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協同育人培養物聯網工程人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協同育人培養物聯網工程人才

■聚焦新職業系列報道

本報訊(記者 孫軍 通訊員 王大勇)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9屆物聯網工程專業學生錢晨,因在校期間有豐富的工程應用、創新設計、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培養鍛煉而受到多家用人單位青睞,已順利簽約中國聯通軟體研究院。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務處處長馮其紅介紹,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是國家首批優先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在節能環保、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現代物流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石油石化行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在數據採集、遠程監控、安全生產、物流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產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

自2014年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創造性地實施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定製化」「個性化」的教育,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當時我們自有的師資大多來自計算機、電子、網路、通信等專業,而沒有系統的物聯網專業背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物聯網工程系主任劉新平回憶2014年辦學之初,專業面臨著師資不足、實驗室匱乏、人才培養缺乏針對性等困難。

為解決物聯網這一新興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困難,學校加強與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的合作,拓展辦學空間,逐漸形成了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學校先後和浪潮集團、微分電子、積成電子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和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等高校開展校際合作,還加入全國高校物聯網工程專業教育資源共享聯盟、中國物聯網人才培養眾創聯盟等機構。

通過產學研結合、國內外高校合作以及加入共享聯盟,學校不僅為專業「借用」了大量的技術大拿、資深專家和專業教授,還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資源和更加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有了這些師資和學習資源的支撐,該專業首屆畢業生在校期間,100%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獲省級以上獎勵40餘項。

「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能夠突破社會參與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產學融合、科教結合等模式,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協同育人聯盟,實現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劉新平說。

「學校學習資源多元,老師們行業背景交叉融合,工程實踐能力強,現場經驗豐富,對培養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幫助很大。」該專業2018屆畢業生董方旭,現就職于海爾集團,主要負責海爾智慧園區人臉識別方面的項目。

「董方旭適應快、學習能力強,已經能夠處理一些跨部門、跨專業的技術問題和合作,前一段時間,他還牽頭和6家公司開展了一項合作。」海爾集團智慧園區IT總監孟憲鵬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物聯網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給予高度評價。此外,孟憲鵬希望,設立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高校能夠在物聯網多設備聯調、數據互通、不同環境實操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教學。

據了解,2018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物聯網工程專業首屆本科畢業生50%出國或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繼續深造,50%進入知名IT企業就業,實現100%高質量深造或就業。該專業所在的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宮法明表示,物聯網工程專業將進一步面向社會發展需求,逐漸調整課程設置,在輸送更多優秀畢業生的同時,通過技術研發、產學研結合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06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明晶元單元新結構
「未來教育家公益培養項目」報名信息表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