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夫人、太平公主……唐朝為什麼能容忍女扮男裝?
文/夜引風嵐
衣服作為我們不可或缺物質需求的一部分,有著保暖驅寒等實用性功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賦予其審美與文化的內涵。
中國自古便秉持著」男女之別,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一鮮明特色同樣也體現在服飾上起著別身份,明等級的作用。所以男女往往不通衣服,女扮男裝的現象極少出現。
然而也有特例,在唐朝便出現了諸多女扮男裝、女著男裝的現象。
唐朝女著男裝的現象有相當多的例子可考,比如太平公主在宴會上著男裝歌舞於高宗與則天面前;為父報仇的小娥也身著男裝,佣保於江湖間。再如紅拂女因躲避楊素亦雄服乘馬,排闥而去;
唐朝的多座墓葬出土的俑也多有女著男裝形象,如唐高祖李淵孫婦盡享公主的墓葬中,便有女子騎馬狩獵俑,其著男子服飾,英姿颯爽。此外如韋公墓、永泰公主墓都有許多著男衣的女子俑。
而女著男裝的形象不僅出現在了陶俑上,繪畫中也有所展現,譬如《虢國夫人游春圖》便是最好的明證,畫中有5位女子都身穿圓領袍衫,且頭戴襆頭,都是時下流行的男子裝扮。此外,如《唐人宮樂圖》、《內人雙陸圖》、《觀鳥捕蟬圖》也都有女著男裝的形象出現於畫中。
那麼為什麼唐代會有這麼多人女著男裝的現象呢?
01胡風的影響
唐高祖的母族便是鮮卑的望族,而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影響了唐代對胡風的喜好。比如《新唐書輿服志》便提到了 「 中宗時後宮帶胡帽, 穿丈夫衣靴。「再如上文所提及的李淵孫婦金鄉公主墓葬中的女子騎馬狩獵俑便是胡服和男裝的結合。他的圓領窄袖缺胯袍便是在舊遊的鮮卑外服改革而來的服飾。尤其是此女子所著學子更與北方游牧民族有著極強的聯繫。
胡風不僅僅受到了上層貴族的推動,在民間也極為流行。由於魏晉時期民族的多種遷徙交流與融合,再加上唐朝與周邊各族政治文化往來頻繁,自然促進了對胡風的接受。
胡服,作為一種獨特的服裝,再加上其便於穿脫,方便勞動。民間的女子對此也十分推崇。而胡風的影響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著男裝的普及。
02上層貴族的推動
女著男裝這種審美取向的風尚少不了上層貴族的推動。
儘管唐初便有不少平民女子身著男裝,但是只是為了干農活更加的方便。而只有上層貴族將身著男裝視作一種流行的日常穿搭時,才解釋了為何女著男裝會在唐代形成了一股時尚潮流。
其中最鮮明的例子便是上文提及的太平公主。
《新唐書·五行志》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高宗和武則天女兒女兒太平公主穿男裝於宴會上歌舞,高宗卻只是和其妻子調笑而全無批評質疑。
而玄宗時期,這種「女著男裝」的流行風尚已經逐步從宮廷轉到王室貴族之間。
虢國夫人就是明證。她是當時唐玄宗的小姨,楊貴妃的姐姐,而且和楊玉環一樣極受皇帝的寵愛。她不僅受封國號,衣食住行無不比肩貴族。
而她身著男裝的英姿可以從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可見一斑。在畫中的她身著青色圓領朝服,身下沛艾大馬,神態倨傲自然。遠看似是一名男子,細細觀之卻見面頰豐潤、櫻桃小口。將男子的颯爽英姿與女子的媚麗清秀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當真是女著男裝的集大成者。
玄宗時期,這種女著男裝的潮流不僅僅只局限在宮廷內,中層官員乃至下層平民多有效仿。而與初唐有所區別的是,初唐是不得已為生計所迫,而這個時候女著男裝就變成了一種流行風尚。正如《中華古今注》中所記載的 「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
03開放的婦女觀念
唐朝民風比較開放,也為女著男裝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比如古禮有所規定,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然而唐代卻有所不同。女子常常外出遊玩,不論是三月三的郊遊踏青,還是放風箏、看戲、出門約飯等各種活動,幾乎沒有需要覆面的。
唐代的女子不僅可以參加多種多樣的社交活動,而且還熱衷加入體育活動,諸如打馬球、賽馬、賽舟等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都留下了女子的矯健身影。由於女子身著女裝運動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所以許多女子也因此著男裝。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著男裝的普及化進程。
而唐朝的婚嫁觀念也同樣不落窠臼。儘管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依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夫妻之間的離婚結婚很是自由,社會也對此不加干預。唐代夫妻離婚的現象層出不窮,也體現了相對開明的婦女觀念。
此外,經濟上的均田制,無論男女都可以分到土地,在一定條件為女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供了一個經濟基礎;而佛教、道教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進而出現了「禮教鬆弛」、「閨門不肅」的社會風氣;再加上唐與其他地方往通品來,信息日益多元化,也促進了唐代女子審美意識的改變。這些都為唐代流行女著男裝提供了一些條件。
04服妖之說
朱熹所著《童蒙須知》中曾寫道,「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古人將不同規格不同形制甚至不同顏色材質的衣著打扮和禮制中的身份、性別、官品等相聯繫,甚至將衣著怪異、不符合規章制度的穿著打扮稱之為服妖。
而唐代這種以男女同服為流行時尚的又怎麼能不遭到後世的吐槽?歐陽修便主編的《新唐書》之中,就將高宗時期宮人改用帷帽、太平公主著男裝、安樂公主著羽毛裝等行為視之服妖,與水旱、山崩等自然災害相提評論,認為這些都是上天對唐王朝「政失其道」的示警。
儘管有後人將唐代的這些女性的「男女同服稱之為服妖,然而」留在今人記憶深處的卻是虢國夫人以一馬當先的形象出現在畫中卷首;亦或是身著男裝的太平公主,在父母面前作小女兒狀。這麼多人的巾幗風度,才組成了這獨特的盛唐氣韻。
參考文獻
《唐代女著男裝現象研究》
《女兒愛做男裝樣》
《淺析唐代女著男裝的獨特現象》
《唐代女著男裝現象與現代服裝中性化之我見》
《唐代女著男裝現象透析》
《唐代服妖研究》


TAG:生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