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為什麼不要隨意「評價」別人?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不要隨意「評價」別人?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公眾號 | 書單

ID | BookSelection

1

人生無定位

大學畢業那會,同學之間經常相互評價:

「你擅長社交,應該去干公關」;

「你性格比較安靜,適合做學問」;

「你商業點子多,不如去創業吧」。

但多年後我回頭看,發現當初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大多都成了扯淡。

以我們宿舍為例,學習最差的,最後念了博士,在一個地方院校當老師;學習最刻苦、畢業論文拿到最高評級的,考上了公務員;平時除了打籃球就是看電影的帥哥,頻繁跳槽之後,現在在研究股權投資。

帥哥跟我聯繫最緊密,我問過他,當初會想到自己干投資嗎?他跟我說,當年根本就不知道投資的概念,更不知道什麼叫股權投資。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這樣,形勢比人強,計劃趕不上變化,但這也是人生最好玩的地方。

前不久,一個前東家剛入職的年輕人,輾轉多人加到我的微信,問我該如何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

我說這個問題真是太難了,我只能說你當下喜歡什麼就去幹什麼,或擅長什麼就去做什麼,但至於未來會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可能連你自己也無法預料。

相反,還沒進入社會或者剛剛踏入社會,就給自己一個所謂的「定位」,沒多大意義,反而可能束縛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和開放性。

不如老老實實做好眼前的事情,在每一件小事中不斷磨礪自己,隨時準備迎接可能出現的機遇和改變。

最近,小編一直在看「定位理論之父」阿爾·里傑克·特勞特《21世紀的定位》《人生定位》,前者講產品或品牌如何定位,後者講人生如何定位。

但書單君發現,兩位大師雖然主張產品或品牌需要定位,卻同時極力主張,人的生活或職業生涯,是無法定位的,也不需要定位。

《人生定位》一書提到:

假如人生定位,是做一家電腦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那蘋果公司的前總裁約翰·斯卡利,就不會在可口可樂一干就是16年;

假如人生定位,是41歲做美國的副總統,那丹·奎爾可能就不會在大學四年里整天喝啤酒、打高爾夫,換來成績單上一堆難看的C和D;

假如人生定位,是做美國的總統,那羅納德·里根就不會幹完廣播員、救生員,又去當演員。

人生無定位,可能就是最好的定位。

02

做好眼前事

假如人生無定位,那感覺起來好像就只剩下浪了。

其實不是這樣。無定位的前提,是拒絕好高騖遠,不計較眼前得失,做好眼前事。

威廉·諾瓦克,是美國最知名,也是最賺錢的傳記作家。

但這哥們在成名之前,只是一家學術雜誌的小編輯,勤勤懇懇,一干就是十年。

直到某天,他接受了給福特公司前總裁李·艾柯卡撰寫傳記的任務。

或許連他自己也沒有料到,這本書會在全球一共賣出250萬冊,給出版社帶來1000萬-1500萬美元的收入,所以他當初初簽的是一份固定稿費合同,僅僅獲得8萬美元稿費。

不過沒關係,這書出名之後,他成了知名作家,並以「配合度高」而聞名。

終於有一天,羅納德·里根的妻子南希·里根,找到他撰寫傳記,也就是後來的《輪到我說了——南希·里根回憶錄》。

這書一共賣了50萬冊精裝本,這一次,他獲得了高達6位數的預付款和後續版稅。

此後,大大小小的名人名媛,都來找他寫傳記,收入當然也跟著節節攀升。《時代》雜誌描述他是「美國名人的金牌喉舌」。

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給未來攢資本,逮著機會,總會有兌現的一天。

沒有之前10年編輯的基礎,以及不計眼前得失的心態,大概也不可能贏得寫第一本暢銷書的機會,也不可能進一步贏得更大收益的機會。

相反,如果諾瓦克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名人傳記作家」,他可能就不會放下身段,干坐10年冷板凳,更不願意拿固定稿酬。

正如《人生定位》所言:你未必一定要在邁出第一步時就撞上大運,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為未來做的最好的準備。

另外,沒有定位,好多人可能會覺得失去目標感,而人生沒有目標,那人自然會迷茫。這似乎也是一條基本的成功學常識。

但里斯和特勞特卻認為,在你制訂目標的同時,也是給自己帶上了「眼罩」,從而容易忽略目標之外的良機,造成所謂的「隧道視覺症」

無定位,實質是讓自己隨時保持饑渴,讓人生充分打開。

正如藝術大師畢加索所言:

「一旦你真的弄清楚了什麼是自己渴望的,那你這輩子充其量也就只能獲得這麼多了。」

赫爾曼·凱恩,如今是個活躍的政治家、專欄作者,曾在2012年宣布競爭美國總統共和黨候選人。

但很多人也許想不到的是,他年輕時曾經是個狂熱的「計算機迷」,大學裡學的也是跟計算機有關的專業。

後來他一度干到計算機公司副總裁的位置。

但他最終放棄了這個「最初的夢想」,轉行去做了一名普通的漢堡烘焙工。

當許多人都在為他放棄夢想、魯莽地改換賽道而惋惜時,他卻僅用了短短6年時間,干到披薩連鎖店總裁的位置,一口氣開了500多家分店,被譽為「披薩大王」。

轉型從政、寫作,已經是他第三次變換人生目標。

可以設想,如果凱恩一直固守著當初的夢想,或許也能取得不錯的成就,但人生絕不可能有這麼精彩。

美國有一本叫《優質木工》的雜誌,是專門教人怎麼拼裝木質傢具的期刊,非常受歡迎。

它的創辦人是保羅·羅曼夫婦。

這個保羅·羅曼,當初是通用電氣公司的公關主管,是跟著商界奇人傑克·韋爾奇混的。

之所以退出這樣一家大公司,只是因為他有一次打算做一架書架,卻發現怎麼也找不到一本高質量的說明書,這讓他非常惱火。

於是,他決定辦一本服務性雜誌,專門教別人怎麼DIY木質傢具,結果一下子就戳中了消費痛點,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如今,兩夫妻已經是一家擁有200名員工的出版社老總,旗下有四本雜誌,營業額每年高達2500萬美元。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驚喜。

不過要想獲得驚喜,我們大概都要學會如何開放性地面對未來,沒必要把自己困在所謂的「最初的夢想」上,那不過是一種自我感動的浪漫說辭而已。

如何開放性的面對未來?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幫助你做出對未來的合理職業規劃。

03

成功之路千萬條

商業史上有個特別有趣的現象:

出於某些原因,許多成功的企業家會賣掉自己的第一份產業,經過幾年的休息之後又試圖捲土重來,但成功的人極少。

在《人生定位》一書中,里斯和特勞特專門研究了這一現象。

在他們看來,這個現象正好能證明,任何成功都是綜合元素導致的結果,環境改變了,就算是同一個人想要重現往日的榮光,也是幾乎不可能的。

首次創業的成功,經常會讓創業者長出自大的意識,覺得成功主要得益於自己的某些個人品質。

但第二次創業極少成功這個事實卻證明,像勤奮、個人才華、野心等等這些個人因素,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環境改變了,就算有同樣的個人品質,也多是無法再次成功的。

這就是著名的小說家菲茨傑拉德所說的,「生活沒有第二幕」。

很多人對於「要想獲得成功,只能依靠個人努力和才華」這個觀念,存有一種特別深的執念,好像非如此,不能彰顯個人價值。

但《人生定位》卻要我們打破這種迷思:

成功之路千萬條,靠朋友、靠老婆、靠老闆、靠老爹,都是不錯的路子,無需刻意排斥,反而靠個人努力和才華,才是風險最大、效率最低的一種,那不過是自戀這種心理的延續。

傳記作家威廉·諾瓦克,應該說是憑藉個人才華出名的典範了。

但其實他也是以「配合度高」而知名的,從來不會為了彰顯個人才華和見識,與傳主意見不合。

換句話說,正是他願意放低身段,掩蓋個人主見,讓自己「好用」,才會有源源不斷找上門的名人傳主。

唐納德·特朗普,大概是當今地球上最臭屁的男人,動不動就自稱「不可戰勝」,他寫了一本書叫《交易的藝術》,吹噓自己有多厲害。

但他很少或從來不願意提及的是,他最大的成功,是他破產的時候,有個可以一次性借他5000萬美元的老爹。

很多人可能以為,不是靠個人努力和才華獲得的成功,一定長久不了。

但根據《家族企業》雜誌的調查數據,全球500強工業企業中,有多達175家是家族企業,佔了35%。

而且,大部分家族企業都是長壽企業,已經傳了好幾代人,他們的繼承者,因為有條件接收良好的教育,也相當有才華。

比如IBM的第二代傳人小托馬斯·沃森,在繼承父業之後,不僅讓公司成為計算機行業的領頭羊,而且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五大工業企業。

再比如,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聯想創始人柳傳志的女兒柳青,都是當今中國商界叱吒風雲的中生代企業家。

當然,小編並不是說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忘記,任何成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要過於吹噓和迷信個人能力,而忘記或拒絕接受外力幫助。

沒有好爹可借用,可以藉助朋友、夥伴、伴侶或同學等等各種能利用上的力量,只是千萬記得,想要成事,就要有個開放的心態。

最後書單君想告訴所有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年輕時,迷茫是常態,甚至迷路也不奇怪,不用因此急著給自己找根拐杖(定位),拐杖會讓你獲得暫時的穩定,但也可能讓你失去奔跑的機會。

END

還可以看

看更多走心文章

笨 鳥 文 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笨鳥文摘 的精彩文章:

全國各地口音對照表,哈哈哈哈哈哈歡迎對號入座!

TAG:笨鳥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