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心清聞妙香!

心清聞妙香!

白色的百合素雅而高冷,即使被人為地種於一處,依然不失那般不食人間煙火的氣度。

遠觀高潔的白色調能洗滌人們久居塵世的心靈,近看一株株百合花,遺世而獨立,彷彿下一秒便能羽化登仙。你很難想像這些細長柔嫩的綠色莖幹是怎樣將碩大的花朵高高托起的。

放輕腳步,緩緩地靠近,虔誠地彎下腰,屏住呼吸,將鏡頭小心翼翼地伸向花朵,生怕稍不留意就驚擾了寄居在花中那個高雅的靈魂。

我對白百合的初印象,源於一部以民國為背景的愛情電視劇《金粉世家》。

雨天,在一條以青石磚瓦構建的小巷中,一位清雅的女子扎著兩條長辮,穿著一襲民國的女學生裝,一手打著油紙傘,一手捧著一盆白百合,在街道中匆匆走過,驀然回首,在淅淅瀝瀝的雨中,在薄薄的傘沿下,一張清麗的臉盤出現在屏幕之上,與手中百合的氣質相呼應。

那一瞬,感覺女子與百合合二為一,清雅脫俗,分不清到底是女子還是百合更勝一籌。

後來等上了高中,學到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每當背誦到「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眼前中總會浮現出那個撐著油紙傘抱著百合的女子,她有著百合一樣的顏色,百合一樣的芬芳,百合一樣清冷。

《雨巷》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靜默地從作者身邊飄過, 撐著油紙傘,走過了那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

即便十幾年流轉過去,很多記憶都有或多或少的褪色,唯有當初雨中的那一幕仍在我的腦海中保有最清晰的影像。

自從西式婚禮在中國大行其道後,百合便是婚禮宴席、新娘捧花、傢具擺設的常客。

人們一般認為百合與西式婚禮一樣都是舶來之品,其實不然,百合與鬱金香一樣身體中流著純正的中國血統。

百合起初先以其藥用價值被歷代醫家記錄於典籍之中,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便有百合的記載:「百合,味甘平,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生川穀」。

南北朝之後,百合的觀賞價值逐步受到重視。南朝梁宣帝蕭詧就曾揮筆寫下百合的詩賦,「接葉有多種,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抑鬱」。

唐末五代時所著的《四時纂要》首次記錄了百合的人工栽培方法。

到了宋時,百合已成為庭院中普遍種植的花卉,詩人蘇澈、蘇軾還曾親手栽植百合以享受田園樂趣,「乘秋種山丹,得雨生可喜」;「堂前中山丹,錯落瑪瑙盤」。

李叔同曾作的《花香》一曲, 「庭中百合花開。晝有香,香淡如;入夜來,香乃烈。鼻觀是一,何以晝夜濃淡有殊別?白晝眾喧動,紛紛俗務繁。目視色,耳聽聲,鼻觀之力,分於耳目喪其靈。心清聞妙香,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古訓好參詳。」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太平公主,愛情被權力毀掉後,成為權力的傀儡
追憶童年,又到了粘知了的時候……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