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網路分享|文:金鳴】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印章崛起於秦漢,後在元明清三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印章為中心的獨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顯著而重要的地位,後統稱為「印文化」。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而印泥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歷來就是中國印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稱其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印文化發展的子分支,同印章、金石篆刻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章的材質、外觀、用途、篆刻形式皆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就決定著印泥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迹,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泄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南郡府丞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葘川府丞

《孫慰祖:官印封泥中所見秦郡與郡官體系》《西泠印社》(第31輯)

在東晉時期,紙書開始正式為官方採納,在南北朝期間,隨著紙的推廣,其文獻中開始出現了「朱印」和「騎縫印」,這是紙張普及和鈐印用紅色印泥的最早可考歷史憑據。當時,紙書致信時,常將印章蘸些墨或「朱」,直接鈴蓋在書卷上。「朱」,原意紅色,這裡指紅色的原始印泥。而「調朱」就是最原始的制泥方式了。「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此外,由於其硃砂加工工藝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印文厚薄不勻的現象。故當時之陰文皆鈐印不顯,易玷污紙面,所以大約從北周開始,官印中又重新出現陽文。

隋的統一,使混亂式微的印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隋朝推行官印的主要特點是擴大了印面(約為秦漢印的一倍左右),運用小篆(從而使書法與印章的結合成為可能,小篆的線條呈弧線型,弧線比直線靈動活潑),官印多採用陽文。隋朝官私印具有靈巧、輕盈、和諧、優雅之特點。隋印多鑿有背款,開後世官印鑿款之先河。其最初的意圖在於紀時,但它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後世官印款識的發展,文人篆刻的邊款藝術源此而得以興起。

這時,人們開始充分認識到水印的缺點,逐步採用蜂蜜代替原來的白芨水調製印泥。印泥發展階段進入「蜜印」階段。蜂蜜較白芨水更為粘稠,且具有較好的凝固性。製作時亦無需煎煮,直接同硃砂攪拌均勻即可使用。效果良好,製作便利使「蜜印」迅速代替「水印」開始在官印和私印的施用中推廣開來。但無論是「蜜印」還是「水印」,都很難達到使印文字跡清晰,歷時不暈的效果,尤其是著泥塊面較大的陰文。故隋代的官印大量採用陽文也就是這個道理。無論如何講,作為印泥的第二代發展產物,水印和蜜印仍逐步代替封泥成為璽、章、印的常用表達方式,而封泥也迅速退出了歷史舞台。

唐代,隨著書畫鑒藏印的迅速崛起,水印和蜜印風行一時。紅色以其明亮、鮮艷、強烈、耀眼的視覺效果引起觀者的注意力和興奮感。書畫鑒藏印在原有書畫墨色中的突出效果,能凸現收藏者的身份和收藏風格,也為書畫作品增添了亮麗風情。為了達到收藏印突出而流芳百世的效果,諸多收藏者開始自行研製獨特的印泥。有的開始在硃砂上做文章,把硃砂研磨得細些,以便使印文效果盡量勻稱厚實。有的在蜂蜜上想辦法,讓蜂蜜在陽光下曝晒一些時日,讓其去水厚實之後使用。

所以,應該說從唐代開始,特別是印譜的誕生,對印泥日益高漲的需求,使印泥製作進入了啟蒙階段。雖然,當時的印譜人仍然注重其學術功能,但印譜的誕生,對印章由實用轉向藝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印章由實用向藝術過渡的關鍵時期,石質印材的出現不僅為文人親手刻印創造了條件,也為篆刻藝術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私印中又分化出書畫款印,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篆刻藝術孕育而生。到了南宋,為了增加書畫的美感,大凡書畫家都會在創作完作品後鈐上一至二方自用印。書畫款印是書畫家性情的表露,從印章的內容到鈐蓋的方式,從鈐一印到數印並用,從大小統一到大小、方圓、正異配合使用,無一不是從書畫本身考慮,使款印成為書畫作品中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到了宋代,印譜的編輯已經非常普遍。印譜的普及,不僅對於學術研究裨益多多,而且為文人或者印章製作者提供了模仿樣式。宋代文人的印風極具多樣化,除了九疊篆之外,有的人還追求古璽漢印的古風,或用細朱文、楷書、圖案、花押等方式篆印,可以說印譜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橋樑角色。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顧氏集古印譜》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首先提出使用「油印」,並賦予實際製作。「油印」作為紙張和石質印章的最佳拍檔在印泥發展史上粉墨登場。但是由於當時油料加工的局限性,雖可克服「水印」、「蜜印」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勻等諸多問題,但其滲油泡油的現象卻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油印周圍多有油跡跑出,不但影響印文效果,而且隨著時間流逝,印文也大多會出現模糊跡象。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清·《西泠四家印譜》初拓本

元代是篆刻創作的倡導期。集古印譜的編輯傳世,「印宗秦漢」審美觀的確立,篆刻工具書的普及,印學教育活動的展開都為篆刻藝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明代中後期,隨著書畫家對書畫款印的再度重視,使印學又有了一定的振興。古印譜的重刊以及集古印譜的新編,為明代文人提供了可師可法的範本,為篆刻隊伍的不斷擴大和篆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時,油印基本上取代了蜜印,而蜜印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而油印中植物纖維的添入,成為印泥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特別是到了萬曆年間,更始掀起了一股摹古熱潮,地域之廣、人員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在此熱潮中篆刻家以石刻印,印家樂此不疲,不僅篆刻藝術得到了普及,創作出無數作品,許多篆刻家還開始把自己的作品彙編成冊,以作觀賞和傳世。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選自西泠印社藏吳昌碩十二枚自用田黃印】

清代是中國篆刻藝術的鼎盛期。清初印壇可謂人才濟濟,隨著丁敬浙派的崛起,篆刻藝術進入了其鼎盛時期。無論是大家之多,參與人員之眾,還是流派發展之盛,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時期。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熱忱於篆刻藝術的有識之士開始尋訪、搜集印人的資料,為他們撰寫傳記。此外,各類集古印譜、篆刻家印譜、篆刻工具書也是競相面世,極大的促進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隨著印泥需求量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入,印泥的生產方式也由原來的自產自銷,逐步轉化為集體製作,作坊生產。隨之而來就是「官泥」和「民泥」的出現。另外,從隋唐開始,皇宮內就有專門製作御用印泥的部門,到了清代,轉由「造辦處」製造「御用印泥」。

晚清印壇在趙之謙等人倡導及眾多印人的實踐推廣下,篆刻藝術已經出現多元發展的格局。而清末民國時期的篆刻發展狀況可以歸結為清代各個流派的延續。與此同時,如吳隱先輩相似,一些家資富有的新文人,如張魯庵等人開始倡導對印泥進行「復古創新」,在仿照古人精選原材料,精細加工的基礎上,開始引入西方原材料、西方實驗設備和西方加工工藝。在進行了數年的獨立研究後,「魯庵印泥」、「藕絲印泥」紛紛粉墨登場。一時,新品印泥開始在喜好書畫篆刻的文人大家手中出現、在各種書畫篆刻社團中風靡流行。時至今日,印泥市場群雄逐鹿,百舸爭流。

篆刻在線|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自起源至今的幾千年傳承和發展,篆刻印章已然以書法、章法、刀法在印面上的一步步走來的完美結合,詮釋了這門篆刻藝術的風采;千百年時光的流傳推移,印泥也以最默契與恰當的表達醞釀著方寸藝術的最好表達;最終以硃砂的印跡匯錄成冊,那一頁頁鏈接著遠古與現代的印譜,終究讓彼時的金石藝術清晰的呈現在了千百年之後,也成為了中國印章藝術賴以傳承的重要載體。

【篆刻在線——《中國篆刻家》雜誌手機版|責編:王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