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人到中年,身體2處臭、3處黃,多半是肝臟已受損,最好去查一下

人到中年,身體2處臭、3處黃,多半是肝臟已受損,最好去查一下

「肝者,將軍之官也」肝臟對身體來說,起著重要的解毒作用。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參與體內解毒功能,若肝臟受損,體內有毒物質不能及時代謝出體外,長時間積累,可能會引起肝臟病變。

數據顯示,我國是個肝病大國,全球一半的肝癌患者都發生在我國。

肝癌,被稱為「癌症之王」,一經確診,80%左右均發展到中晚期,其治癒率很低。

人到中年,身體2處臭、3處黃,多半是肝臟已受損,最好去查一下!

「2處臭」:

口臭: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很多,如吃了某些食物、或有胃火,若出現一種「腐臭味」,刷完牙後,還是有這股味,可能是,肝功能受損使血液中尿素氮和氨的含量增多,而氨通過呼吸道從口腔、鼻子排出,就會有一股腐臭味。

腋下臭:排除身體自帶「狐臭」味,若體味加重,尤其是腋下,可能是,肝功能受損使體內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長時間在體內堆積後,從汗腺排出,出現的一股臭味,嚴重的情況,衣服上也會有黃色汗斑。

「3處黃」:

肝臟是分泌膽汁的器官,當肝臟受損後,會使攝取、結合和分泌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從而使體內的膽紅素無法及時排出,而逆流進入血液。

當血液中的淡紅色濃度升高時,會形成黃疸。

黃疸是一種典型的肝膽疾病的表現,會出現鞏膜發黃、皮膚髮黃,而尿液會表現出深黃色或濃茶色

一般情況下,黃疸的程度與肝病的病情有很大關係。

當肝酶功能下降時,急慢性肝炎、晚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黃疸。

一旦皮膚、眼睛、尿液呈明顯的黃色,要考慮肝臟出了問題,最好去醫院查一下。

肝怕「3件事」,對照一下,你佔了幾個?

1,肝怕酗酒

小酒怡情,大酒傷肝。

若喝酒量過大,會傷肝,主要是酒精進入體內後,經肝臟代謝,在相關酶的作用下,最終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但酒精攝入量比較大時,無法將酒精完全分解,就會加重肝臟的損傷,誘發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2,肝怕生氣

「生氣乃百病之源」,很多種疾病與生氣有關,尤其是肝病。

中醫講「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鬱抑」,若經常生氣、鬱悶、動不動就發火等,會很容易傷肝,導致肝氣鬱結。

3,肝怕熬夜

中醫講「人卧則血歸於肝」,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當令時間,這個時間段,肝臟要完成自我修復,應處於熟睡狀態,這樣才利於肝臟健康。

但很多人因工作、上網等,經常熬夜晚睡,長期如此會使睡眠不足,影響各器官的休息,也會損傷肝臟健康。

養肝就是養命!養好肝,謹記3件事!

一:喝對

酒,是一把雙刃劍,也是傷肝的一種「利器」。

平日里養好肝,以茶代酒,保護肝臟,身體更健康。

黃花苗根紅茶:因黃花苗性寒,經發酵處理,可大大降低寒性,利於長期泡水喝。

黃花苗,是一種葯食兩用的植物,歸肝經,利於排肝毒、降肝火,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

現代研究表明,黃花苗可預防酒精性肝損傷,利於降低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的含量,從而增強肝臟的再生功能。

此外,黃花苗還可減少膽汁過度分泌,保護肝膽,尤其是根部,在很多預防C型肝炎中,是最重要的天然營養品。

金蘭菊葉茶:堅持泡水喝,利於養肝護肝,還可降尿酸。

金蘭菊葉,葯食兩用,有明顯的保護肝臟作用,可加速肝細胞的修復速度;同時,還可促進尿酸排泄,抑制尿酸的合成,從而達到降尿酸、防痛風的作用。

二:吃對

肝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而「病從口入」,吃不對,會加重肝臟的負擔,甚至會誘發癌變。

霉變的食物、有哈喇味的食用油等,一旦發現,及時丟掉,不要食用了。

這類食物中含有一種黴菌——黃曲霉菌,其代謝產物黃曲霉毒素有很強的致癌性,其毒性比砒霜高68倍。若一次性攝入20ug,會直接致人死亡。

黃曲霉毒素的生存能力很頑強,一般的烹調加工溫度不能將其破壞,高溫下裂解的溫度是280攝氏度,不易溶於水。

所以,生活中,發生變質的食物、或長霉的廚房用具,及時扔掉、更換。

三:運動

運動是最廉價、有效的養肝方法。

肝不好的人,平時,多散散步,利於有效舒緩人們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刺激,減輕肝臟的負擔。

且人在散步時,身體血液循環加快,氧氣吸入增多,可以增加肝臟的滋養。

平時,還可拍打肝經,利於疏肝理氣。

做法:

從腳踝處由下往上拍打,也就是拍打我們的小腿內側面,這樣也能把脾經拍打到,肝經也能拍打到。一天拍打1-2次,每次拍打30-50次即可。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小霞老師 的精彩文章:

女性進入「更年期」,身體會有4種變化,想減少麻煩,做好3件事
24歲女子昏倒入院,母親趕到後,已離世,醫生:這種葯不能總吃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