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紅樓夢》:端午,走進賈府品察民俗文化的百般精彩

《紅樓夢》:端午,走進賈府品察民俗文化的百般精彩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粽子節等,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節日是一種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史詩式的巨著《紅樓夢》,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代表性著作,在民俗文化的傳承中獨樹一幟,有著巨大的貢獻。

作者曹雪芹以濃厚的筆墨和精巧別緻的寫法,從歷史性和文學性意義的層面,通過對「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的封建貴族大家庭賈府節俗活動的描述,讓讀者在欣賞和品察傳統民俗文化的百般精彩中,得到厚重民族歷史文化的熏陶。

《紅樓夢》書中,有四次寫到端午節,有的是從正面描繪端午節俗的活動場景,有的是從側面反映端午風俗文化。在作者的一支生花妙筆下,無論是「明用略寫惜墨如金」,還是「暗用詳寫潑墨如注」,其中的百般滋味,盡態極妍,勾勒出一幅詩情畫意的社會世情風俗圖,令人回味無窮。

〈一〉

風姐節前辦節禮採買香料

書中第二十四回寫到賈芸想在大觀園謀到一份差事,於是趁端午節將至,在倪二那裡借了些銀兩買了冰片、麝香等貴重香葯當作禮品送給風姐。

賈芸是榮、寧二府的族親,父親已亡故,與寡母相依為命,家境不好,但他為人極乖巧,說話辦事也很機靈。他給風姐送的這個禮正是時候,因為「風姐正是辦端陽節的禮須用香料」,所以賈芸見到鳳姐後便說:

「因想嬸娘往年間還拿大包的銀子買這東西呢,別說今年貴妃宮中,就是這個端陽節所用,也一定比往年要加上十幾倍,故此孝敬嬸娘。」

由此可見,古時的豪門大戶人家在端午節時都要購置不少的名貴香料,不僅自家要用,還要送人,像賈府還要送給宮中的元妃使用。

香料(香葯)是用來製作香囊(也叫香袋)的,因為古時有在端午節佩戴香囊的習俗,尤其是孩童在端午節佩戴香囊,傳說中有避邪驅瘟之意。

香囊內一般有硃砂、雄黃、各種香葯料如丁香、木香、白芷、樟腦、艾葉、薄荷等。外包絲巾布,再以彩色絲線弦扣成索,編織成菱形、方形和三角形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小巧玲瓏精緻可觀,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正值仲夏之際,氣候濕熱,細菌容易滋生,又是蛇、蠍等五毒正盛時期,香囊有殺菌驅毒、提神醒腦和提高身體抵抗力的作用。

香囊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因而佩戴香囊成為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深受人們的喜愛。香囊也是節日互相贈送的禮物,尤其青年男女之間互贈香囊,是對愛情的一種表達。

書中在說到元妃賞賜給眾人的節日禮物中,也有賜給李紈和鳳姐的每人「兩個香袋兒」。

而乖覺聰明的賈芸,因在對的時間內選對了禮物送對了人,自然他也是如願以償,得到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二〉

元妃賞節禮賜扇

書中第二十八回寫到元妃賞賜的端午節禮物,按輩份地位尊貴高下的不同各有不同,但有兩樣東西卻是眾人都有的,這就是: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

紅麝香珠,看過《甄嬛傳》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東西。它又叫紅麝串子,是用麝香加上其它配料做成的紅色念珠兒,穿成串子,戴在手腕上作裝飾。雖是裝飾品,但紅麝香珠絕非普通的飾品,想想麝香的昂貴就知道,此物只有皇宮王府或像賈府這樣的豪門大戶人家才會有。

元妃賞賜的宮扇,顧名思義是皇宮才有的一種貢品扇。端午節正值仲夏,氣候炎熱。古時沒有電器,扇子是消暑納涼的必備之物,更兼有清正寓意,是賞賜的良品。

明清時期,皇帝會在端午節時以宮扇作為節禮賞賜給群臣百官,民間也衍成互相贈扇的習俗。

扇子一般有摺扇、團扇、芭蕉扇等。《紅樓夢》里也曾多次寫到扇子,如石獃子的藏扇、寶釵借扇、襲人還扇……著名的情節更有晴雯跌扇、撕扇,這正是發生在端午節期間的事。

〈三〉

端午蒲艾簪門、虎符系臂、賞午

書中第三十一回寫道:「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短短几十個字,提到了端午節時流行最廣最普遍的三十重要習俗。

「蒲艾簪門」,就是在大門兩邊插上菖蒲、艾草,是節日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民諺中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菖蒲和艾草都是可以用來治病的藥草,古代先民常用艾草泡水洗臉,以求祛災。

西晉時國人常把艾掛在門上以求避邪消災,後形成為端午節時的一種習俗。因為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蒲艾插門便可避邪驅毒、消災納福。

這一習俗年深月久一直流傳到了今天。現在每逢端午佳節,依然是家家戶戶都插蒲艾,大街小巷、樓上樓下都飄散著艾草的清香。尤其在鄉村農舍,更是有門必插蒲艾,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虎符系臂」,就是用綾羅布帛等織物製成小老虎形狀的東西,系在孩童的手臂上。古人認為,虎為至陽之物,可避邪祟,佩戴虎符可避邪消災保平安。此俗在唐、宋時期即以形成,至明、清及《紅樓夢》的時代更為流行。

「賞午」——亦即慶賞端午之意,是端午節的一個重頭戲。所謂「有節必有宴」,端午重在午時,家家都要設午宴。當然,像賈府這樣的皇親外戚貴族大戶人家,「賞午」絕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吃頓中飯這麼簡單。何況王夫人還要請來薛家母女等人一起過來「賞午」,自然是有很多習俗講究的。

端午節的宴席,菜肴要有「十二紅」,即十二樣帶有紅色的時令菜肴,如蒸蝦、燒黃鱔、炒豬肝、鹹鴨蛋、莧菜,等。而家家都不能缺的一道時令菜就是紅燒黃魚了。

宴席上還要喝菖蒲酒和雄黃酒,吃櫻桃、桑葚等時鮮果品。還有賞石榴花——此時正是石榴花盛開的時節,還要聽戲等清雅有趣的活動。這些加起來,才稱為「賞午」,是端午節特有的風俗。

〈四〉

端午粽香華庭

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便是粽子了。粽子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百姓為保護沉江的屈原免遭魚類吞食而擲入水中的餌,西晉時成為端午節的指定食品,並逐漸衍變為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端午節飲食習俗之一。

到了《紅樓夢》的時代,粽子已經發展到了多種口味,多種形狀,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成為文化傳承的符號。

書中第三十一回寫到,端午節那天「賞午」之後寶玉回到自己房中,和晴雯鬧起了口角,此時,「晴雯在旁哭著,方欲說話,只見黛玉進來,便出去了。林黛玉笑道:『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 寶玉和襲人『嗤』的一笑。」

從黛玉這句玩笑話里,我們知道賈府也是要吃粽子的,而且主子、下人都有份,但各人都是有配額的,不是誰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聰明機靈的黛玉,用一句玩笑話引得眾人破涕為笑,緩和了氣氛。畢竟,開心和快樂才是節日的主題和意義所在。

〈五〉

孩童們的節日遊戲——鬥百草

古時在端午節還有「鬥百草」的遊戲玩樂習俗。這是起源於周代孩童們愛玩的一種遊戲,到了南北朝時期逐衍變為端午節的一種民俗活動。在《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里,也寫到了鬥百草的遊戲:

「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個人,滿園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來,兜著坐在花草堆里鬥草。」

鬥草分為文斗和武鬥兩種玩法。武鬥是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兩人各持草莖的一端同時用力拉扯,以斷者少為勝。

文斗就是各自把采來的花草對出花草名來,《紅樓夢》里香菱她們玩的就是文斗。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那個再說「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這個再說「我有《琵琶記》里的枇杷果」……以對仗的形式互相對出花草的名字,若對不上就為輸。

端午為何會形成「鬥百草」這一習俗?有學者認為,是因為古人以農曆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避災,以度過難關。而「鬥百草」的遊戲能使人在獲得植物學知識和文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比賽的樂趣,因此很受歡迎。這一古老的民俗現已基本消失。

〈結語〉

古詩云: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紅樓夢》里的一個端午民俗大節,讀來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細細品味其民俗文化之百般精彩,不由慨嘆:作者的一支如椽之筆,實乃世間無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憶秦娥 輕風淺伏鄉村月
定風波,登青雲山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