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面向未來,學校如何變革

面向未來,學校如何變革

本報訊(記者 金銳)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長足發展,人們對未來學校充滿憧憬。新技術的出現,一方面為新時代教育變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挑戰著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置身於快速變革的時代,校長如何突破自身思維的藩籬,更加自信、從容地迎接新事物的挑戰?

5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指導,新教育研究院主辦的首屆以「面向未來的學校變革」為主題的智慧校長領導力高峰論壇在江蘇省崑山市開幕,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等嘉賓和500餘名教育專家、學者、一線校長齊聚一堂,從不同角度闡述當代校長如何提升自身領導力。

朱永新認為,未來可能很多課程會重構,能者為師的時代即將到來,「現在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現在的教育還是幾年前的教學體系,不適合未來。未來科學的課程體系應該是以生命教育為基礎、以真善美為主幹的課程,再輔助一些其他的課程,應該走向整合、走向綜合化」。

尹後慶作了題為「學校3.0時代的教育新圖景」的演講。尹後慶認為,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未來學習將更加多樣,大規模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學校課程外包將常態化,學生升學將基於「適應」而不是「分數」,教育將進入「後文憑」時代。「在有限時空裡面的學習形態未來將發生變化,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尹後慶表示,在教育「3.0時代」,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明確:技術可以幫助教育加快建構、豐富資源、加強刺激、增進反饋,但不能代替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交流。

對此,倪閩景表示認同。倪閩景講述了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他將其總結為3個方面:知識增長速度繼續暴漲,人工智慧讓許多職業迅速消亡,腦科學技術顛覆學習領域。「學習不再是為了記憶知識,而是享受知識,每個人的學習都是整個城市的一部分。」 倪閩景總結道。

來自多所學校的校長也分別發表了各自觀點。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通過案例分享展示了學校如何將情感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為學生創造一個隨時、隨地、隨需的環境;上海市教育學會寶山實驗學校校長徐誼認為,在傳統環境下要深入研究學習,讓學習主動、深度、持續發生,讓學習「自建構」「自生長」「自驅動」;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校長張悅穎提出,項目化學習應該基於學科,更要指向未來,在分學科的前提下,既能完成教學進度,又能有豐富的教學形式;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清英外國語學校校長奚亞英提出「兒童地球村」的理念,她認為教育需要豐富而生動的想像,「兒童地球村」是兒童視角的自我管理形態。

當然,教育走向未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推動教育進步的力量是教育內涵價值的提升、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教育內外技術的進步,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去踐行,才能創造出推動教育進步的條件。」新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在總結中說。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05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未來教育家公益培養項目」報名信息表
全國家庭教育主題宣傳活動啟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