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華南理工大學問答

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華南理工大學問答

華南理工大學問答

『 2015年6月12日 』

問:佛法中經常談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物質究竟是空還是色?如果物質是色,那空又是什麼?

答:實際上,我剛才已經介紹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緣起性空」的道理。色法的範圍比較廣,色、聲、香、味、觸都包括在其中。雖然色聲香味觸能顯現,但它們的本體並不存在,就像是鏡子中的影像,雖然能清楚地顯現,但本體卻不成立。因此,色實際上就是空,空實際上就是色。

再舉個例子,雖然水月可以呈現在湖水中,但它並不是真實的,是「空」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空和顯現是同體而非他體。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佛教裡面也叫「現空雙運」。

如果一個人能真正領悟現空雙運,那他甚至可以沒有任何阻礙地穿牆過壁,但如果只是理論上了解,那還遠遠無法達到這種境界。

佛教不同宗派對空的觀點也略有不同。有實宗只抉擇一切萬法為空,唯識宗進一步抉擇萬法唯心所造,而中觀宗將心和外境都抉擇為空性。這種空並不是實有,也並非斷滅,而是遠離四邊八戲的一種境界。

問:您用湖中水月來說明現空雙運的道理,但前提是月亮存在於空中,否則湖中不可能會有水月。所以,從邏輯上說,天空中的月亮是第一,湖中的水月是第二,對嗎?

答:的確,因為天空中有月亮,所以水月才可以顯現,但這個比喻的目的並不是討論月亮和水月的關係,而是說明顯現如夢如幻,也就是說,水月即是空,空即是水月。

恰恰因為空的原因,所以萬法可以顯現,與此同時,恰恰因為萬法可以顯現,所以它必定是空。「空」並不像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瓶子裡面的水倒掉後就是空。」事實上,在瓶子顯現的當下,它的本體就是空性的,如果本體不是空性,瓶子就沒辦法顯現。瓶子的顯現是色法,本質是空法,一個是現象,一個是本質,這也叫做「現空無二」或者「明空無二」。

問:我對朱清時教授那句話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說:「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但是,如果沒有科學家幫助我們認識自然界,佛教大師能夠達到那樣的高度嗎?例如,如果沒有經過科學家千辛萬苦地研究,我們就不會發現電,更不會發明空調。從這個角度看,會不會是科學家幫助佛教大師認識世界?

答:我曾經和朱清時校長交流過,當時我對他這句話也有疑慮,所以我問他:「這句話如果是一個佛學家說的,我還可以理解,這是出自對佛教的讚歎和信心,但你作為一個科學家,尤其是中國科技大學十多年的校長,為什麼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網路上甚至有人說你被佛教洗腦了,你怎麼看?」他認為,佛教大師通過禪修,在兩千年前對宇宙本質的認識,與當代物理學家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禪修的方法都能在經典中找到。從他的回答里不難看出,他是發自內心地認同佛教。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代人覺得電、空調非常重要,但佛陀並不是迎合各個時代人們的喜好而講法。佛陀宣講的是我們如何面對、解除生命中的種種煩惱,如何面對生死,前往解脫的道理。

朱清時教授並沒有說:「佛學家千辛萬苦到達山頂的時候,科學家早已等候多時。」因為時間上也不現實。科學只發展了幾百年,而佛教已經存在了兩千五百多年。這兩千五百多年中,無論是對外界物質還是心識的研究,佛教的智慧都是最成熟的。正因為這樣,愛因斯坦也說過:「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他還說:「我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徒,但是我如果有一個信仰,我願意信仰佛教。」

我去愛因斯坦故居的時候也問過關於他的事情。工作人員說,愛因斯坦臨死之前的確考慮過皈依宗教。據說他還在遺囑中交代,他死後什麼都不留,骨灰要撒在空中,與宇宙融為一體。這可能是他安住於空性的一種表示吧。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相信某些科學家,承認他的權威,但同時也要觀察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覺悟。

問:人死後到底有沒有靈魂?如果有,那當我們瀕臨死亡的時候,在輪迴里有沒有選擇的餘地?我看到有些佛教徒在去世時會請出家人念經超度,這能不能幫我們在輪迴里自由選擇去向?

答:每個人都應該重視死亡,因為不論你富有還是貧窮,未來的幾十年中都必定要面對它。很多人不敢面對死亡,甚至連提都不敢提,但迴避、忌諱的態度於事無補,大限來臨時,誰也逃脫不了,到時再著急、再困惑、再畏懼也沒用。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提前有所準備。

我們計劃今年在泰國召開第五屆世界青年佛教研討會,主題就是「臨終關懷」。我也問了一下嶺南臨終關懷的情況,很多老師都告訴我,有些地方做得非常好。臨終關懷真的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大家應該在身體健康的當下就思考這個問題:人有來世嗎?

如果人死如燈滅,那關不關心來世就顯得無所謂,人死後就像火焰滅了,水漬幹了一樣,不會留下任何痕迹。但人肯定會有來世。因此,臨終做一些法事、念經非常重要。當然,念經並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不墮地獄,但至少有一部分人能通過念經、觀想而轉生天界。如果想要在死相現前時抓住機會往生,我們就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有針對地修行。

對於有些人而言,因為前世業力非常嚴重,死時可能根本來不及觀察死相,更來不及選擇往生的去處。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幫忙念經就顯得更加重要。雖然不能百分百地保證解脫,但仍然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很多西方人都在研究西藏中陰救度方面的教言,如《西藏生死書》《中陰救度法》等等,很多學者甚至將死亡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認為身體只是靈魂的一個載體,今生結束後,靈魂還會繼續流轉。但在很多地方,人們活著的時候對死亡避而不談,面對死亡時卻又手足無措,但那時候什麼都晚了,畢竟做事情,最好提前有所準備。

問:您剛才說人有來世,但這跟我們平時的主流宣傳有非常大的差別。我們學哲學的講究論證,您能不能給出一個例子,證明有前世後世呢?

答:我和很多地方的科學家們都討論過這個問題,也引用過很多的論據,包括現實生活中的案例。此外,我還翻譯過一本書叫《前世今生論》,也叫《生命的真相》,大家方便的時候可以看一看。這本書既引用了科學證據,又包含了傳統思想,作者是藏地非常著名的一位學者。

佛教思想和社會上的主流思想還是有一些差別,大家一開始對前世今生這樣的觀點抱有懷疑是很正常的。但大家不要停留在懷疑的階段,而是要去了解、去研究,否則,懷疑永遠不會消除。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發現這樣的現象。一對同卵雙胞胎,不論是基因還是成長環境都是一樣的,但兩人可能從小就在智慧、性格、愛好等方面有所不同。又例如,在座的各位從小都有各自的喜好,有時候甚至會對一些沒有深入了解過的知識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學起來也得心應手。這是什麼原因?其實這都是前世延續下來的習氣,而且我們的習氣還會不斷地延續下去。

美國有一位史蒂文森博士(Ian Pretyman Stevenson),他在加拿大、美國、泰國等地收集了兩千多個回憶前世的案例,出版了十餘本書,其中一本叫《二十案例示輪迴》(Twenty Cases Suggestive of Reincarnation)。史蒂文森博士去世後,他的工作被弗吉尼亞大學的塔克爾博士(Jim B.Tucker)繼承下來。塔克爾博士又在印度、美國和加拿大等地收集了許多案例。我去年在美國和他有過交流,他告訴我,本來他不相信前世後世,覺得這可能只是人們的一種臆想,但在研究過這個課題後,他確信輪迴存在。

所以,如果我們對一些不熟悉的領域有懷疑,那最好是能深入了解,甚至是去研究一下這個領域,這樣才能下判斷。如果不接受這一觀點,那也要給出非常確鑿的理由,這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歷史上有許多能回憶前世的案例,其中不乏沒有任何信仰的人。與此同時,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人能提出確鑿的證據來推翻這一觀點。這樣看來,我們不得不接受前世後世的觀點。如果大家可以看一下《生命的真相》這本書,應該能對前世後世有更深入的了解。

問:塔克爾博士雖然找了很多案例,但這些案例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是可重複的呢?比如說外國人造了一部手機,我也仿造一部,因為他的工作可被重複,所以能證明他的製造方式是正確的。那我們能不能重複一些指標,來認證某人前世做過什麼事?

答:講到重複性,我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不是很先進,諾貝爾獎得主也比較少。我想這可能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中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觀摩式的教育,孩子從小都是在統一的課程和思維模式下成長,很少有機會能自由發揮並拓展思維。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在很多領域中複製其他國家的產品。

回到前世今生的話題。一個人前世所做的事情,恐怕很難通過重複某些指標來確認,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深入而細緻地調查來得出一些結論。斯里蘭卡有過一個女孩能回憶前世的案例。當時有很多個人和組織都進行了獨立的調查,這其中也包括斯里蘭卡的總統、印度政府等等。最後,各方證據都表明,這個女孩的確能回憶前世。在這樣證據確鑿的情況下,秉持客觀、公正的科學家也不得不承認案例的可靠。

問:如果一個人既做善事又做惡事,那他的善業和惡業會不會相互抵消?

答:如果一個官員既貪污公款又積極行善,他的這種業力叫花業,也就是既有黑業又有白業。如果他把貪污的錢,全部拿來積極行善,沒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心,那這個惡業和善業有可能會互相抵消,但也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證。業力是一種非常複雜、甚深的因果關係,憑我們的分別念和想像力是很難度量的。

《俱舍論》的第四品講了業的差別、輕重、成熟時間以及各種作用等等。如果可以學習《俱舍論》的話,相信大家就能對善業、惡業有更全面的了解。

當我們討論因果、業力時,盡量具體事情具體分析,避免用片面的觀點下結論。

所謂的業,實際上是種子的意思。你的行為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都跟這顆種子有關係。業本身並不分善惡,它以種子的形式保存在心識最深層的阿賴耶上,當因緣具足時,它就會開花結果。

問:如果那個貪官貪了一億,並因此造成了五百個人死亡,但同時,他用這一個億幫助五千個人過上幸福生活。那他的這個惡業和善業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對吧?

答:應該是不能互相抵消的,因為幸福生活和性命之間還是有非常大的差別。

問:以前西方的神學家也做科學研究,比較有名的人有孟德爾和托勒密。您剛才說,藏地佛學院里有研究天文的,也有研究建築的。我很好奇,他們是通過佛學走向天文、建築,還是說他們以前研究天文、建築,後來轉向佛學?

答:西方神學的研究方式、漢地佛學院的授課內容都和藏地佛學院有所差別。在西方高等大學的神學院中,比如哈佛神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院,人們既要研究宗教教義,又要研究人文和科技知識,但他們的立足點是在宗教的世界中接受教育,所以他們的學習幾乎與宗教教義分不開。

而藏地的佛學院,不僅僅是我們學院,哪怕是在其他較小的佛學院當中,也都有人在學建築、天文、地理。這些內容會不會偏離了佛學院的教學核心?不會的。在藏傳佛教的理念當中,出家人和在家人都應該廣泛地學習知識。這就像世間當中要普及教育,學生們要對各種社會人文、科技知識有所了解。當廣泛學習到一定階段後,那些希望能在某一方面更進一步的人,就可以進入專科班,一門深入。

在我們學院當中,有一個三十多人的班級,專門研究天文。他們每年都會計算藏曆,把當年有多少個月食、日食計算得非常清楚。我們學院還有一個五六十人的藏醫班,他們除了完成日常佛教功課以外,還負責藏醫學的繼承與弘揚。

這一點與漢地的佛學院有所不同。漢地的佛學院里可能不傳授醫學、建築學、天文學等知識,甚至有些漢地佛學院只講中觀和唯識。因此,從某些方面來講,藏地的佛學院更像是一種綜合性大學,設有不同專業。這裡的出家人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只懂念經、內觀,完全不懂其他知識。

問: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蘭教有什葉派和遜尼派的衝突,基督教有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好像這兩個宗教的包容性並不是非常高。為什麼佛教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佛教對於其他宗教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答:大乘佛教的發心是要利益天下無邊的所有眾生,由此可見,大乘佛教的慈悲觀不分民族、國家、種族、宗教,只要是有生命的,哪怕是動物,也都要用慈悲心來對待。佛教當然也能包容不同的宗教理念,所以,佛教不排斥其他宗教,佛教徒也不會排斥非佛教徒。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中,哪怕是加害我們的敵人,我們也要安忍,對他修慈悲心。這一點的確與其他宗教不同。

從歷史上看,有些人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控制別人,包括現在有些地區還存在宗教衝突。佛教對於其他宗教的教義不置可否,因為這要看它是否相應眾生的根基,但從佛教的原則來講,不管是追隨什麼宗教的人,我們都應該慈悲對待,同時用客觀的眼光看待其他宗教。

2009年,在日內瓦的「國際聯合宗教會」上,兩百多位宗教領袖把「最佳宗教世界獎」頒給了佛教。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自古以來,沒有一場戰爭是以佛教名義發起的。我想這也能反映出佛教的包容性。

問:佛教講前世今生、講因果,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今世已經在前世就決定了?但是佛教又鼓勵我們多做善事,這樣能積累福報,消除惡業,改變命運。我覺得這好像有一點矛盾。

答:這並不矛盾。比如你在大學的專業決定了你以後的職業,但你在工作中的成就也要依靠後續的努力。具體一點來講,你所學習的專業相當於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你可以在某一個單位上班,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所從事的工作永遠不能改變。你依然可以通過後續的努力,提高工作中的表現,甚至換一份工作。

雖然前世的因對今生有一定影響,但今生的行為依然能對今後的生活起作用。佛教並不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更不認為事情無法改變,因為因緣在不斷地變化。

問:現在有很多老年人,沒有什麼文化知識,閱讀都成問題,更沒有辦法正確理解佛經。所以,學佛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學習文化知識?

答:這取決於個人的根基。有些人不需要學習文化知識,就可以在寂靜的寺院當中做一個很好的修行人。他雖然沒什麼文化知識,但這卻不會影響他的修行和成就。

但還有一些人,分別念比較重,對科學信心十足,對佛法卻半信半疑,他們的確應該先廣聞博學,多了解世間和出世間的道理,然後再學佛。這樣一來,他的見解、信心都比較穩固。否則,他的信心很可能是盲目的迷信。

佛教非常反對迷信。如果對佛法中的道理不理解,盲目建立起來的信心往往不牢固。就像現在有些老年人,不明白為什麼念佛,更不清楚念佛有什麼功德,只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佛教一般不讚歎這種做法。

佛教裡面有兩種修行人,一種是利根隨智慧者,一種是鈍根隨信心者。利根者憑著自己的智慧,長時間研究佛法,即便剛開始時可能對佛教帶有一種排斥、懷疑,但經年累月,智慧慢慢沉澱、累積,最後懷疑全都轉變成智慧。而比較鈍根的人,學佛主要是憑藉一種衝動的熱情,他的信心並不穩固,容易聽信別人的話,這是比較危險的。

問:聽說在藏傳佛教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法叫拙火定。修行拙火定的人可以在冰天雪地里穿濕衣裳,並用體溫把衣服烤乾。請堪布講一講,我們該怎麼理解這樣一個現象?

答:聽說朱清時教授曾經在玉樹修拙火定,他覺得這個修法非常殊勝,在這方面也很有經驗。他的老師南懷瑾先生也曾在峨眉山和二郎山一帶依止修拙火定的上師,學習這個法門。

修拙火定有不同的觀想方法,有些可能令人難以置信。比如,我們可以觀想肚臍中有一個火焰的種子,通過念誦「嗡啊吽」以及一些其他的咒語,讓這個火焰逐漸燃燒起來,慢慢把自己的身體烤熱。我們那裡有很多人,冬天不穿厚的衣服,但仍能維持身體的溫度。這在藏傳佛教的密法中叫生起次第。有些人可以修得非常成功,但有些人也可能完全修不成。

問:您所在的佛學院里有沒有修得比較成功的?如果有機會的話,能不能給我們展示一下,加強科學、佛法之間的交流?我去過東北的中國雪鄉,那裡的氣溫零下三十多度,哈一口氣出來都會在眉毛上結霜,靠體溫烘乾衣服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拙火定這個功夫真的很不一般。

答:應該可以找得到修拙火定的人。我不修拙火定,但我在冬天講課的時候,穿的衣服也不是特別多,可能是因為我不怕冷吧。不過佛學院的確有很多人修拙火定,冬天穿的衣服很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離開心的外在世界,不存在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