言:「兩個不相連的用戶群體傳遞產品和平台的價值是很難的,赤兔主打的是人才金字塔底層,而本地化的領英旗艦產品聚焦在比較高端的人才上。這兩個目標用戶群體沒有交集,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五年里通過本地化嘗試學到的一個教訓。」

無論如何,作為跨國互聯網企業在本土化方向上最激進的探路者,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泥潭中,這匹赤兔並未日行千里,它跑得還是太慢了。

不過你要說它是「白白犧牲」,就既顯得尖酸刻薄,又有失公允。以上分析完全是事後追因。我相信,倘若時光倒流,當時最具膽識的決策者——無論是領英中國還是其他品牌,在大概率上一定會做出相似的決定,獨立開發新品,是LinkedIn為中國用戶冒得一個很酷的風險。

既然是冒險,失敗就是大概率事件。所以,相比於唯結果論的「一段彎路」,我更願意將赤兔折戟的這段路,視作一條探尋前方可能性的必經之路。

3

而「此路不通」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赤兔行進在最令中國創業者掙扎的社交賽道。

其實進入中國之處,領英自己就沿用了職場社交的全球產品定位,創始人里德·霍夫曼甚至親自在中國地鐵推廣職場社交概念,為其做了全球首次線下廣告。

但遺憾的是,中國社交平台不分職場社交和非職場社交,大多數人並不介意只擁有一種線上社交。

那就是微信,網路效應的不可逆性,讓微信變得不可撼動。

更何況,大多數中國用戶對職業社交並不感冒。在中國職場人的需求表裡,「社交」不足以排到能單獨開發App的位置。反而是找工作和自我提升在中國職場人的需求裡面排在最高的位置。

在中國繼續主打職場社交的概念,只會離中國市場漸行漸遠。

中國市場還有兩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業市場高速發展、高速淘汰,職業人群時常感到焦慮;在使用習慣上,中國用戶傾向於使用超級App,希望一個App能滿足所有的事情。

今天的領英中國也試圖擺脫「職業社交」的單一束縛,在五月初公布的新戰略中,他們希望基於全球平台的優勢,建立集職業諮詢、職業決策、技能學習等一站式職場發展平台服務,開發了職業指南、薪資洞察、職場問答、職場必修課等新的功能。

以職業指南為例,它能讓用戶掌握所屬行業的平均薪資,晉陞時間,級別分布,提供轉行和升職信息參考。陸堅曾用產品經理舉例:在領英中國的4700萬會員里,大概有12.5萬個產品經理,分析他們的用戶數據,就可以發現他們在產品經理這個職業道路上不同階層的分布,比如有多少是入門級,有多少是初級,有多少是資深,以及在他們進階過程中,平均花多長時間跳一級,以及他們的薪資變化;還有這些產品經理在行業和地域上的分布;以及產品經理職位的前世今生,在轉行為產品經理前大家是做什麼的,從產品管理轉行後大家又去做了什麼,等等。

其他功能模塊也有類似的邏輯,在他們看來,相比於「來我這social」,「來我這提升自己」的招牌,也許更能吸引中國用戶,這能讓他們在職業發展的任何階段都能打開領英。

而另一方面,在許多人看來,相比於「找工作」或者「職場社交」等單一用途,這種「大一統」式的聚合平台,更易受到中國用戶的偏愛——無論是微信、支付寶,還是美團,甚至滴滴,中國用戶似乎更希望能在同一個App里干所有事,如今領英也算是投其所好。

總之不難發現,不同於當年赤兔的激進與叛逆,今天領英更希望在東方與西方,保守與激進,全球化與本土化,統一性與與特殊性之間,找到一條不斷平衡的黃金中線。

這種平衡,本應是跨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縮影。

過去二十年,中國互聯網詮釋了什麼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片水草豐美的良田,只需將矽谷的「種子」撒在這裡,就能種啥長啥,遍地開花,甚至可以相互嫁接,最終雜交為大洋彼岸都不曾出現過的「超級App」的新物種——但與此同時,遠道而來的跨國互聯網企業,似乎與中國本土環境產生了天然的「排斥反應」。

怎麼破?

也許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變與不變之間,不斷試錯,扛下去。

【鈦媒體作者介紹: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周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以直播反哺社交,MICO如何講好「海外版陌陌」故事?
鏈家「生死」時速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