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民間的宗族祠堂,為何在北方很少見,在南方則比較多?

中國民間的宗族祠堂,為何在北方很少見,在南方則比較多?

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破冰行動》非常火,在電視劇中,林家兄弟無論是商議大事還是處理族人,都會在宗族祠堂里舉行。祠堂和宗族對於很多南方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在北方地區則非常少見。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估計沒見過祠堂,有的家族甚至連家譜都沒有。為什麼祠堂在南方比較常見,但是在北方地區幾乎看不到呢?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是宗族祠堂。祠堂就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有族人作姦犯科,族長可以在祠堂里,當著祖宗牌位和族人們的面進行處罰。在電視劇《白鹿原》中,也出現了祠堂,而是還有祠堂專用的唱詞:「一炷香,叩首拜,列祖列宗請回來。二炷香,朝上拜,子孫萬代萬福海。三炷香,用心拜,風調雨順人安泰。」祠堂文化最早出現於漢朝,當時,儒家文化已經佔據了絕對的領導地位。祠堂和宗族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強調了家族、家庭的觀念。《漢書》中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由此可見,在漢朝時期,祠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但是在那個年代,普通百姓是不準建立祠堂或者宗廟的。只有貴族、官員、地方豪強和士大夫們才能建立祠堂或者宗廟,南宋文人陸遊臨死前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由此可見,陸遊家有屬於自己的祠堂,畢竟陸遊屬於中級官員。其實祠堂的大小和能否建立,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北方地區經理了一系列的戰爭,整個家族可能會支離破碎,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出現祠堂。民間祠堂出現於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時期,頒布了「許民間皆聯宗立廟」的命令。其實,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南方地區由於沒有遭受什麼戰火洗禮,大家族比較常見,甚至出現了幾萬人的大宗族、大村鎮。

但是在北方地區,由於從金國末期以來,長期的戰爭破壞。整個北方地區的人口稀少,河南、河北、陝西等很多省份的百姓,都是從山西或者其他地區移民過來的。家族體系本身已經遭到了破壞,即使出現了家族體系,也基本上是上千人的小體系,與南方宗族的差別很大。但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在明清時期,北方的很多村莊也都建立了祠堂。祠堂里供奉著列祖列宗,如果有族人考中科舉或者遺孀獲得了貞潔烈女的稱號。族人們都會在祠堂里祭祀祖宗,並且把獲得的榮耀製作成牌匾。每個宗族都有自己的族長,如果是比較大的宗族,甚至擁有專門負責核算財務和執法的家老。

宗族擁有多少耕地、多少房屋,每年收入多少糧食等等信息,會有專門的人進行記錄。有族人作姦犯科,會在祠堂里接受長輩們的處罰。如果罪行重大,族人會把犯罪的族人扭送官府,並且在族譜中刪去這個族人的名字。即使這個族人被朝廷斬首,也不能埋進宗族的祖墳。在明清時期,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族長本位制。族長有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一般都擁有一定的財力和能力。宗族中的學子考中科舉以後,即使成為了總督、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在族長面前,仍是一個小輩。自己功成名就以後,官員會出資修繕宗族祠堂。有的時候,族長會直接開口要,官員還不能不給。

截止清朝統治的後期,北方地區的祠堂還是比較多的。其實,祠堂並不都非常奢華。普通村莊的祠堂和百姓的房屋差不多,可能會大一些,但根本沒有影視劇中那麼誇張。只有那種擁有上萬人的大宗族,而且族中有人在外為官,才會建設比較寬大、奢華的祠堂。從清朝統治的後期開始,北方地區遭遇了一系列的天災人禍。首先是旱災和蝗災,黃河又多次泛濫、改道,造成農業收入嚴重下降。進入近現代時期,北方各地的土匪非常猖獗,軍閥混戰嚴重。北方地區的百姓們都忙於奔命,根本沒有能力再照顧祖宗,畢竟需要以活人為主。隨著村莊的荒廢和族人的離散,北方地區的祠堂逐步減少。除了極少一些地區以外,在北方几乎看不到祠堂的影子。

南方地區在歷史上遭受戰爭波及的程度比較小,因此,相當一部分祠堂被保留了下來。在南方地區,福建、廣東、江西南部等地的祠堂比較常見。由於屬於沿海地區,當地的經濟比較發達,族人們有能力集資修建、維護祠堂。對於北方地區來說,自己自己想修建祠堂,由於族人數量有限,財力上根本達不到。而且各地都是小宗族,對自己宗族的來龍去脈,可能連村裡的老人們也說不清楚。由於戰爭、文化、經濟和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祠堂數量南方多、北方少的情況。當然,這並不代表北方人不注重鄉情。在很多時候,北方人的鄉土情節,表現的非常淋漓盡致。例如聽到家鄉的方言,立刻一種親切感湧上心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瞬繁華萬里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作為一品高官,為何還不如吏部尚書?
廣西省境內的50多萬土匪,5年時間裡,如何被徹底肅清?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