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他是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

他是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

黃培雲(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1]

1934年黃培雲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8年從雲南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任助教;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後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工作;1946年底偕同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1954年創建粉末冶金專業;1956年中國科學院礦冶研究所在長沙成立,兼任副所長;1979年創立中南礦冶學院粉末冶金研究所併兼任所長;1984年擔任中南工業大學學術顧問;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被授予中國工程院第一批資深院士;2010年2月《黃培雲文集》出版;2012年2月6日於長沙病逝,享年95歲 [2]

黃培雲創立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被國際上稱為「黃氏粉末壓制理論」。研製成功多種用於核、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規則溶液活度係數的計算模型、二元系參數計算三元系參數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級快速凝固製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屬粉末理論 [2]

他是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17年(民國六年)8月,黃培雲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是清華大學由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大學後的第十班,所以稱為十級 [3]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參加一二·九運動。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略軍進佔北平,清華大學遷至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西遷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2月,參加由聞一多等教授率領的步行團,並擔任學生小組長,風雨兼程,歷時兩個多月,從長沙步行到昆明。9月,從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畢業後在清華大學金屬研究所任助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考取清華大學第五屆公費留美生。

1941年(民國三十年)秋天,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

他是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

黃培雲

1945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後,他繼續在該院從事博士後科學研究工作,黃培雲的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銅反射爐渣中銅的存在形態研究》。黃培雲的導師M·柯亨(cohen)教授等對他很器重,要挽留他繼續留美。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底,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黃培雲毅然偕同已入美國籍的夫人回到了祖國,以圖科學救國 [3]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月,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渡江南下時,在美國的岳父母擔心黃培雲夫婦的安全,來信來電敦促他們立即赴美工作,被黃培雲婉拒。

1952年3月,黃培雲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

他是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始人之一

黃培雲院士近影 郭小清 攝

1954年,創建粉末冶金專業,兼任中國科學院長沙礦冶研究所副所長。

1956年,作為冶金專家代表,參加了國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制定工作。這一年中國科學院礦冶研究所在長沙成立,黃培雲兼任副所長至1983年(該所現為礦冶研究院)。

1956年3月,赴北京參加「制定國家十二年科學規劃」會議。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黃培雲恢復了中南礦冶學院副院長職務,兼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管全校科研工作。

1979年5月,創立中南礦冶學院粉末冶金研究所併兼任所長。

1982年,當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退居二線,擔任中南工業大學校學術顧問。 [4]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8年6月,被授予中國工程院第一批資深院士。

2006年11月,中南大學舉行「黃培雲任教60周年暨90誕辰慶祝大會」。

2010年2月,《黃培雲文集》出版。

2012年2月6日於長沙病逝,享年95歲 [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