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要不要舉行婚禮?許多人所理解的儀式感,大多是錯的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063天
前幾日,微博上有個討論:你怎麼看待結婚不舉行婚禮這件事?
底下評論眾說紛紜:
有人覺得婚禮就是走個形式,還不如拿錢去旅遊來得實在。
但也有人說,一開始也覺得沒必要,但真到了那時候,就感覺一個儀式會給自己帶來實感與感動。
也有人開玩笑說,就算是為了拿回份子錢,也要辦!
對於是否要辦婚禮這件事,大概就跟「甜咸豆腐腦」一樣,永遠也不會有標準答案。
1
美劇《摩登家庭》第十季里的倒數第三集,大女兒海莉終於要結婚了。
一開始,海莉只是告訴了妹妹,自己要與男友偷偷找個教堂,私奔結婚,希望她能保密。
但最後還是被父母知道了,他們被硬留下來舉辦一個「簡單」的家庭式婚禮。
結果婚禮現場混亂不堪,場面一度無法收拾。看到此景的媽媽,拉著海莉到廚房對她說:
「很抱歉事情沒有按照我們預想中的發展,但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你能開心,而你應該擁有你想要的婚禮,所以,跑吧。」
媽媽心裡五味雜陳,雖然只要海莉覺得幸福就好,但還是希望自己能親眼見證她人生中的重大時刻。
夜深時分,海莉突然打開了父母的房間,對他們說自己沒結成婚:
「我們最後沒結婚,我們當時在24小時證婚教堂,當時叫我們了,但就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我想了想你們說過的話,就是我應該擁有自己想要的婚禮,而我想要的婚禮,是有你們在場的那種。」
最後,在半夜三更的家裡,只有家人在場,簡單的證詞與流程,他們完成了婚禮。
那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我們之所以談婚禮色變,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覺得婚禮過於鋪張浪費,從酒席、場地布置到儀式,每一項都是白花花的銀子堆來的。
但是這樣的想法太絕對化了,其實儀式不一定需要如此。
就像海莉的婚禮一樣,只要親人、三兩好友在場見證,不需要太多的花樣,簡簡單單的,就足夠美好了。
2
價值觀告訴我們,相比較內容與形式的本身,價值更存在於人的思維,是一種非常主觀的判斷。
有的人覺得應該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
有的人認為即使沒有鮮花與鑽戒、沒有許多人的見證也沒關係。只是兩個人的一場旅行,也依然可以是一場完美的婚禮。
婚禮的本質,是為了創造一個特別的日子,在當下帶來感動,給未來留下紀念。
因此,關鍵不在婚禮的形式,而是婚禮給你帶來的意義。
想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里寫的她與荷西的婚禮。
婚禮的前一天,荷西帶她去看了電影,因為:「明天你就不是我女朋友了 」。
婚禮當天,新娘沒有潔白的禮服和頭紗,而是舊的淡藍色長衣與手工編織的草帽;沒有鮮花,於是用香菜別在了帽檐。
而新郎,用三毛自己的話說就是:「法院的人都穿了西裝,打了領帶,比較之下荷西好似是個來看熱鬧的人。 」
結婚禮物也不是什麼鑽戒珠寶,而是荷西從沙漠拾來的一個駱駝頭骨。
但三毛卻說「我太興奮了,這個東西真是送到我心裡去了」,如獲珍寶。
3
荷西與三毛的婚禮,幾乎沒有一項符合常規標準,但依舊充滿了儀式感。
我相信它給三毛和荷西留下了珍貴而又特別的回憶,並且在我這個旁人看來,也是一個浪漫而令人艷羨的愛情故事。
正如前面的網友所說,曾經以為婚禮真的就是走個過場,但當自己真的看到那樣的場景,還是會感動。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18:儀式感》中提到:儀式感能夠幫助我們準備好扮演新角色。
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場合,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同時扮演若干個角色,需要在角色間切換。
比如說成年儀式,是讓我們在心理上開始準備,我們不再是孩子了,要承擔成年人該有的職責和義務。
而舉辦一場婚禮的實質意義,也在於讓雙方從心理上開始準備,去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所以一場婚禮,並不只是昭告天下你結婚了,更重要的是告訴自己「我結婚了」。
4
《絕望的主婦》里有段台詞說:
「無論身心多麼疲憊,我們都必須保持浪漫的感覺,形式主義雖然不怎麼樣,但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得多。」
儀式感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再平常的小事,帶著儀式感去做,也能夠對抗生活中的消極因素。
而這種儀式感,很多時候,並不需要付出太多的金錢和時間,只需要我們換一種認知角度,只需要我們提高一點創意力。
比如三毛用香菜代替鮮花,與荷西送給她的駱駝頭骨。這都是屬於他們有趣生活里的小確幸。
這才是真的儀式感。
在日常生活里,擁有儀式感,就會更容易體會到小確幸,讓你保持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
我想,這應該也是一場婚禮的意義所在吧。


※?「自己的老婆,跪著也要寵下去」:好的婚姻,從不做這3件事
※層次越低的人,越容易忽視這件事,人生越活越無趣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