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打仗真有一員猛將單騎突陣嗎?敵人為何不拿弓箭射他?

古代打仗真有一員猛將單騎突陣嗎?敵人為何不拿弓箭射他?

編者按:中國傳統小說、評書等為了表現某位猛將兄,經常以其人「單騎突陣」來顯示武勇。往往是一人單挑一群人並獲勝,在現代網路小說里,這叫做「龍傲天」手法。可是拋開完全為文人杜撰的演義不提,中國傳統的正史----《二十四史》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戰例。難道史官們也犯了誇大其詞的毛病?歷史上真實的「單騎突陣」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南史·薛安都傳》:「賊兵大合,輕騎挑戰。安都瞋目橫矛,單騎突陣,四向奮擊,左右皆辟易不能當,殺傷不可勝數,於是眾軍並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戰。虜初縱突騎,眾軍患之。安都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唯著絳衲兩當衫,馬亦去具裝,馳奔以入賊陣,猛氣咆勃,所向無前,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賊忿之,夾射不能中,如是者數四,每一入,眾無不披靡。」首先是基本史料的分析。這段話初讀似乎是說的兩件事,但是聯繫上下文,描述的應該是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薛安都率領的南方士兵在面對北魏的騎兵時,最開始士氣低落。薛安都為了鼓舞士氣,就決定單騎突陣。經過幾次突擊,敵軍士氣遭受打擊,己方士氣提升,遂擊敗敵人。

這跟李敢的戰例類似。李廣帶領的四千騎兵遭到匈奴四萬騎兵的包圍,「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不只是士氣加成,這條史料還反映出了一個與薛安都例子一樣的問題:李敢的幾十騎兵是怎麼在數萬敵軍騎兵之間存活下來的?

這裡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常識:任何水準以上的步騎兵方陣,沒有哪位猛將兄能只靠自己一個人就能擊潰。如果不是史官的誇張手法,上述例子存在的唯一可能就是:不是正面衝擊,而是繞圈子。熟悉古代軍事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打仗不是像影視劇里一樣一窩蜂,而是有著具體的方陣。而不同的方陣之間都有間隙,以便與通行。李敢與薛安都所做的,很可能利用這些間隙,圍著方陣繞圈子。

那麼有一個問題來了:敵軍怎麼就任憑猛將兄們裝x呢?原因也很簡單----不值當為一個人而破壞陣型。雖然猛將兄們耀武揚威實在氣人,但是如果因此而出動大隊人馬擊殺猛將兄,那麼就很可能被對方趁己方陣型散亂之際偷襲,這是得不償失的。可是如果不殺殺猛將兄的囂張氣焰,對己方士氣也是一個打擊。這種時候,一般有兩種應對方式。

一是派出己方的猛將兄與之單挑放對。《資治通鑒》:「秦王堅自將討張平,以鄧羌為前鋒督護,帥騎五千,軍於汾上;平使養子蚝御之。蚝多力趫捷,能曳牛卻走;城無高下,皆可超越。與羌相持旬餘,莫能相勝。三月,堅至銅壁,平盡眾出戰,蚝單馬大呼,出入秦陳者四、五。堅募人生致之,鷹揚將軍呂光刺蚝,中之,鄧羌擒蚝以獻,平眾大潰。秦人稱鄧羌、張蚝皆萬人敵。」

張蚝的行為,與薛安都如出一轍。當然,好在苻堅手下有兩個「萬人敵」級別的猛將兄,一同出馬,生擒張蚝。如果上述方法不奏效,還有一個就是遠程攻擊。比如薛安都的例子,「賊忿之,夾射不能中」。但你調動遠程部隊去專門攻擊一個人,其實也是被對方破壞了作戰結構和戰術節奏。

所以綜合上述分析,當時真實發生的事很可能是這樣的:薛安都發現己方士兵士氣低落,於是決定單騎突陣。目的有兩個,一是直接提振士氣,如果能單挑並殺死幾個敵軍驍將,那就再好不過了;二是如果敵方軍陣為攻擊自己而出現隊形混亂的局面,則己方可趁機攻擊。薛安都單騎圍著敵軍步騎兵方陣繞行,想要與人單挑。由於不值當為一個人而破壞隊形,對方指揮官決定不理會,只派出幾個自己陣營的驍將出陣單挑,都被薛安都殺死(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薛安都繞了幾圈,沒達到自己最終的預期效果(引誘對方破壞其陣型),但是達到了第一個目標(於是眾軍並鼓噪俱前,士皆殊死戰),就退了回去。

這樣來說的話,其實就是一群人看著薛安都裝X……薛安都在突陣之前,「乃脫兜鍪,解所帶鎧,唯著絳衲兩當衫,馬亦去具裝」,把人馬盔甲都去了。除了顯示武勇之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考量:他是去挑戰提振士氣的,不是死斗,而是打了就跑的戰術。通過殺死幾個敵方驍將,如果能引誘對方大隊人馬對自己進行追擊,那麼己方士兵就可趁著對方陣型混亂這一時機發動反衝鋒。這種情況下,敏捷比血格重要。套用網路上那句話「裝了X,就跑,真過癮。」

但是臨陣戰鬥這種事,殺與反殺只在一瞬間。《隋書》:「鍾葵亞將王拔驍勇,善用矛,射之者不能中,每以數騎陷陣。義臣患之,募能當拔者。車騎將軍楊思恩請當之。義臣見思恩氣貌雄勇,顧之曰:「壯士也!」賜以卮酒。思恩望見拔立於陣後,投觴於地,策馬赴之。再往不克,義臣複選騎士十餘人從之。思恩遂突擊,殺數人,直至拔麾下。短兵方接,所從騎士退,思恩為拔所殺。」

注意,這裡記載的情況比較複雜,有兩部分。符合本文主題「單騎突陣」的是王拔,而此處的主角是楊思恩。「思恩望見拔立於陣後」,楊思恩不是在王拔突陣的當口反擊,而是主動攻擊處於冷卻狀態的王拔----這是斬首行動。但是「再往不克」,兩次突擊都失敗了。這就使得楊思恩處於一個極其不利的局面——斬首行動最重要的就是突然性,而經過這一頓折騰,這一優勢蕩然無存。更要命的是,當第三次突擊的時候,本來應該給楊思恩提供掩護的己方騎兵臨陣退卻了。這就使得楊思恩一人獨自面對準備充分的敵人軍陣,對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這裡,所以最後落得個失敗被殺的結局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類單騎沖陣的風險極大,即使是猛將兄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比如楊再興的例子。「(紹興十年七月)八日己酉,岳飛及金人兀朮戰於郾城縣,敗之。楊再興單騎入虜陣,欲直擒兀朮,不獲,殺數十百人而還,身被數十槍。」當然殺傷百十人是史書的誇張。其實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史書中常見的「英雄決定論」,把所有功勞都歸功於主角。

《南齊書·周盤龍傳》:「盤龍子奉叔單馬率二百餘人陷陣,虜萬餘騎張左右翼圍繞之,一騎走還,報奉叔已沒。盤龍方食,棄箸,馳馬奮槊,直奔虜陣,自稱「周公來!」虜素畏盤龍驍名,即時披靡。時奉叔已大殺虜,得出在外,盤龍不知,乃沖東擊西,奔南突北,賊眾莫敢當。奉叔見其父久不出,復躍馬入陣。父子兩匹騎,縈攪數萬人,虜眾大敗。」

這段話其實已經漏了破綻,因為前後矛盾。我們來看這三句話:1. 「奉叔單馬率二百餘人陷陣」,2. 「盤龍方食,棄箸,馳馬奮槊,直奔虜陣」,3. 「父子兩匹騎,縈攪數萬人,虜眾大敗」。看出問題了嗎?前文已經明確提及周奉叔是帶著200多精銳騎兵突陣的,到最後就成了這兩人的功勞。事實上,根據這一句以及常識來說,第二句周盤龍的突陣,應該也是有數百精銳騎兵隨行的。所以「大殺虜」、「乃沖東擊西,奔南突北,賊眾莫敢當」這一效果的達成不只是這兩個傳主的功勞,更是在他們左右隨行護衛的幾百精銳騎兵的功勞。

如果是這樣的話,先不考慮敵軍人數的誇大問題,就算真有幾萬人,同時實際接觸的其實也就幾百人。如果猛將兄帶著幾百親衛隊衝擊,其實是很安全的。畢竟,自己單槍匹馬衝擊諾德方陣是一回事,帶著五十斯瓦迪亞騎士衝擊是另一回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超重裝輕騎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把腦袋送給陌生人去報仇?《劍.幹將莫邪》說,就是這麼剛直!
長平之戰歷時三年,秦趙的國力足夠支撐這幾十萬人的長期戰爭嗎?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