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斯賓格勒說西方文明沒落了,現實真的如此?

斯賓格勒說西方文明沒落了,現實真的如此?

斯賓格勒說西方文明沒落了,現實真的如此?一起看看這位已故德國哲學家是如何理解和闡述的。

1,斯賓格勒是誰?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斯賓格勒於1880年出生於一個郵政官員的家庭,先後在慕尼黑、柏林等地求學,最後以赫拉克利特為博士論題於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維滕貝格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先是在中學任教,後專事學術研究和私人寫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沒落》之外,還有《普魯士的精神與社會主義》、《人與技術》等。

2,斯賓格勒的西方文明觀

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把文化和文明視為「生命有機體」 放在同一個有機過程來理解。他將每一個高級文化的歷史都區分為「文化階段」與「文明階段」。他認為文化的過程才最有價值,文化的成果——物質文明沒什麼意義。西方文明階段特徵是無神論的產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義的主導、倫理的社會主義、虛假的民主政治、金錢的力量支配、以及未來技術與機器的威脅。他認為西方文明已經進入「壯年」,很多文明產物已經定型,並開始逐漸進入「沒落」中。

3,《西方的沒落》一書

《西方的沒落》是德國現代哲學家斯賓格勒(1880—1936)的歷史哲學著作。作者於1911年已構思此書,當時他已感覺到世界大戰已迫在眉睫。大戰的爆發和進展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現時代人類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與歷史的命運。

在《西方的沒落》的一書中,斯賓格勒大膽地提出了人類歷史與文化發展的新學說,即比較文化形態學的理論體系。斯氏的「文化形態學」是對以往的歷史哲學傳統的一種反叛,這種新學說被作者自詡為一種「哥白尼式的革命」。從西方歷史哲學的肇始者義大利歷史哲學家維科開始,歷經啟蒙運動,西方歷史哲學一直試圖把人類的全部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根據一個「古代—中古—近代」的三分框架,把西方的當代社會視為人類歷史發展的成果,把其他地區的歷史或者一筆帶過,甚至設想成為西方人的歷史所作的準備。

斯賓格勒把這種以西方的歷史為中心的線性進化模式稱為「歷史的托勒密體系」,認為它已經走到了盡頭,必須用一個全新的體系來取代它。斯賓格勒認為,自己所提出的「文化形態學」理論就是「歷史領域的哥白尼發現」。因為他不認為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優越的地位——它們都是動態存在的獨立世界,從分量來看,它們在歷史的一般圖象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古典文化,而從精神之偉大和力量之上升方面來看,西方之外的文明常常超過古典文化。

4,文化和文明的誕生

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斯賓格勒認為全人類的歷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個文化的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只能是研究各個文化的歷史。每種文化都有其基本的個性特徵,這些基本特徵作為文化的靈魂從文化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歷史必須採用「文化形態學」的方法,從貫穿於每一文化的基本的個性特徵去把握其形態。把握各個文化的基本特徵不能靠自然科學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覺去理解。

文化是有機體。它體現為一個有機的過程,當一個偉大的靈魂從永恆童稚的人類原始精神中覺醒過來,自行脫離蒙昧原始的狀態而從無形式變為形式,從無界與永生變為一個有限和會死的東西時,文化便誕生了。它像植物一樣,在一塊有確定風景的土地上開花結果。當這個靈魂以民族、宗教、藝術、國邦、科學等形態實現了它本身所有可能的潛力之後,便又回復至其原始精神之中去。

文化是某個靈魂的主要組成部分,那麼文明呢?斯賓格勒認為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的最終命運,是文化的結論,是一種人性發展所達到的最外在、最不自然的狀態。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文化乃是一種內在的熱忱的奮鬥,為了維持其文化的概念,它與外在的混亂蒙昧的力量對抗掙扎,與內在的潛意識的昵喃抱怨對抗掙扎……經由廣延與空間,它努力掙扎著要實現自己。

如果說文化體現的是各種事物生長繁榮的活的過程,文明就是那不再變化的僵化的果實;文化是內在的能力的擴展,文明就是外在蠻力的擴張;文化是靈魂的澎湃激蕩、自信充盈,文明就是心智的成熟與僵化、冷漠與驚惶。而由文化走向文明又是不可避免的。按文學學者的考察來看,世界上九大文化中的七個已相繼走入了文明階段而漸趨消亡,除了一個還未真正定型的俄羅斯文化外,只有西方文化還在苟延殘喘。

5,無神論

斯賓格勒指出,在西方文明階段首先是無神論的產生。在文化階段,每一個活潑的文化,不論是否自知,其精神即是宗教。文化精神是決定人類一切活動的本原,是文化精神駕馭人,文化精神是人的理性無法預測的神秘命運。

所以,處於文化中的人擁有明確的宗教意識,能夠體會到自己的被動性和有限性,承認自己受限於自身的命運的支配。而到了文明階段,這種宗教傾向就受到了挑戰,非宗教傾向迅速滋長。在西方,非宗教傾向的一個明顯表現就是無神論的崛起。對此,他說:「無神論是一個文化的精神在完全實現了自身,耗盡了宗教的可能潛力,而正沒落衰亡入於無機狀態時的一種必然的表現。」這個世界上神性已經消失,命運的法則被自然的法則所代替。人們看到的只有「具體」和「事實」,所以文明人都成了唯物主義者,也即無神論者。

6,清教精神

在無神論者的基礎上,西方的文中又形成了清教精神。處於西方文化之中的人,其精神是浮士德精神。他具有直率而強勁的動態的「博愛」,是為了自我的實現。體現在宗教信仰上,個人的「博愛」就是為了在上帝面前救贖自己。個體的人格在浮士德宗教的「懺悔——赦免」制度中得到了保存,作為懺悔赦免儀式的執行者的僧侶和教會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但馬丁·路德的新教運動以「因信稱義」獲得的內在赦免來取代「懺悔」聖禮的神聖因果律,從此每個人便完全孤獨無依、完全自我定向,結果是必須自己做自己的牧師、法官。這看似是對人的解脫、解放,其實是對人的放逐和另一種奴役。

西方浮士德文化中自信而充實的人,被新教文明中的自我懷疑和批判、自我懲罰、陷入無盡的懺悔和心理掙扎的人所取代。新教人的矛盾在於,他們斬斷了獲得救贖的繩索卻又瘋狂地尋求救贖。既然得不到天上的確認和賜福,他們就在地上自己建立確認和幸福。於是便出現了轟轟烈烈地清教運動及眾所周知的清教精神。然而正是這種清教精神鍛造了資本主義精神和現代資本社會的開端。為了證明自己的得救,將自己的熱情投向了自然界,要以自己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成就來取悅上帝。這就是著名的「工作假設」,由此而產生的「工作倫理」、「計算精神」成為了現代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基礎,從而催生了資本主義精神。促成了現代文明的再啟程。

結語:西方文明已經從壯年開始走向暮年,世界期待東方文明的崛起和重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叔本華經典思想語錄,有人看完頭大,有人看完更清醒更堅強!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