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村民如何議事?一場生動的「文化轉譯」試驗

村民如何議事?一場生動的「文化轉譯」試驗

也許制度空間有時有限,物質資源可能短缺,但有志改良社會的行動者,如果善於運用文化轉譯,仍然能夠有所作為。

原文 :《一場生動的「文化轉譯」試驗》

作者 |廣東網際律師事務所 禤青

圖片 |網路

孫中山:會議失敗即民主失敗

1917-1919年,孫中山先生出版《建國方略》共三部。其中1917年的「社會建設」分冊名《民權初步》,其序言寫道:

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始。而欲固結人心、糾合群力,又非從集會不為功。是集會者,實為民權發達之第一步。然中國人受集會之厲禁,數百年於茲,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會之原則、集會之條理、集會之習慣、集會之經驗,皆闕然無有……所謂集會則烏合而已。

在孫中山先生心目中,革命尚未成功,第一位原因是人民集會技能低下,幾乎每場集會都淪為烏合之眾的醜陋演出。

匆匆百年流逝。國人現在的集會技能有沒有改觀?一支熱心社會改良的行動團隊,通過對安徽阜陽穎州區三合鎮南塘村進行調研,得到的結論是:當今民眾集會仍是秩序闕如、效率低下,每逢集會幾乎都陷入「一言堂、跑題、野蠻爭論」的困局。

行動團隊向跨國救助組織樂施會申請到「四方合作舉辦農村合作社內部治理能力建設培訓」項目,具體內容是「《羅伯特議事規則》下鄉」,以袁天鵬為主角的知識精英團隊與南塘村農民互動,通過培訓、模擬、評估,最終使村民習得集會議事技能。行動團隊骨幹成員之一、作家寇延丁主筆,把整個項目實施過程錄像、記述、總結,出版了《可操作的民主:羅伯特議事規則下鄉全紀錄》(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議事規則塑造妥協社會

作為專職律師,我平時參加議事集會頗多,與會者的文化、資歷平均水平,估計應高於留守村民。但不能不說,絕大多數的集會欠缺必要的秩序。一言堂、跑題、野蠻爭論,也是我參加過這麼多會議的整體面貌。

這樣開會,袁天鵬總結其最明顯的壞處有:「要麼是位高權重的人壟斷了會議,要麼是與會的各方爭吵不休,不歡而散,沒有結果。與會者……不能心平氣和地傾聽和說服,不會用規則來維護自己和尊重別人的權益。」散會之後,持有不同意見的各方,更難諒解、讓步,互相妥協、折衷的機會更小,怨恨卻加深。

《羅伯特議事規則》是一部全球認可的會議程序經典。它的核心精神「是要讓強勢一方懂得他們應該讓弱勢一方有機會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讓弱勢一方明白既然他們的意見不佔多數,就應該體面地讓步,把對方的觀點作為全體的決定來承認,積極地參與實施,同時,他們仍有權利通過規則來改變局勢」。——這就是最真實、最由衷的理性妥協精神。

在《羅伯特議事規則》的故鄉美國,早在聯邦立憲時期,人民就相當理解並能熟練地運用議事規則,「規則塑造妥協」的佳話數不勝數。例如——

馬薩諸塞州「投票非常接近:187票贊成,168票反對,只有19票之差(憲法被批准)。大會解散前,有七名反聯邦派人士起來說話。(來自製憲反對派)火爆的老懷特首先上場……懷特說,現在既然多數獲得勝利,他回去盡全力勸導選民在新憲法下和平共存,歡歡喜喜地接受它」。

緬因州的反對派代表威傑里說,「雖然他反對接受這部憲法,可是已經被賢智之士組成的多數派擊敗。他將在自己代表的人民中間,努力播撒聯合與和平的種子,並盡量阻擋抗議行動,因為他相信,這個(批准憲法)大會『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會議了』」。

大名鼎鼎的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亞州批准憲法大會上最強烈的反對派領袖。「可是亨利卻告訴他憤怒的同仁們,他們已經『在最適當的場合(本州憲法批准大會)』盡全力反對過憲法了。亨利說,事情如今已成定局,『作為真正的、忠實的共和人士,你們最好還是都回家去吧』」。

文化轉譯

文化轉譯,是台灣學者楊弘任創造的社會學概念。據他分析,社會運動中,民眾難以動員的原因,在於兩類行動者——知識精英和普通民眾,在知識形式、關注興趣、行動傾向等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導致二者難以對接共識。

文化轉譯行動,目的是使精英、民眾兩類知識實現互通交融。文化轉譯行動有兩重:第一重是認知行動,精英深入民間社會,切身參與、體認民眾的知識,不靠抽象思維活動而建立,而主要是通過身體實踐習得;第二重,精英主動、努力地介入實踐,尋找與民眾意識和行動互通交融的轉譯界面。

轉譯界面即實踐行動界面。袁天鵬等知識精英,在南塘村身體力行,找到了向留守村民轉譯議事規則知識並付諸行動的界面。在充分互動的情境下,蘊藏於羅伯特規則的高大上理念,被轉譯成「蘿蔔青菜」順口溜,經由行動實踐逐步內化為村民的新習慣新文化。

現在我們知識精英的理念、論述相當豐富亦不乏深刻,甚至可以講早已飽和,而村民被帶動的實作、實踐卻異常稀缺,與梁漱溟1930年代所說「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不相上下。南塘村實驗給讀者的啟示可謂足夠震撼。也許制度空間有時有限,物質資源可能短缺,但有志改良社會的行動者,如果善於運用文化轉譯,仍然能夠有所作為。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9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
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