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馬祖道一: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馬祖道一: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來源:《指月錄》

原集述者:那羅延窟學人瞿汝稷

江西[南嶽]道一禪師,漢州什方縣人也,姓馬氏,故俗稱馬祖,或雲馬大師。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開元中(約726年間),習定於衡岳,遇讓和尚,知是法器。

讓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師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師曰:「磨磚作么?」讓曰:「磨作鏡。」師曰:「磨磚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師曰:「如何即是?」讓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師無對。讓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卧;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師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曰:「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師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師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九秋,日益玄奧。

初六祖謂讓和尚云:「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蓋謂師也。讓弟子六人,惟師密受心印。始居建陽佛跡嶺,遷於臨川,次至南康龔公山。大曆中(約公元772年間),連帥路嗣恭,請師開法,四方學者,雲集坐下。

僧問如何是修道?師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曰:「如何即得達道?」

師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我慢貢高,合為一體。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住於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於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卻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沉空滯寂,不見佛性。若是上根眾生,忽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故經云: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儘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汝等諸人,各達自心,莫記吾語,縱饒說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縱說不得,其心亦不減。說得亦是汝心,說不得亦是汝心。乃至分身放光,現十八變,不如還我死灰來,淋過死灰無力。喻聲聞妄修因證果,未淋過死灰有力;喻菩薩道業純熟,諸惡不染。若說如來權教三藏,河沙劫說不盡,猶如鉤鎖,亦不斷絕。若悟聖心,總無餘事,久立珍重。」

編後語

五個五百年具體解釋一下:

第一個五百年叫「解脫堅固」。佛初滅度後的五百年啊,正法氣氛尚濃,解脫比較普遍。

第二個五百年叫「禪定堅固」。也就是一千多年以前啊,農業社會的氣氛競爭不是那麼激烈,人心比較純樸,修禪定容易成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跟天人溝通信息。現在不行,現在是車水馬龍,氣氛緊張得不得了。

第三個五百年叫「多聞堅固」。「多聞」就是貪多求全,讀的經典越多越好,像阿難那樣。所以眾生已經在形相上執著,認為學得越多越好,「多聞堅固」,它沒有涉及到解脫。

第四個五百年叫「塔寺堅固」。就蓋寺廟,顯出普遍現象,這都是已經變成似是而非。

第五個五百年,就是現在,當然越往後越是「斗諍堅固」。也就是說,不通過斗諍,正法不能佔領陣地,不能生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台山文殊道場 的精彩文章:

禪門《十牛圖頌》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TAG:五台山文殊道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