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箭七星 海天相接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

一箭七星 海天相接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


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發射。 鄧燁晨攝(人民視覺)

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發射。 鄧燁晨攝(人民視覺)


  6月5日12時06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CZ—11 WEY號)在我國黃海海域實施首次海上發射,將捕風一號A/B衛星、天啟三號衛星、中電網通一號A/B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A衛星和瀟湘一號04星共計7顆衛星以「一箭七星」方式,送入約600公里高度的圓軌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

  此次海上發射突破了關鍵技術和驗證試驗流程,為我國快速進入空間提供新的發射模式。


  滿足多樣化航天發射需求


  據介紹,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家族首型也是唯一的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全長近21米,重58噸,起飛推力120噸,可以將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


  目前,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共進行了7次發射,其中6次陸上發射、1次海上發射,體現了火箭的高性能與高可靠性。

  為何要在海上發射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通過海上移動發射平台機動,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可有效解決航區和殘骸降落區的安全問題。與此同時,目前航天發射軌道需求越來越多樣。據不完全統計,未來10年國內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約1700顆,國外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約6200顆,不同傾角衛星並存。海上發射不僅可實現各種傾角衛星發射,而且通過建設海上專用發射平台,可具備實施全球海域發射能力,滿足低緯度地區衛星組網發射需求。


  海上發射與陸上發射差別大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管洪仁說,本次任務特點是「四新」,即技術新、環境新、流程新、模式新。


  管洪仁介紹,首先,由於火箭發射平台由陸地轉移到海上,海洋的新環境給火箭帶來了新的技術考驗。例如,陸基發射台發射時不會移動, 但海上發射平台起伏波動, 因此採用了一種特殊的瞄準技術和動態條件下的發射技術, 來應對海水波動。


  其次,對火箭的控制和監測信號在陸基發射中通過有線通信系統傳輸,而在海射任務中,只能通過無線傳輸形式來實現,這是國內首個採用無線測發控技術實施發射的火箭型號。

  再者,以往火箭的飛行安全控制需要地面人員監測和控制, 而本次任務是由火箭自身根據飛行情況,實時自主判斷和實施的,這也是我國火箭的首次自主安控。


  此外,這也是長征運載火箭首次以箭星組合體形式整體出廠,運輸和測試流程大幅縮短,航行到指定海域後可隨時進行發射。在海上使用的火箭還必須適應鹽霧、高濕、電磁條件複雜的海洋環境。


  7顆衛星作用各不相同


  此次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七星」方式發射了7顆衛星。


  據介紹,發射的捕風一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主要用於颱風等極端天氣監測,可準確測量海面風場,實現精準預報颱風,後續將逐步建設捕風衛星星座,進一步提高海面風場測量的實時性。天啟三號衛星屬於天啟物聯網衛星星座業務星,由國電高科研製,將初步實現我國首個低軌物聯網星座的組網運營,服務全球物聯網用戶。該星座在陸續完成海洋牧場、水文監測等行業的示範性應用後,將繼續在集裝箱運輸監測、國家電網監測、環境監測、森林防火監測、農業物聯網監測等數十個不同應用領域開展示範性應用和初步規模化商業運營。

  中電網通一號A/B衛星又名「天象」試驗1星、2星,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研製,是我國首個實現傳輸組網、星間測量、導航增強、對地遙感等功能的綜合性低軌衛星,是未來低軌道星座系統建設的最簡網路模型,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基於低軌星間鏈路的組網傳輸。


  天象衛星項目總設計師、中國電科首席專家、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介紹,天象衛星每顆僅重65公斤,但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有著豐富「內涵」。


  天象衛星搭載了國內首個適應高動態條件的SDN(軟體定義網路)天基路由器,這是關鍵的核心技術之一。天基路由器包含路由計算和數據轉發兩項技術,路由計算非常複雜,耗費資源多,對中央處理器的要求也比較高,對重量很小的小衛星來說負擔較大。SDN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路由計算和數據轉發的分離,負責路由計算的控制器就可以從衛星上分離出來,在地面進行,從而大大減輕了小衛星的負擔。


  天象衛星另外一個關鍵的核心技術是星間鏈路的設計。據了解,天象衛星的星間鏈路採用了高動態的傳輸體制,通過較高速率的可靠的組網傳輸,實現各種數據、圖片、語音、視頻信息在星間、星地傳輸。通俗地說,兩顆天象小衛星通過星間鏈路實現信息共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第一代火星移民可能是這種"返祖"生物 誰讓人家能吃
太極計劃:去太空捕捉時空漣漪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