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端午節談情說「艾」:艾草飄香 讓「艾」回家

端午節談情說「艾」:艾草飄香 讓「艾」回家

端午節有許多名稱,比如端五節、五月節、重五節、艾節、菖蒲節、龍舟節、屈原日等等不一而足。從眾多的名字里,我們可以讀出其中的好多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飲雄黃、懸艾草等等。別的暫且不說,就單說一說與艾草相關的端午習俗。

艾草屬菊科,分布於東亞地區,是我國各地常見的草本植物。它有好多別名,如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等。從中可以看出,艾草的眾多特性與廣泛用途。

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說。宋代周必大有《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閣》詩,雲「艾葉雙人巧,菖花九節榮。玉皇膺曼壽,金母共長生。」近代俞平伯《端午節》詩云,「晨興才啟戶,艾葉拂人頭。知是中天近,鄰居為我留。」這兩首詩均提到了「端午插艾」。

端午插艾之事,在朦朧的記憶中,依稀可見。記得小時候,端午節的清晨,爺爺總是帶我來到村南頭的小河邊,去尋找艾草。河中清泉,嘩嘩流淌。兩畔蒼翠的野草正在野蠻生長。其中長勢最旺的要屬艾草。觀其葉似菊,墨綠色而又泛著白色茸毛,聞其味馥郁幽長。

晨光中,每片艾葉上閃動著晶瑩的露珠,我和爺爺一薅一大把。隨之,帶出了新鮮泥土的氣息,手中也存留了艾草的清香味道。

為什麼端午要在門上插艾草?這是當時我問爺爺的問題。

爺爺說,這要從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說起。當年黃巢揭竿而起,義軍一路高歌猛進。

當進入河南境內,在行軍途中,黃巢看到路上有一婦人,手中牽著一個小孩子,而懷裡卻抱著一個稍大一些的孩子。他對這母親的舉動感到奇怪,問其原由。婦人說,聽說黃巢大軍殺人不眨眼,我們這是逃命去。這個稍大一些的孩子是我鄰居的孩子。他父母都死了,我眼見他可憐就帶他一起走。這個小的,才是我的親生兒子。

黃巢聽罷,很是感動,就對婦人說,「我就是黃巢。你們不用逃命了,安心回家去吧。我們是義軍,決不會濫殺無辜。」

看到婦人半信半疑的樣子,黃巢正巧瞥見路邊艾草叢生,就隨手拔了兩棵,遞給婦人,說「如果你還不相信,我黃巢與你約定,只要把你家門上插上艾草可保平安。義軍對有『艾』者不殺。」

婦人回家之後,將路遇黃巢、有「艾」不殺的事情告訴了鄉親們。第二天,大家都在門楣上懸掛了艾草。而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插艾的習俗由此而生,並世代流傳下來了。

關於這個故事,我至今不辨真偽。小時候,只是覺得這是個關於艾草的很有愛的故事。現在年齡大了,因為是爺爺親口講給我的故事,所以值得記下來與大家分享。

端午插艾之俗,據《武林舊事》所載,宋代有「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的習俗。明代詩人陶望齡寫有「艾葉巧成虎,沉香微吐鴨。」民間借用虎為百獸之王的威名,將艾草結成虎形的飾物佩帶在身上,以辟邪祛穢。

這可能與艾草本身所具有的藥用價值有關。據《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

早在《孟子·離婁上》中就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七年之大病、疑難之症要用三年之艾草方能醫治。或將艾草或紮成人形懸於門楣之上,或編成虎形佩於身上,恐怕與艾草的藥性分不開。

此外,艾草的特殊味道還有妙用。人們會將艾草晒乾,在夏日夜晚,點燃一束,以驅趕蚊蟲。

艾草飄香,一年一度。又到了插艾蒿、制艾人、編艾虎的時節,請將「艾」請回家,過一個有「艾」的端午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外婆的粽子 才是端午的剛需
強國之基在養蒙 固須早教勿失機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