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農民挖到寶物,只得了50元獎金,今鑒寶專家否定郭沫若的考證

農民挖到寶物,只得了50元獎金,今鑒寶專家否定郭沫若的考證

農民挖到寶物,只得了50元獎金,今鑒寶專家否定郭沫若的考證 | 文 三隻眼文齋

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就存在釀酒這一行業,實際上,華夏的釀酒的出現還在這一時期之前。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盛酒的器具也越來越精緻,出現了工藝水平很高的青銅酒樽,也稱為「尊」。中國古代的青銅盛酒器多為圓腹,大侈口,下有圈足,被製成各種動物的造型,今天的出土文物中,有龍、虎、牛、羊、兔、鴨等形狀的「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犀牛是一種珍稀的野生動物,目前僅生存於南亞及非洲。我國境內現在已沒有野生犀牛,但是在古代,犀牛卻曾大量生存於我國境內。據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狩獵,一次就獵獲犀牛71頭,可見當時犀牛在黃河流域是大量存在的。犀牛的壯碩和孔武有力,使它成為古人崇拜的對象,人們仿照犀牛的模樣製成「犀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1963年,陝西興平縣吳鄉豆馬村農民趙振秀在村北斷崖取土時挖到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該地屬於茂陵園區,趙振秀便將文物送至茂陵文管所,後輾轉上交到國家文物局。

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形體雄健,體態逼真。它的頭部平視前方,上面長有雙角,四隻短腿粗壯結實,有力地支撐著沉重的軀體,使整個形像如同一座伸出懸岩的小山。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彷彿可以透過緊貼著的皮膚,感覺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十分鬆弛,但結實有力,富有韌性;眼睛由珠飾鑲嵌而成,雖然不大,卻充滿了奕奕的神采。

這尊寶物作為酒器,背部有一個形似馬鞍、可以啟閉的活蓋,犀牛的腹部是空的,用來貯酒,在犀牛嘴的一側有一根獠牙狀細管,可以往外倒酒。更為考究的是,這尊寶物通體布滿華麗的錯金銀雲紋,斷斷續續的金銀絲就像犀牛身上的毛,裝飾效果十分明顯,給銅犀尊增添了一份華麗的美感。錯金銀工藝到春秋中、晚期逐漸興盛起來。可以說,這一工藝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戰國秦漢時期,錯金銀工藝開始廣泛流行,許多貴族用的日用青銅器,都披上了錯金銀的美麗外衣。錯金銀工藝主要包括鑲嵌和塗畫兩種裝飾手法,其工藝十分精密細緻,用來裝飾青銅器,能使生硬冰冷的器物變得華麗而富有生氣,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就是其中的傑作。這尊寶物全身鑲嵌著非常細密的金絲,象徵著身上的毛髮,既顯得華貴,又不影響形體完整,體現了藝術家在「錯金銀」技藝方面的匠心獨具。

農民趙振秀髮現這頭「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時,它是放在一個灰色大陶瓮里的。最初,據郭沫若在內的專家們考證,此犀尊發現地為茂陵園區,而歷史記載中茂陵曾多次被盜,犀尊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劉徹的隨葬品、在盜掘過程中被遺棄的。專家因此把犀尊的製作時間定位在西漢,稱「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當時,中央電視台還對此發現進行過報道,並表揚了獻出寶物的農民趙振秀和一些護寶的功臣。

但是,曾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現任《收藏界》雜誌社專家委員會主任的吳梓林先生,對犀尊是西漢文物的結論並不認同。作為一個資深鑒寶專家,他回憶說,當年是他親自去農民趙振秀家迎回犀尊的。去之前,吳梓林先生去財務科領取了200元錢作為來去車旅費。當他第一眼見到寶貝,就斷定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在談到該給趙振秀多少獎金時,村黨支部書記建議給50元。現在談起這件事時,吳梓林都很內疚:錢給少了。

吳梓林先生之所以斷定「錯金銀雲紋銅犀尊」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寶物,而不是郭沫若等專家推斷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是因為在那個灰色大陶瓮里還有林林總總幾十件小的器皿,一共四五十斤,而這些小器皿明顯帶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製作痕迹,它們的製作年代和工藝手法與犀尊的製作工藝十分類似。因此,犀尊和這些小器皿都因該是同一時期的產物,可能是由於原主人為躲避戰亂而匆忙埋在地下的。今天,吳梓林先生的這一結論,明顯否定了郭沫若的考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農民父子挖到傳世孤品,拒絕小販收購要求,自費送往省博物館
價值半噸黃金的國寶,曾被當作煎鍋火上烤,最後以2.1億成交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