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

日前,代表著中國和美國福克斯商業頻道女主播特雷斯「交鋒」的中國媒體人劉欣,在事後對媒體說:美國對中國有很多誤解,甚至遷怒。

這句話飽含深意,而其背後所揭示的正是中美貿易戰背後的另一面:「種族主義」在大行其道。可以說,不管是美國方面對中國科技崛起的偏見和圍堵,還是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基輪·斯金納所謂的「中美貿易戰是文明對抗」,又或者是美國社會大行其道的「中國好日子過太久了」、「美國重建了中國」之類的論調,其實都是典型的種族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表現。

上圖:基輪·斯金納

雖然說自20世紀中後期以來,隨著全球新興力量的崛起,以及西方社會在對以往錯誤行為的不斷反思之下,種族主義的囂張氣焰得到了一定的壓制,像美國撤銷了《排華法案》,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等也於近些年紛紛就「排華」的歷史罪過致歉,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好的轉變

可令人憂慮的是,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內部矛盾的與日俱增,新興的極端種族主義又在這些地區興起了,看似本已消停的「傲慢與偏見」被重新點燃,甚至搖身一變,成了西方某些政客口中的「正當行為」和「美國至上」。

其實不僅僅是蓬佩奧、特朗普之類的政客,在西方種族主義政治人物和媒體的影響下,以美國為核心,包括西歐和澳洲等「西方傳統既得利益群體」在內,其民間的排外情緒以及種族主義思想也有復燃的跡象。

這種變化看起來微妙,但身臨其境卻是非常明顯的。以筆者在西方的真實感受和在各國的華人的反饋情況來看,種族矛盾問題、排外問題在這些傳統的西方發達國家,依然顯得「非常突出」,從客觀角度來說,雖然算不上是「猖獗」,但包容性確實比中國、新加坡、日本等東方國家差很多,因此像筆者和身邊的朋友,也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種族性不公待遇」,甚至是暴力襲擊。

就像前幾日有中國視頻自媒體街坊中國留學生的時候,被採訪的中國留學生說的那樣:明顯性的歧視是個別現象,大多數人都是隱性歧視多一些,種族的天花板還是有的。

視頻來源:@我是書袋兒

一、西方種族主義現狀:明目張胆的有變多趨勢,止於言表的大有人在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社會的「種族主義現狀」,那就是:明目張胆的在變多,止於言表的大有人在,社會包容性和其自我宣傳中的「完美一面」根本不是不是一回事。

而為了便於更全面地展現美國等西方社會存在的種族偏見問題,我們先將表現最為明顯的幾點做簡單剖析。

(1)職場偏見:

和中國職場很容易包容一個外國人,甚至讓很多外國人「加入中高層」所不同的是,這種現象在西方,是恰恰相反的,雖然說近些年隨著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增加,西方社會聘用的華人在增多,但倘若沒有絕對的個人優勢,在平起平坐,或者能力只稍強於白人競爭者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判斷的標準往往還是「白人優先」,而不少用人單位,更是很明顯地對有色人種做出隱性排斥(找五花八門的看似合理性的理由把有色人種排除在外)。

而嚴重一點的職場偏見,是直接表示出的「偏見攻擊」,這就好比2018年6月發生在美國休斯敦大學的一幕:華裔女教授Karen Fang收到了侮辱性的謾罵,謾罵的內容是「中國人沒有資格當美國人的老師」,

遭受攻擊的休斯頓大學華裔女教授

除此之外,西方的職場偏見還體現在工薪待遇上。在一些非大型企業,或者是私人場所(例如酒吧、餐館等),按照膚色和國家,將員工的待遇分成三六九等的現象也是隱性存在的,在這種環境下,白人的工資最高,黃種人的工資次之,黑人和中東、西亞人的工資偏低,所謂的公平,在這時候顯得那麼虛偽。

(2)待遇偏見:

「你的膚色和你背後的國家,決定了你將接受怎樣的待遇」。這句話,是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寫照,在這種狀態下,膚色、國籍很容易就成了一個人的身份標識,在同樣犯錯、或疑似犯錯的情況下,其懲罰程度經常會因種族的不同而有差別。

最典型的便是著名的「佩魯賈天使兇殺案」,2007年在歐洲城市佩魯賈,美國女子和一義大利男子,合力姦殺了一名英國女子,結果作為主犯的兩個白人被無罪釋放,而來自非洲的黑人,僅是疑似幫凶,卻被判處了重刑。

類似的事情其實還很多,有的甚至是針對外族女性:2015年,一秘魯女子在威尼斯被兩名男性強姦,之後警方也認證該事件為強姦案,但2019年的最終判決顯示,法官認定該秘魯女子長相「太丑」,所以強姦罪名不成立。判決下來後,很多人質疑:如果被強姦的是一個美國女性,或者是個歐洲女性呢?那結果又會怎麼樣?

上圖:2019年2月,宣稱「秘魯女子太丑沒資格被強姦」的法院美國,圍滿了示威者。

「我們中國人要犯錯,罰得是最慘的」,這句話,不止一個華商與我提及。根據不少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華商反饋的信息顯示,西方社會對亞洲商人的待遇略顯「剝削」,在同等規範操作的情況下,中國等亞裔群體被上門盤查的次數最多,而在同樣涉嫌違規的情況下,膚色和國家也決定了處罰程度和頻率,這其中最受傷的當屬華裔,因此在歐美不少地區,其驚天的「罰款額」和奇葩的「資金凍結」,往往是針對有錢但勢力相對薄弱的華人群體。

就好比2018年起,西班牙BBVA等銀行,就出現大規模凍結、註銷華人銀行賬戶的情況,事件激怒了數十家西班牙僑團,並爆發了華人群體大規模的、反種族歧視的示威遊行。

上圖:2019年,西班牙馬德里爆發「反種族主義」的華人示威遊行。

(3)意識偏見:

所謂意識偏見,是不具象的,但又反應在情感表達中的偏見,簡單地說就是:種族主義者往往以膚色和國家為界限,根深蒂固地從意識層面排斥其他種族,並施以種族主義性的羞辱(沒有理由,就是不喜歡,而且必須以本民族為中心)。

這種情況,在針對華人的時候往往表現為:高層怎麼是個中國人、獲獎的居然是個中國人、中國人不可能做得這麼好、中國人沒有資格富有、憑什麼中國人越來越富有?

這種心態失衡的情況,在電視劇《我的真朋友》中也有表現:男主井然是個著名的設計師,並以個人的實力競標獲得了羅馬城的重要設計項目的工作,可就在這時,其競爭對手將「政府聘用中國人來給本國做設計」作為炒作的新聞,激起了本國民眾的憤怒,而政府方面最終在質疑聲中,取消了中國設計師井然的參與資格。

上圖:電視劇《我的真朋友》第13-14級,很客觀地呈現了種族主義性的「文化隔閡」問題。

雖然說只是個電視劇,但其橋段卻是基於事實改編的,而且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可以說,在中國人完全接受和包容的相同領域裡,西方人往往顯得更為自我,其包容度也遠不如中國人。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明顯的是對「中國人富起來」的偏見,很多走向種族主義的西方人將自己生活的不如意都歸罪給華人群體,他們會認為是勤勞的中國人掠奪了資本,搶了他們的工作,而在他們的意識里,中國人應該是貧窮的,是被欺壓的,不能過得比自己好。

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中國人成功,讓他們感到嫉妒。

同樣的情況,也表現在國家層面。2018年中國吉利汽車要進軍德國,結果德國輿論以「中國車開進德國」為恥,德國商務部甚至臨時擬定了條款,用5月的法律處罰吉利集團在年初的商業交易,上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中國人沒資格把車開到德國」的種族主義性質的文明大戲——美國人可以造車,義大利人可以造車,法國人也可以,憑什麼中國人來了就有罪了?

美國人封鎖華為也是同樣的情況,其意識偏見也是非常嚴重的:中國人沒資格搞高科技,5G必須美國人弄,怎麼可能由你中國人弄呢?

(4)制度偏見:

因為經常往返於中國和西方各國之間,所以對於東西方之間的「制度偏見」,筆者是深有體會的。而根據長期的感受來看:與中國民眾能更包容、客觀地認知西方制度,看得到西方社會的優秀之處所不同的是,西方民眾大多對中國社會的制度認知是負面的,在很多人看來,甚至是像大清朝一樣黑暗可怖的。

或者可以這樣說:中國人講的是求同存異,適不適合,而西方人講的是「非此即彼」,誰對誰錯。因此,當中國人能整體上以客觀的態度去認知西方和西方民眾的時候,西方民眾往往無法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甚至會因此攻擊中國人。

就比如筆者和筆者的朋友,就曾多次遇到西方人當面以傲慢的態度問「制度」問題,其語氣往往非常高傲,並且極具攻擊性,甚至有種「你們中國人活得不見天日真可憐」、「你們這個群體的選擇很愚蠢」的意思在裡面,讓人好氣又好笑。

雖然說隨著網路媒體的發展,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更真實一面慢慢呈現在他們面前,但根深蒂固的「制度偏見」和「制度攻擊」,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種族偏見,卻很難在短時期內改變,哪怕是你用事實證明現在中國發展得更好、中國人民的精神狀態更飽滿,也顯得無濟於事。這也正如劉欣在辯論節目之後表達的那樣:誤解太少。有些事情,可能還需要時間來沉澱。

(5)文化偏見:

以美國和西歐為代表的西方群體,對世界有著很強的文化偏見,他們往往喜歡居高臨下,以自己的文化視角去定奪他民族的文化美醜,取笑維護家國文化的中國人愚蠢,甚至貶低中國文化。

這種情況,在「家國文化」和「大國文化」層面顯得最為突出。其實很多海外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因為中國的統一問題和某些帶有種族文化偏見的西方人起爭執,包括筆者。這些年,筆者多次因為中國的主權問題、統一問題和個別西方人起了衝突,原因是在談及這些地區的時候,這些人公然發表針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分裂性言論。

後來筆者發現,之所以會這樣,根本性的原因是其「文化傲慢」,他們往往以自己的城邦文化或者地區分治的政治文化,來直接對比中國的大國統一的家國文化,在對中國人的家國文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高傲地質疑、否定,甚至是侮辱和攻擊中國社會,並遷怒於中國民眾,因此針對中國人的文化攻擊也是相對常見的。

這就好比2008年,法國民眾就曾因中國西部某地的分裂問題而對華人群體發起了攻擊,除了抵制北京奧運會外,不少中國留學生還被法國的同學和教授驅逐出教室,盡顯無禮的傲慢與偏見。

而像2018年杜嘉班納辱華事件,2019年漢堡王辱華事件等等,雖然並沒有升級到國家層面,但卻是很典型的種族主義性的文化偏見,而這種文化偏見的勇氣,也均來自西方種族主義者內心的傲慢。

(6)外貌偏見:

西方社會公然辱華的種族主義分子常用的一個詞叫「Chink」,意思是縫隙,用來諷刺中國人以及其他亞裔群體「眼睛小」。除此之外,歐美社會對亞裔群體的侮辱性攻擊還包括:生殖器小、身高矮、胸部扁平等等。

2018年,一美國女性對著一韓國男性比劃眯眯眼,並沖著該韓國男性喊:滾出美國。

二、傲慢與偏見的原因:政客、媒體的誤導和根深蒂固的教育因素影響

其實,在國外待久了之後會發現,西方民眾的本性不壞,而且大多很善良,很多人其實也很友好。之所以出現這麼強烈的「傲慢與偏見」,其實根源在於政客、媒體的集中誤導。

(1)政客的有意誤導:

西方國家通常是多黨制,不少黨派和政客為了選票會不擇手段,不講底線,因此「激發民憤」、「利用民族主義」、「渲染排外情緒以團結民眾」的手段就經常被政客利用。雖然說社會各層面都在打壓這樣的現象,但日久天長,也就形成了不良風氣。

(2)媒體的長期抹黑:

標榜言論自由,卻不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是《紐約時報》、《BBC》等不少西方媒體的生存狀態。它們或為了流量,或為了政治目的,長期抹黑中國,攻擊華人群體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常便飯。雖然說近些來的風氣有所好轉,但爛了根的樹,長不出好果子。

(3)教育的錯誤引導:

西方人的傲慢與偏見,在其教育層面也是表現得非常明顯的,這其中尤以其對歷史的解讀、對中國的剖析最為明顯,很多教育工作者在這些層面往往都不會忘記拐彎抹角地「黑」一下中國社會。而除此之外,其教育層面,還充斥著「西方中心論」、「西方至上主義」、「白人至上」的思想,雖然不明顯,但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眾人。

(4)國人的忍氣吞聲:

在歐美,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華人的地位,連黑人都不如。這句話雖然聽著刺耳,但無奈的是,這確實是很多地區存在的現象。其實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華人群體太沉默,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東方儒家思維,在西方的社會環境下,被人誤以為「好欺負」。

(5)經濟的低迷困局:

大興排外情緒和種族主義的背後,其實是西方經濟的病態顯現。一方面,由於生活壓力大、治安惡化體驗差、社會發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響,不少民眾的排外情緒高漲;另一方面,政客為了轉移視線,也會將內部矛盾轉移,就比如美國,將矛盾轉移到了中國身上。

三、如何回應傲慢與偏見

那麼,我們該如何回應美國等某些西方群體的傲慢與偏見呢?對此,筆者也做了簡單的總結。

要學會據理力爭:

很多華人在被欺辱受氣之後,往往會選擇退縮,以「躲」的心態應對所遭遇的攻擊,這種人存在的比例特別高。可在西方,有理不爭,忍氣吞聲是不會換來尊重的,只有據理力爭才會換來尊嚴。

要學會利用法律

很多種族主義攻擊事件發生之後,往往不了了之,其根本原因是同胞們的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利用法律保護自己。而事實上,多數西方國家都有這方面的司法援助,種族攻擊的惡劣行為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

要學會尋求幫助

遭受不公待遇,或嚴重的人身攻擊,尤其像近期美國政府這種頻繁侵犯中國公民人權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和大使館,或境外華人團體求助,避免自己勢單力薄地應對,吃啞巴虧。

要學會團結抵抗

面對種族主義的攻擊,我們一定要團結,明確「受害者有權抗議」,而不是像瑞典辱華事件、美國挑釁中國的過程中出現的「頻繁自我反思過錯」一樣,大搞「受害者有罪論」,把膝蓋跪得酸疼(帶氣氛的人要注意了)。

要提高國際話語權

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要想做到真正的「受人尊重」,除了用實力證明自己外,我們還應該爭取「國際話語權」,改變目前歐美說話為主流聲音的現象,輿論陣地要崛起,要不然別人詆毀自己,反擊都顯得吃力。

寫在最後:

這兩年來,筆者和海外華文媒體多次聯合曝光了西方種族主義的醜陋面容,但卻被有心人士解讀成了「渲染民族主義」的罪徒,筆者覺得頗為有趣:為何曝光醜陋,成了人間罪過?精神自貶,何時可休?

譴責也好,攻擊也罷,這都動搖不要筆者與美國等西方社會中再度興起種族主義、民族主義說「不」的決心。

在此,筆者也強調,曝光「醜陋」並不是希望走向隔閡,世界還是美好的,人類應該手拉手,共建命運共同體。但我們不該給惡人囂張跋扈的空間,更不應該在原則性問題上做出退讓。

尊嚴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捍衛來的。

作者:劉斯郎,有態度的95後獨立撰稿人,立足於海內外不同視角看問題的情懷作者。曾創下個人全年全網矩陣閱讀3億次的紀錄。代表作品《超級中國》系列文、《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等。

郎言志已授權版權方原創保護,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分享朋友圈隨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郎言志 的精彩文章:

對貿易戰的一些感想:和平崛起的中國,何錯之有?

TAG:郎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