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認識概述

認識概述

認知是「通過思想,經驗和感官獲取知識和理解的心理行為或過程。」[1]它包含知識功能和過程的許多方面,如注意力,知識的形成,記憶和工作記憶,判斷評估,推理和「計算」,問題解決和決策,語言的理解和生成。認知過程使用現有知識併產生新知識。

這些過程在不同背景下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特別是在語言學,麻醉學,神經科學,精神病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系統學,邏輯學和計算機科學領域。[2]這些和其他不同的認知分析方法在認知科學的發展領域中合成,認知科學是一個逐步自主的學科。

目錄

1 詞源

2 認知研究的開端

3 心理學

3.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3.2 人類認知的常見實驗

3.3 最近的發展

4 元認知

5 參考

詞源

認知這個詞來自拉丁語動詞cognosco(con,"with",和gnōscō,"know";本身是希臘語動詞γι(γ)ν?σκω,gi(g)n?sko的同源詞,意思是"我知道,感知"),意思是「概念化」或「認識」。[3]

認知研究的開始

認知這個詞可以追溯到15世紀,當時它意味著「思考和意識」。[4]然而,從18世紀前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以及他對心靈內在運作的興趣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類經驗開始,人們對認知過程的關注大約發生在18世紀之前。亞里士多德專註於與記憶,感知和心理意象有關的認知領域。他非常重視確保他的研究是基於經驗證據,即通過觀察和認真實驗收集的科學信息。[5]兩千年後,隨著心理學在歐洲成為一個迅速發展的研究領域,然後在美國獲得了追隨者,其他科學家如威廉·馮特,赫爾曼·艾賓浩斯,瑪麗·惠頓·卡爾金斯和威廉·詹姆斯將為人類認知研究做出貢獻。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強調了他所謂的內省的概念:審視個人的內心感受。通過內省,主題必須謹慎地以最客觀的方式描述他們的感受,以便Wundt能夠找到科學的信息。[6] [7]雖然馮特的貢獻絕不是微不足道的,但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他的方法非常主觀,並選擇依靠更客觀的實驗程序來對人類認知過程做出結論。

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進行了認知研究,主要研究人類記憶的功能和能力。艾賓浩斯開發了他自己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用不存在的單詞構建了超過2000個音節,例如EAS。然後他檢查了自己學習這些非單詞的個人能力。他故意選擇非單詞而不是真實單詞來控制已有經驗對單詞可能象徵的影響,從而更容易回憶起它們。[6] [8]艾賓浩斯觀察並假設了一些可能影響他學習和回憶他所創造的非單詞的能力的變數。他總結說,其中一個原因是刺激列表的呈現與背誦或召回之間的時間量。 Ebbinghaus是第一個記錄和繪製「學習曲線」和「遺忘曲線」的人。[9]他的作品對連續位置及其對記憶的影響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

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是一位在心理學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美國先驅。她的工作也集中在人的記憶能力上。一種稱為新近效應的共同理論可歸因於她所進行的研究。[10]在隨後的實驗部分中討論的新近效應是個體能夠準確地重新收集在一系列刺激中呈現的最終項目的趨勢。 Calkin的理論與Hermann Ebbinghaus所進行的記憶實驗的上述研究和結論密切相關。[11]

威廉詹姆斯(1842-1910)是認知科學史上的另一個關鍵人物。 詹姆斯對馮特強調內省和艾賓浩斯使用無意義刺激感到非常不滿。 相反,他選擇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人類學習經歷及其對認知研究的重要性。 詹姆斯對這項研究和認知理論的最重要貢獻是他的教科書「心理學原理」初步探討了認知方面,如感知,記憶,推理和注意。[11]

在心理學

在心理學中,術語「認知」通常用於個體心理功能的信息處理視圖中(參見認知主義),[12]在認知工程中也是如此; [13]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中稱為社會認知,該術語用於解釋態度,歸因和群體動態。[12]

人類認知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具體的或抽象的,以及直觀的(如語言知識)和概念(如語言模型)。它包括記憶,聯想,概念形成,模式識別,語言,注意力,感知,行動,解決問題和心理意象等過程。[14] [15]傳統上,情感並不被認為是一種認知過程,但現在正在進行大量研究以檢驗情緒的認知心理;研究也集中在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策略和方法的認識上,這被稱為元認知。

雖然很少有人會否認認知過程是大腦的功能,但認知理論不一定會提及大腦或生物過程(比較神經認知)。它可以純粹描述信息流或功能方面的行為。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如神經心理學,旨在彌合這一差距,使用認知範式來理解大腦如何實現信息處理功能(參見認知神經科學),或了解純信息處理系統(如計算機)如何能夠模擬人類認知(另見人工智慧)。研究腦損傷以推斷正常認知功能的心理學分支稱為認知神經心理學。通過對動物認知的研究,研究認知與進化需求的聯繫。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多年來,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認知發展或人類思想或心理過程的構建進行了研究。

Jean Piaget是發展心理學領域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相信人類與動物相比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我們有能力進行「抽象的象徵性推理」。他的作品可以與Lev Vygotsky,Sigmund Freud和Erik Erikson相提並論,他們也是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者。今天,伯爵因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而聞名。他研究了自己的三個孩子和他們的智力發展,並提出了一個描述兒童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的階段的理論。[16]

關於人類認知的常見實驗

串列位置

串列位置實驗旨在測試一種記憶理論,該理論指出當信息以串列方式給出時,我們傾向於記住序列開頭的信息,稱為首要效應,以及序列末尾的信息,稱為新近效應。因此,在序列中間給出的信息通常被遺忘,或者不容易被召回。這項研究預測新近效應比首要效應更強,因為當被要求召回時,最近學到的信息仍然在工作記憶中。首先學習的信息仍然需要經過檢索過程。這個實驗側重於人類記憶過程。[18]

詞的優越感

優勢實驗這個詞在短時間內(即40毫秒)呈現一個帶有單詞或單個字母的主題,然後要求他們回憶該單詞中特定位置的字母。從理論上講,主體應該能夠更好地正確地回憶起一個單詞中出現的字母而不是單獨出現時的字母。這個實驗側重於人類的言語和語言。[19]

布朗 - 彼得森

在Brown-Peterson實驗中,參與者被簡要地呈現為三元組,並且在實驗的一個特定版本中,然後給予他們干擾器任務,要求他們識別一系列單詞實際上是單詞還是非單詞(由於拼寫錯誤等)。在分心者任務之後,他們被要求在分心者任務之前回憶起三元組。從理論上講,分心者任務越長,參與者正確回憶三元組的難度就越大。這個實驗側重於人類的短期記憶。[20]

記憶範圍

在記憶跨度實驗期間,每個受試者被呈現一系列相同類型的刺激;描述對象,數字,聽起來相似的字母以及聽起來不同的字母的單詞。在被呈現刺激之後,要求受試者回憶它們以給定的確切順序給出的刺激的順序。在該實驗的一個特定版本中,如果主題正確地回憶了列表,則對於該類型的材料,列表長度增加1,反之亦然,如果它被錯誤地調用。理論上,人們對數字的記憶跨度約為7項,對於發出不同和短語的字母則相同。內存範圍預計會縮短,字母聽起來相似且字數較長。[21]

視覺搜索

在視覺搜索實驗的一個版本中,向參與者呈現窗口,該窗口顯示散布在其上的圓圈和正方形。參與者將確定窗口上是否有綠色圓圈。在「特色」搜索中,主題被呈現有若干試驗窗口,其具有藍色方塊或圓圈以及一個綠色圓圈或根本沒有綠色圓圈。在「聯合」搜索中,向受試者呈現具有藍色圓圈或綠色方塊的試驗窗口以及存在要求參與者識別的存在或不存在的綠色圓圈。預期的是,在特徵搜索中,反應時間,即參與者識別是否存在綠色圓圈所花費的時間,不應隨著干擾者數量的增加而改變。目標不存在的聯合搜索應該具有比目標存在的聯合搜索更長的反應時間。理論上,在特徵搜索中,由於目標與干擾物之間的顏色不同,很容易發現目標,或者是否存在目標。在目標不存在的聯合搜索中,反應時間增加,因為受試者必須查看每個形狀以確定它是否是目標,因為一些分散者(如果不是全部的話)與目標刺激的顏色相同。存在目標的聯合搜索花費的時間更少,因為如果找到目標,則每個形狀之間的搜索停止。[22]

知識表示

已經在各種範例中研究了知識表示系統的語義網路。最古老的範例之一是故事的平整和銳化,因為它們是由巴特利特研究的記憶重複出現的。語義差異使用因子分析來確定單詞的主要含義,發現單詞的價值或「善」是第一因素。更多受控實驗檢查自由回憶中詞語的分類關係。詞語的層次結構已經在喬治米勒的Wordnet中明確映射出來。已經基於諸如潛在語義分析(LSA),貝葉斯分析和多維因子分析的計算系統的神經網路實驗創建並測試了更多動態語義網路模型。語言的語義(意義)由認知科學的所有學科研究。

近期發展

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被稱為「團隊認知」,正在軍事科學中出現。 「團隊認知」表示「團隊的新興屬性是由個人認知和團隊過程行為的相互作用[團隊認知]構成團隊績效的基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東部,2005年,Cooke NJ,2005)。 [23]

元認知

本節從Metacognition中轉出。

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識」,「思考思考」,「認識知識」,變得「意識到一個人的意識」和高階思維技能。該術語來自詞根元,意思是「超越」或「在...之上」。[24]元認知可以有多種形式;它包括關於何時以及如何使用特定策略進行學習或解決問題的知識。[24]元認知通常有兩個組成部分:(1)認知知識和(2)認知調節。[25]

Metamemory,定義為了解記憶和記憶策略,是一種特別重要的元認知形式。[26] 關於跨文化元認知處理的學術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但有跡象表明,進一步的工作可能會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跨文化學習提供更好的結果。[27]

一些進化心理學家假設人類使用元認知作為生存工具。[27] 關於元認知的著作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兩部作品:On the Soul 和 Parva Naturalia。[28]

丁香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醫用手套發展及概述

TAG:丁香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