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人去世前,常常拒絕一件事,暗示陽氣將散

老人去世前,常常拒絕一件事,暗示陽氣將散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這篇文說,我們繼續為您探尋中醫經典,解讀生命奧秘。

說什麼呢?說很多老年人在臨終前的一個現象,這就是拒絕進食。

對此,很多人可能會問了——生了病,病入膏肓,當然就不想吃東西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還需要說一說嗎?

當然需要。通過深挖這件事背後的奧秘,我們會獲得許多關於生命的啟迪。

首先,我們得知道,掌管一個人食慾的臟器是什麼啊?是我們的脾。脾和胃,互為表裡。脾負責升清,負責將水谷精微物質輸布到身體各處。只有脾的輸布之能正常,我們的胃才會有通降之性,我們才會有食慾。也就是說,只有脾把以前的精微物質輸送完了,才會回過頭來,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水谷精微,我們才會由此而產生食慾。

因此,說到底,人的食慾是有脾產生的。

但是,我們的脾,偏偏是人一身當中,陽氣最弱的臟腑。君不見《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先賢已經講得明確:「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就是說,腹為人體之陰,而裡面陰中之陰,就是脾。所以說,我們的脾,受到陽氣的優先照顧。體內陽氣再弱,也要固護脾陽。因為脾的陰氣太盛了,必須格外關照。而當脾陽衰敗的時候,說明一個人的陽氣,真的衰亡殆盡了。

那這個時候,人會有什麼表現呢?就是輸布精微、化生氣血的能力急劇衰弱了。它已經很難在為我們人體輸送新的營養物質。能把從前的精微勉強運化輸布掉,就已經很不錯了。它實在沒有能力,來處理新的水谷。

所以在這個時候,人就會出現一個自然現象,即拒絕進食。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即身體不想通過進食,來增加脾的負擔。從而讓僅存的一點脾陽、脾精,儘可能地延續下去。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人在臨終前突然大量進食。這其實是脾在沒有精微氣血可以輸布的情況下,做最後一次掙扎,孤注一擲,試圖進食,看自己是否還有最後的一點力氣為我們化生氣血。但可惜的是,這個時候,人往往會因為進食而消耗掉最後一點脾陽,不久就宣告死亡了。這就是所謂迴光返照。

所以說,病重的老人,在臨終前好幾天,常常會不想吃東西。這種食慾的喪失,其實就是脾陽的消散,一身真陽嚴重虧虛的體現。老人為了自保,就不想吃東西來增進脾的負擔。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情況,反覆地、不停地讓老人吃東西,覺得只要老人吃東西了,就是好事。其實,真相往往不是這樣的。硬給老人吃東西,有些時候,無異於加速了臨終老人離去的步伐。

由此可見,我們的脾,在整個生命的消長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們在青春年少、身強力壯的時候,就要居安思危,固護我們的脾陽。要知道,脾陽多一點,我們的生命也就延長了一點。

如何固護脾陽?

1,艾灸足三里、中脘、脾俞穴三個重要穴位。

2,不吃任何低溫的食物。

3,按時吃飯,按量吃飯,尤其是不暴飲暴食。暴飲暴食最耗傷脾氣的事情。

4,適當運動。運動可以強化肌肉。脾主四肢。肌肉的強健,可以強化脾的功能。

5,生活中避免低溫刺激。

6,不縱慾。腎陽是溫煦脾陽的有力途徑。腎陽虧虛,則脾陽必然衰敗。

7,少生悶氣。常生悶氣的人,脾氣鬱結,日久影響脾的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嗓子里有東西,你怎麼知道是食道癌,還是「有痰」
洗澡時有八個現象,猝死隨時發生!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