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征11一箭7星獲得成功,海上發射衛星到底有什麼難點?

長征11一箭7星獲得成功,海上發射衛星到底有什麼難點?

6月5日中午12點05分,我國用一枚長征11小型全固體運載火箭將7枚衛星同時送入太空。有意思的是,這次發射是在位於黃海北部的一艘半潛駁船上進行的,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關於這次發射的衛星和火箭,網上已經有了很多分析,我們就來說一說,為啥非要把火箭拉到海上去發射吧。

我國以往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大航天基地,位於內陸腹地,火箭發射期間的助推器、整流罩、一級、二級火箭分離後,一般都會落回地面,產生安全風險。為了躲避居民區,火箭的發射方位角被限制得很死,特別不利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殘骸可全部落在公海上,不用擔心砸到人,可以實現任意軌道傾角的發射,優勢非常明顯。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其中赤道附近的自轉線速度最快,達到每秒465.1米,就像一輛汽車一樣,將火箭拉到赤道附近去發射,可以最大限度地藉助地球自轉的力量,節省火箭燃料,減少火箭的自重,從而可以運載質量更大的載荷。有專家測算過,如果僅從軌道傾角方面考慮,從赤道附近發射火箭,可以比從北緯28.5°的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發射增加18%左右的載荷,這在寸土寸金的航天領域是非常可觀的商業價值了。

不僅如此,如果發射軌道傾角為0度的同步軌道衛星,在赤道附近海域發射可以省掉程序轉彎,衛星調姿等複雜的過程,能夠將衛星一步送到位,顯著提高衛星的在軌壽命。但是目前在赤道附近擁有陸地發射場的僅有法國等少數國家,我國只能將火箭拖到赤道附近的海面上,在船舶平台上進行發射。而這次在黃海北部的發射,就是為未來向更遠的大洋做技術驗證。

不過,海上發射火箭,也是有風險的,其技術難度比陸地發射要大得多。撇開海上高溫高濕高鹽、黴菌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就是運輸過程也十分不易。火箭從出廠到最終發射中間要經歷陸上運輸、碼頭裝載、海上長時間運輸、海上起豎河檢測等複雜過程,對火箭的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是液體火箭,還要用幾艘船將火箭和燃料分別拉倒預定海域,再進行加註,中間遇到一點風浪,就有可能延誤發射進度。正因為如此,各國海上發射一般採用和長征11類似的全固體火箭。

其次,火箭發射是一個高精度的活,要求發射平台固定不動,而海上發射的平台卻剛好是浮動的,並且隨著波浪不斷起伏,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發射之前必須開展長時間的航向保持、動態方位傳遞等動基座瞄準技術研究及試驗驗證。

不過,針對這一問題,目前國際上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將石油鑽井平台改裝成火箭發射平台。石油鑽井平台一般體量巨大,而且能夠穩穩地錨住海底,將海面波浪的影響降到最低。所以我們看到,這次長征11雖然採用的是體型較小的半潛駁船,但是未來如果我國真的要到赤道附近去發射火箭,肯定會建造自己的「航天母艦」,也就是用石油鑽井平台來改裝一批海上發射平台,提前部署到預定海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翼蒼穹 的精彩文章:

蘇57隱身性能到底有多差?比殲20差三個量級,連殲7都比不了
日韓航母計劃紛紛曝光,要山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和義大利加富爾號

TAG:鐵翼蒼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