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可能是為解饞找借口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可能是為解饞找借口

作者:金滿樓

說起端午節粽子的起源,傳說是因為屈原投汨羅江後,楚國百姓怕魚吃了他的屍身,所以趕緊把飯糰等食物扔進江里,由此發展成了棕子。

當然,屈原投江無聲無息,想必動靜不大,所謂百姓投飯糰之類無從考證。

事實上,往江里投粽子的說法,其最早出處還要等到200年後,也就是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的: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按此說法,楚國人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以楝葉綠絲包裹飯糰(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由此有了粽子的形制。

至於「粽」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其中「粽」字本作「糉」,意為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讀zong)。

如此看來,粽子大概在漢朝才出現,而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則還要等到晉朝。從字源意義和時間順序上看,說粽子的出現是為了紀念屈原,恐怕不太可信。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可能是為解饞找借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體而言,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和吃有關,如春節吃餃子、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重陽吃重陽糕等,一路吃吃吃,由此或許可以看出,古時人們食物是如何缺乏的吧?

粽子古稱角黍,「角」字好理解,粽子四隻角。至於「黍」字,又稱「糜子」,是一種帶粘性的黃米,這和我們現在包粽子用的糯米倒是接近的。

據個人的了解,端午、重陽兩節在南北方差異頗大,似乎南方不太過重陽節,而北方很多地方也不過端午節。

之所以如此,或許與南北方的氣候作物乃至風土人情頗有關係,而端午的幾個習俗其實是南方才有的東西。

畢竟,賽龍舟必須有江有河,而競渡本是吳越一帶的土風,北方很少聽說;至於吃粽子,那種植的得是稻米(糯米),而北方通常是種小麥的。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可能是為解饞找借口

說起南方粽子,各地的包法其實很不一樣,譬如我們江西通常是四角尖錐形的小粽子,看起來十分新鮮而靈巧。

包粽子也很有講究,先要採集新鮮粽葉洗凈晾乾,接著找做蒲扇用的棕櫚葉,去筋留葉並拆成幾十條細繩,這個是用來綁粽子的,通常粽子包好後,一提溜就是幾十個。

包粽子的糯米,一般都要提前洗凈泡好(一天或是兩天),然後把水濾盡開始包,這是個集體活動,婆婆媳婦小姑,所有家庭女眷都要參與的。

包粽子本身並不難,就是包紮時一定要緊而不能松,否則一煮全撒其他粽子上了。所以,有經驗的主婦在將粽子下鍋前都是要仔細檢查一遍。

江西的粽子通常只是糯米,吃起來味淡而清香,因為個頭小,吃個七八個也不覺得膩,但略顯清淡,現在有些地方也學嘉興粽子,往裡面放大肉、火腿、鹹蛋黃或紅豆棗泥之類。

目前,各大城市賣得最好的莫過於嘉興肉粽,其四角長條狀,米用醬油染過,裡面包一塊煮熟的大肉,吃起來比較肥膩,吃上兩個,完全可以充饑。

除了嘉慶肉粽外,比較出名的還有五芳齋粽子,這個是上海的名牌產品,網上都可以買到,但都是真空包裝的那種。

總的來說,粽子這東西畢竟是糯米,吃多了不易消化,每次還是少吃為佳。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可能是為解饞找借口

再補充幾句:非但粽子,端午的競渡、喝雄黃酒、插茱萸等,其實也與屈原無關。據宋代《岳陽風土記》中記載:

「四月八日,取羊桐葉、浙米為飯,以祀神及先祖。瀕江諸廟皆有船,四月中擇日下水,擊畫鼓集人,歌以棹之,至端午罷,其實競渡也,而以為禳災。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際設神盤以祀神,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為草船泛之,謂之『送瘟』。」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南方端午競渡的船是江邊寺廟的,目的是禳災、祀神與送瘟。

至於端午的種種禁忌,《荊楚歲時記》中所說:

「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

這麼看來,端午當天各種活動,其主要目的都是禳毒和祈福,真與屈原無關。

事實上,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夕、重陽、冬至、臘日等均和祭神祭祖或祈福有關,都不是為了紀念某個人,端午也不例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都說清朝亡在了葉赫那拉的女人手裡,事實真是如此嗎?
竟敢和多爾袞的母親眉目傳情,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痛失儲位!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