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你以為古人過端午只劃龍船嗎?不,他們還打「驢毬」!

你以為古人過端午只劃龍船嗎?不,他們還打「驢毬」!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每年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節日。它源自古代對自然的原始崇拜,由宗教祭祀祭拜圖騰龍逐漸演變成大型民間慶祝活動,有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的重要目的。

端午慶祝活動成形於戰國,發展普及於兩漢,在唐宋時期最為鼎盛。期初本叫「端五」,但因為避唐玄宗的生日(八月五日),改稱為「端午」。之後在宋朝衍生出許多周邊活動,除了以往的划龍舟祭龍,掛艾草辟邪,吃粽子祈福意外,還有各種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極盡奢靡之風。

在宋朝,由於工商業空前發達,划龍舟也成為攀比富貴的重要方式。根據記載,當時的大龍船約長三四十丈,寬三四丈,頭尾鱗亂皆用黃金鍍制。河岸兩邊建立了觀賞台,人山人海,聲勢壯大。划槳手身穿刺繡賽服,由龍頭領隊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六槳,整齊劃一飛騰於水面。而沿著主賽道兩旁一字排開小龍船,如兩陣之勢。

由此可見在宋朝划龍舟,不詈於一次現代「文化節狂歡」。

除了龍舟競賽,宋朝還有「演藝」龍舟,伶俐們表演各種雜劇戲曲供游者盡情觀看。宋人寫的竟渡詩《端午競渡掉歌)宛如十組鏡頭,全面表現了端午盛大活動過程:

望湖天,望湖天,綠楊深處鼓喧喧。好是年年二三月,湖邊日日看划船。

斗輕燒,斗輕燒,雪中花捲掉聲遙。天與玻璃三萬頃,盡鼓看得幾吳船。

看龍舟,看龍舟,兩提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樣起中流。

賀靈鼉。賀靈鼉。幾年翠舞與珠歌。看到日斜猶未足,涌金門外涌金波。

馬如龍,馬如龍,飛過蘇提斗健風。柳下系船青作纜,湖邊薦酒碧為篇。

綉周張,綉周張,樓台簾幕絮高揚。誰賦珠宮井貝闕,懷王死後去沉湘。

樣如飛,樣如飛,水中萬鼓起潛城。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建雲流,建雲流,土風到處總相猶。朝了霍山朝岳帝,十分打扮是杭州。

踏青青,踏青青,西冷橋畔草連汀。撲得龍船兒一對,畫欄倚遍看遊人。

月明中,月明中,滿湖春水望難窮。欲學楚歌歌不得,一場離恨兩眉峰。

在當時賽龍舟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百姓說:「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據說奪錦歸來,不僅會名聲大振,而且還會帶來豐收與幸福。

除了划龍舟,從唐朝之後還流傳一種擊球運動,又稱馬毬,類似今天的打馬球。據專家考證是在唐代由面藏直接傳人的,因為唐朝歷代皇帝都喜歡運動,所以打馬球很快便形成社會風氣。由於這種體育活動可以和軍事訓練相結合,所以也深受少數民族的歡迎,即便是遼金時代,也是端午節重要活動。

當時打馬球所用的工具是鞠杖,「長數尺」,「端如偃月」,這形狀很有點像今天的冰球杆兒。具體打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毬打入共同用的網囊之中,誰入誰勝;另一種是兩端對立二門,互相排擊,誰人得多誰勝。這個門孔的直徑不超過一尺,難度非常之高。即便是現代專業運動員也難以準確命中。

同時由於騎馬打球危險性大,一旦摔了極易傷人,所以在宋朝就將騎馬改良為騎驢,擊球對抗比輸贏。百姓形象比喻為「擊驢毬」。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比賽活動類似於今天的冰球,雙方騎著不同花色裝飾的驢子,各有朋頭一名執彩畫卷杖。一方用杖開球後,如球墜地,兩方爭搶,傳給朋頭。由左朋頭負責攻擊,擊球過門入孟為勝。而右朋則阻擋不令入孟。雙方互相追逐,人人乘騎精熟,馳聚如神,雅態輕盈,妍姿綽約。

當時的有兩種玩法,一種是「小打」,隊員皆為宮女,但「花裝」為「男子」,騎驢。另一種是「大打」,隊員皆為宦官,騎馬。採用的是單門攻入式,由朋頭(即隊長)擊毯入門。擊球歷代不衰,到明朝上自帝後、下至百姓無不爭相觀看,其瘋狂追捧程度絲毫不亞於今天的足球迷。

永樂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北京御林軍在新設的東苑球場舉行馬球表演,當時的中書舍人王線寫《端午賜觀騎射擊球侍宴》一詩:

「馬跨四合雲霧集,騙殊落地姣龍爭。彩色珠門不盈尺,巧中由來如破的。殊然一擊晚光飛,平地風雲轟霉禽。自矜得依意氣粗,萬夫奪羨聲喧呼。抓金伐鼓助喜色,共害此樂人間無。」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舉辦過武林大會?真的,你沒看錯!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