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天民:拍家鄉、頌家鄉

楊天民:拍家鄉、頌家鄉

楊天民

「河有彎彎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江蘇省興化市千垛油菜花的盛名早已享譽中外,作為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曾入選中國十大花海、中國國家名片,成為興化走出江蘇、走向世界的靚麗名片。最近,中國攝影家協會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划了主題為「攝影發現中國」的活動,邀請廣大攝影人推薦因攝影而揚其美名、提升知名度的景區景點、鄉村城鎮,而興化市「千垛菜花」的盛景和聲名由內而外的旅遊熱度,正是其中的範例。興化揚名離不開幾代攝影人付出的心血,也離不開興化市攝協主席楊天民的鏡頭之功。

楊天民作品

春色無邊

晨曲

春韻

大地回春

夢裡水鄉

田無一垛不黃花

霧色

靜謐

千垛之晨

千島春色

人勤春早

畫中游

楊天民長期用鏡頭捕捉定格並推廣興化的「千垛菜花」,打造城市名片。興化市委市政府為此專門獎勵他5萬元,表彰他用攝影為助推地方旅遊經濟做出的貢獻。「觀一張照片,戀上一方山水,迷上一座城。」興化的旅遊發展,攝影人起到了帶頭作用,楊天民功不可沒。在與本報記者李晶晶的對話中,楊天民回憶了自己與攝影結緣的初衷,也言明了作為基層攝影人,深扎本土、植根時代的決心。

李晶晶:中國攝影家協會正在進行「攝影發現中國」徵集活動,我一見此題就想到了您。興化垛田油菜花早已馳名中外,您是用鏡頭宣傳推廣「千垛菜花」的功臣,肯定當仁不讓要推薦興化了吧?

楊天民:是的,我一看到消息第一時間就推薦了興化「千垛菜花」。「攝影發現中國」這個主題思路非常到位,也一定會很出彩。攝影在推廣宣傳地方旅遊和經濟發展上的獨特案例早已有之,它的便捷性、直觀性,以及大眾的廣泛參與度是其他藝術門類無法相比的。特別是當今網路傳播速度迅猛、影響力巨大,攝影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也能得到最大化的體現。我這些年確實用攝影做了一些工作,談不上功臣,應該說興化「千垛菜花」是因我們歷代攝影人孜孜不倦地拍攝和默默無聞地奉獻,才有了今天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李晶晶:聽說您父親楊訓仁在上世紀50年代末就拍過興化油菜花,請您講講具體情況吧。

楊天民:上世紀50年代初,我父親在興化縣農委從事宣傳報道工作,他幸運地接觸到在當時非常稀罕的奢侈品——照相機。在百里水鄉用相機記錄他熟悉的人和事,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為宣傳報道興化做出了很多努力。1959年2月,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拍攝的《興化的油菜》攝影圖冊,同年《江蘇畫報》整版刊登了他拍攝的攝影作品「水鄉處處菜花黃」,這些都有記錄可查,也是較早關於興化垛田油菜花的影像宣傳資料。

《水鄉處處菜花黃》 楊訓仁 攝 ,1959年

《縣長下鄉》 楊訓仁 攝,1959年

《興化垛田油菜花》 呂厚民 攝,1972年

李晶晶:您父子兩代人都為興化油菜花的推廣和傳播付出了心血,那就談談您個人的攝影經歷吧。

楊天民:我從小生活在一個攝影的世界裡,當時家裡到處掛滿膠片。母親是婦產科醫生,經常加班加點,我放學後就跟隨父親選照片、進暗房,看那暗紅色世界裡的影像變化顯現,兌藥水、沖膠捲,把濕漉漉的相片放在上光機上乾燥上光,我是父親得力的小助手;每逢寒暑假,父親下鄉採訪,組織場景拍攝時,我是他忠實的小跟班。這些耳聞目睹、潛移默化的經歷,我都銘記在心,為自己今後走上攝影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4年,我有幸被興化報聘用,從事攝影工作,由愛好成為了職業,我更加沉迷於攝影的世界。1987年,我拍攝反映農民形象的作品《背負青天》入選「中國攝影藝術作品展覽」,和郎靜山、徐肖冰、陳復禮等名家的作品一同赴日本展出。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極大的鼓舞和肯定,也更加堅定了我對攝影事業的熱愛與追求。從此,攝影便成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李晶晶:興化垛田的「千垛菜花」是從哪年開始廣為人知的?在攝影推動地區旅遊經濟發展方面,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經驗和收穫?

楊天民:上世紀50年代,興化垛田菜花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興化油菜,全國挂帥!1967年至1973年,攝影家呂厚民在興化農村拍攝了不少反映興化水鄉景物的照片,其中一幅《油菜花》攝影作品,發表在復刊後的《中國攝影》雜誌封面,為推廣興化助了一臂之力。一直以來,受父親的熏陶,我把水鄉興化的美麗風光和風土人情當作自己的創作源泉,以愛家鄉、拍家鄉、頌家鄉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我採用航拍等各種拍攝方法創作了大量的油菜花攝影作品,在各類媒體發表,「千垛春色」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以及中央電視台、「美麗中國」郵票,還在美國時報廣場的大屏幕上跨年播放。「千垛菜花」一下子成為了江蘇名片、中國名片。多年的攝影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拍攝宣傳了家鄉美景,家鄉的美景也滋潤成就了我們攝影人。

李晶晶:現在的興化不僅有油菜花景區、垛田水鄉,還舉辦油菜花旅遊節、全國攝影大展,央視多個欄目也多次宣傳興化。對於您來說,作為地方攝協主席,您又是如何帶動攝影人用鏡頭記錄和推廣傳播興化的?

楊天民:身為基層協會的領頭人,我一直帶領影友們將拍攝重點放在家鄉的攝影創作之中。起早貪黑,追光逐影,將「千垛菜花」的自然之美、色彩之麗、生態之秀、光影之奇和風晴雨霧盡收入鏡頭之中。影友們佳作頻出,配合政府宣傳造勢,作品廣為傳播、發表。

從2009年開始,興化市攝影家協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聯繫中國攝協、江蘇省攝協及相關媒體,爭取了數百萬元資金,先後成功舉辦了5次全國性攝影大展,吸引了不計其數的國內外攝影人來興化拍攝。年復一年辦攝影大展,持續地提升了興化各景區的知名度。「千垛菜花」入選中國十大花海,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將水鄉興化作為自己的旅遊目的地。我們有個「私心」:不怕拍的人多,就怕沒人拍。

李晶晶:聽說興化旅遊短短几年持續升溫,高峰期竟然每天10萬遊客,井噴式的流量,以至於曾有領導因為人太多,生出為遊客的住宿發愁的感慨。面對這樣的盛景,您認為攝影人還有多少拍攝的餘地,您的攝影理念是什麼?

楊天民:興化「千垛菜花」旅遊從當年每天遊客量只有千人左右,到2019年最高峰達到了日遊客數量10多萬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興化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對此,我們攝影人既感到自豪又有壓力:自豪的是在我們的辛勤付出下,通過「千垛菜花」的攝影推動了旅遊事業的顯著發展;壓力是除了春天盛花期之外,我們更希望能夠開拓視野和尋找更多的拍攝點,推出家鄉的四季美景,拍攝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讓春夏秋冬的興化水鄉吸引更多海內外朋友前來觀光旅遊。

作為基層攝影工作者,我們會繼續紮根本土、深植時代,更好地為提升攝影的地位和影響助力,為推進地方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助威,為我們偉大的新時代留影造像。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42期·2版

攝影:楊天民

文字:李晶晶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報紙訂閱方法

掃碼或前往郵政櫃檯辦理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大版權組織全票接納中攝權
2019「伯奇杯」中國創意攝影展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