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順治二十三歲出家為僧,除了失去董鄂妃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很重要

順治二十三歲出家為僧,除了失去董鄂妃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很重要

清代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的統治,幾代皇帝造就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受爭議最多的應該是順治帝。目前所有影視劇的拍攝,主要集中在皇太極,雍正康熙時期,對於順治皇帝幾乎所有的影視劇中,僅僅只是體現在他的童年時代,只是其他人物的陪襯。可能大家怎麼也想不明白,皇帝擁有至高的權力,是所有皇子畢生的夢想,但是順治皇帝為何要出家當一個和尚?

有很多史料記載,認為順治皇帝之所以出家,完全就是因為董鄂妃的死,因為傷心過渡,才選擇出家。但是作為一朝天子,還非常年輕,坐擁三千佳麗的皇帝,怎麼會因為一個妃子的死,而選擇出家呢?

我覺得他之所以選擇出家,其實跟他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年少登基,是由於眾多政治派系鬥爭,被迫登上皇位的。由於年少,所以由他的母親以及多爾袞掌權,但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跟武則天一樣有著高超的政治手段。而多爾袞更是野心勃勃,權傾天下,所以年少時的順治沒有任何皇帝的實權。對外,他擔不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對內,他每天都要受到母親的管制,就如同一個木偶,別人牽著線,自己沒有任何主動性。所以作為皇帝,他是悲哀的。

同時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論是官宦之家,還是貧民之家,都渴望幸福的童年,但是順治帝是沒有童年的。從他懂事起,肩上就扛著國家的責任,他需要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技能。整個少年時代,他的內心是壓抑的,王權富貴,那是成年人追逐一生的權力。可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想就是能夠輕輕鬆鬆的玩一會。童年的缺失,可能順治帝更想在那毫無雜念的空門之中的得到彌補。

其實他的母親是影響他出家的主要人物。對於母親,他可能沒有普通人家的那種依戀和親情,有的甚至是憎恨和厭惡。所以他在長大之後獨立掌權,對母親的抗爭也就開始了,其實從他廢掉了母親為她選的皇后就能看出來,這是壓抑已久的憤怒。因此,他最後能夠選擇出家,很大程度是對於母親的報復。年少之時,他作為政治權利爭奪的產物,被擁上了皇位,沒有人諮詢他的意見,那麼他出家就更無所謂顧忌他人的感受。

正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母親,也就造就了他的性格,也改變了他人生方向。其實他的性格放在今日可能是屬於雙重人格,內心壓抑想反抗,可是實幹能力卻不足。他生活在這個世界,應該內心是痛苦的,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應該有著嚴重的抑鬱症,對世界是厭惡的,想的更多的是逃離。可是由於性格的軟弱,對於自殺,他是沒有勇氣的,那麼退而求其次,他只能去佛門清凈之地,度過餘生。

同時由於性格的缺陷,他也是很渴望自己名垂青史。但是順治帝沒有父親開疆闢土的魄力。自古以來,所有的皇帝都會被載入史冊,成為世人的談資。但是對於他來說,統治期間都是他人治理,豐功偉績與他無關,甚至連母親的風頭都蓋過於他,所以他內心應該是不甘的。畢竟用碌碌無為的帝王是不會得到後代尊重的。而得道高僧歷來是受人景仰,既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教化百姓,如果能夠在西方極樂世界教化超度眾生,那也算功德圓滿。

如果說從小的環境、母親的影響、性格的缺陷為順治帝出家埋下了種子,那麼他的愛妃董鄂妃的死就是他出家的催化劑。據說順治帝非常寵幸董鄂妃,為了董鄂妃不惜當著眾大臣的面與母后頂撞,甚至還想讓董鄂妃當皇后,可以說,順治帝把他一生的柔情都給了董鄂妃。因此,在董鄂妃死後,他應該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沒有任何留戀,這就更快地激發了出家當和尚的決心。

順治皇帝的一生是令人哀嘆的,如果生在官宦之家,而非帝王,他定然是一個溫文爾雅,翩翩公子,一生會得到家族庇佑,考取功名,得到一官半職,娶妻生子,安穩一生。然而生在帝王,有太多的無可奈何。過早參與朝野權力的爭鬥,童年美好生活的缺失使他一生都未得到輕鬆,母親的強悍霸道,自身性格的軟弱好像早已暗示了結局。或許對於他來說,出家修行,是他遠離紛擾最好的歸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鴉片屬於高消費品,除達官貴人以外,為何很多窮人也抽得起?
此人官至清朝御史,最大的興趣就是撿破爛,乾隆一句話他自縊明志

TAG:百姓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