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有病,有葯,還得有效!Nature闡明腸道細菌與藥物反應

有病,有葯,還得有效!Nature闡明腸道細菌與藥物反應

|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當你頭疼腦熱拉肚子的時候,一定會習慣性地選擇自己常吃的那幾種葯。你有沒有想過,醫院和藥店里針對某種疾病的藥品可謂琳琅滿目,但為什麼很多對別人有效的葯似乎對你不起作用呢?

6月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表示,你可能需要從你的腸道中尋找答案。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代謝超過150種藥物的腸道細菌,以及賦予細菌這種能力的基因。這一發現強調了腸道細菌在個體對藥物反應中所起的作用。該研究由美國耶魯大學微生物科學研究所的Andrew Goodman博士領導。

研究共同作者、Andrew Goodma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Maria Zimmermann-Kogadeeva表示:「我們有可能使用細菌的基因或物種來預測個體腸道菌群代謝某種藥物的能力。這項工作是識別生物標誌物的第一步,這些生物標誌物將醫生開出對患者最安全和最有效的藥物。」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271種藥物是否以及如何被76種腸道細菌化學修飾。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的藥物被至少一種細菌代謝。隨後,研究團隊確定了許多使細菌能夠代謝藥物的基因。他們發現,在健康人群中,這些基因的數量存在很大差異。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差異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個體的腸道微生物會迅速代謝藥物,而另一些人對同一種藥物的反應卻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Goodman的團隊指出,藥物的代謝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體器官(如肝臟)所獨有的功能,肝臟的重要功能是將化合物轉化為水溶性分子,以幫助它們從體內排出。這一過程對確定臨床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藥物需要在體內停留足夠長的時間才能產生效果,但又不能長到積累和潛在毒性的程度。

Goodman說:「藥物代謝研究通常不評估微生物組的貢獻。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里出現了微生物代謝藥物的例子。我們希望這項研究為理解微生物組對藥物代謝的貢獻提供了有用的第一步。」

研究第一作者、Andrew Goodman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Michael Zimmermann說:「我們認為這些方法可以闡明腸道微生物組如何調節我們對非藥物化合物的反應,如膳食營養和環境因素。」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武漢病毒所在桿狀病毒入侵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VR技術:更快、更准診斷阿爾茨海默症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