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唐太宗《指意》中書法的形態以及用筆的方法

唐太宗《指意》中書法的形態以及用筆的方法

《溫泉銘》 唐太宗

初習書法,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被各種問題所困擾,其中「如何寫好字?」、「什麼樣的書寫狀態是好的?」、「怎樣來判斷臨的像不像?」則是被提問最多,也是大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

近日,重讀唐太宗《指意》一篇,該文旨在討論字的形態以及用筆的方法,感到其中對臨摹和用筆的論述很切合我們臨摹和書寫的情況,就摘出幾句供我們思考吧。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芒,用鋒芒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沈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雲: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蘭亭序》 褚遂良摹本

太宗開篇提出作字的第一重旨意:神。神是什麼?神是精魄,是精神靈魂。精神靈魂要怎樣呢?要「和」。和就是沖和,就是真氣瀰漫,今天有個詞叫元氣滿滿,大概可做此解釋吧。神若不合,則字就失去了神韻、風采、姿態。

第二重旨意是心。心是筆心,筆的主毫、主峰。筆心要堅。堅,組詞堅挺,堅挺的立在紙面上,就是要立著。不然呢,就是拖著筆,軟塌塌,呆板板。

第三重旨意是副毫,副毫是指包裹筆鋒的短毛,皮膚當指點畫的邊跡。筆鋒鋪開,副毫緊貼的筆鋒勻速的在紙面掠過,圓實的點畫才更顯溫潤。

《蘭亭序》 趙孟頫臨本

太宗又引用虞安吉的話來解釋臨摹的真正含義:沒有理解書法意趣的人,一點一畫都要臨的和模本一模一樣,這怎麼能叫寫字呢?即使臨到與模本一模一樣,非常逼真,也只能說是臨了一個大概的樣子,還不明白用筆的方法呀。

《蘭亭序》 董其昌臨本

這裡牽扯到兩個字:「象」與「像」:

「象」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次對話的契機。古人是開誠布公的,是坦坦蕩蕩的,把「思考」的一字一句留在了紙面上,碑碣上,或溫婉,或激烈。我們又該以怎樣的身份完成這樣的交流,是轉述者,還是回應者?

同學課堂中常提問的「像不像」,更多的是指字形臨得像不像。其實臨摹得「像」是學習寫字的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你可以去描摹,可以去雙鉤,甚至可以拿尺子標註,但請記住,這只是一種學習方法,並且也應該知道,這樣一種學習也不是單純為「像」而做,清笪重光有句話:畫如金刀之割鏡,白始如玉尺之量齊。你是在「知白守黑」呀。

《蘭亭序》 八大山人

而真正的「像」是什麼?是你在做了以上種種「笨」方法之後有了書寫體驗時的頓悟;是「想見古人揮運之時」的悸動;是「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之時的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漢隸書法和漢代雕塑的風格做的對比
書法的方寸之間,卻寫就了洒脫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