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中國賞石之玄妙

中國賞石之玄妙

清代有個鑒賞家名叫石成金。他是一個富有情趣,悟透人生,懂得生活的人。對世俗民情有很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對酒、對石有著獨特的品味和感受。他認為,人生美好的境界之一,正如宋代著名的理學家邵雍詩中所講:「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石成金認為賞石與飲酒相仿。一是放慮,就是能夠讓人摒棄人生的煩惱和憂愁,忘卻富貴榮華,功名利祿等一切身外之物。二是娛心,能讓人身心愉快,脫身於愁城慾海,歡快異常。三是緩酌,如同飲酒,需慢慢品味雅石的韻味。四是微醉,達到「美酒微醉後,好花半開時」的神遊狀態。五是通過清歌,賦詩,撫琴等助興方式,使鑒賞達到一種美妙的境界。

中國傳統賞石文化對古代文人的浸透力和影響力很大,成為了一種傳統符號,藝術精神,文化境界和生活方式。以石為師、以石為友、以石為志、以石為居,成為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和慰藉地。

魏晉南北朝時,被後世文人尊奉為賞石祖師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曾擁有一方「醒石」。相傳詩人坐卧其上,便詩興大發。此舉引得後人羨慕不已,於是宋人程師孟作詩讚曰:

萬仞峰前一水傍,花光翠色助清涼。

誰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淵明入醉鄉。

在文人的眼中泉石山水雖然是無生命之物,卻覺有人的靈性和機趣。石之形與『道』相侔,可以表現出仁者的胸襟和氣度。景物與賞石的客觀性與文人的主觀性、情緒化在審美層面達到和諧統一,就會產生出偉大的思想,獲取奇妙的靈感。

唐代,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僧侶,成為賞石界的主流,他們將奇石引向民間,或引入園林寺觀,或引進書房客廳,閑時面對各種奇石,流連不已,並由此勃發詩興、畫意和靈感。

唐代一些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如杜甫、劉禹錫、白居易、張祜、陸龜蒙、皮日休、杜牧等,都非常喜歡奇石,為此賦寫了大量的詩文,據《素園石譜》介紹,詩聖杜甫曾收藏一方奇峰突兀,意境幽遠的「小祝融」,「祝融為南嶽衡山五峰中最為高峻者」,可見詩人愛石之心。唐代文學家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閣前疊石,堂中藏石」,在杭州得一方「天竺石」,在蘇州得五方「太湖石」置於家中。他在《草堂集》中寫道「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其善山水,疲痴如此。」

宋代,國勢漸衰,文人、士大夫的心態,由唐人之外向型為主轉為內省型為主。由於奇石藝術是一種發現型、賞玩型、內省型的藝術文化,賞石風氣同樣達到了痴迷的程度。這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米芾、劉松年等。

宋代畫家劉松年,尤好怪石、山野,曾繪《醉僧圖》,圖中繪一解衣坦胸,醉卧山石之上的醉僧形象,其周圍林間山石,微妙逼真,畫的自然奇石更顯古樸和堅實,較好的表現了醉僧狂放的性格。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和賞石家,其書法圓韌遒勁,氣勢飛動,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大書法家」。其藏石、賞石、論石、更是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他的「皺、瘦、露、透」四個原則,作為評判「孤賞石」、「供石」的標準和要求,尤其是成為品評太湖石類奇石高下優勢的「尺碼」。

總的來說,古代文人注重精神層面的靈犀相通,表現在石文化精神與各種藝術在情感心靈層面上的契合和共鳴。可將其表現歸納如下:

1、強調興會感悟。「石道、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自取也」,其中之妙必有神悟,當以神會。

2、強調意趣性靈。藏石、玩石能養氣亦能助氣,如同書法,「貴乎氣韻,氣韻者非雲煙霧靄也,是天地間之真氣」。

3、修顯個性。人之心性,往往於藏石中自然流露,一方奇石則能表現藏家的個性和風格。

4、玩石強調超塵脫俗。妙化自然,外師造化,終得心源。甘於淡泊,心境清虛,不受名利所誘。

5、強調審美愉悅,注重美感。從石中閱得快樂和美感,以養性情。達到「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

6、強調情感宣洩,求得精神的解脫和心靈的慰藉。在賞石的過程中,把酒,撫琴,賞畫,賦詩。注重心境的恬靜,情懷的暢達,精神的自由,身心的愉悅。

(本文由江蘇無錫@五嶽至尊推薦,選自「古典賞石」,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精彩回放:

中國盆景歡迎您!

隨時欣的盆景展覽館

弘揚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藝!

欣賞盆景藝術,分享快樂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盆景 的精彩文章:

第三屆京津冀盆景賞石書畫藝術展邀請函
賞玩盆景必讀中國盆景發展簡史

TAG:中國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