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詩,繁榮於唐朝。詞,鼎盛於宋朝。於是我們一提及古代文學,總會脫口而出「唐詩宋詞」。但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宋詩」也是一座高峰。

被譽為「一代詩宗」的楊萬里,便是宋朝詩壇的先鋒人物之一。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他是個高產詩人,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這幾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不過,有意思的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作品,全是他中年之後所作。因為他在36歲那年,做了一件極其瘋狂的事——他把之前創作的上千首詩稿,一把火全燒了!從此改頭換面,重新做人,哦不,作詩。

究竟發生了什麼?他為何要如此狠心地跟過去作別?


鄉下飛出的「鳳凰男」

可能受父親的影響,楊萬里從小就對自己挺「狠」的。

他的父親楊芾(fú)是一名鄉村私塾老師,收入微薄,楊萬里曾回憶童年:「我少也賤,無廬於鄉。流離之悲,我豈無腸?」但是在兒子的教育上,父親特別捨得投資,他曾「忍饑寒以市書,積十年得數千卷」,並常常指著家中藏書,鼓勵兒子追求聖賢精神。

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楊萬里深知父親的良苦用心,從小勤奮刻苦,志向高遠。他在詩里回憶道,自己常常在寒夜中苦讀,「憶年十四五,讀書松下齋。寒夜耿難曉,孤吟悄無儕。蟲語一燈寂,鬼啼萬山哀。雨聲正如此,壯心滴不灰。」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在父親的安排下,楊萬里曾遍訪名師——十四歲拜高守道為師,十七歲拜王庭珪為師,二十一歲又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二十七歲再拜劉才邵為師。這些老師皆為當時的名士。如王庭珪辭官歸隱後,著書吟詩,設帳授徒,不僅「主廬陵文盟者六十年」,而且力主「委任賢相良將以掃宿憤,恢復中原」。楊萬里後來的為官處世的風格深受這些名士的影響。

二十八歲,楊萬里終於考中進士,由此步入仕途。不過,因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個性,他在仕途上屢屢碰壁。從28歲進士及第,到66歲致仕回家,這38年中,他竟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待命在家。

於是,仕途上的不得意,反而間接促成了他在文學道路上愈行愈遠。


要一直模仿下去嗎?

楊萬里很早就開始寫詩了,起初都是模仿。他追隨過江西詩派,學習過陳師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絕,還學過晚唐詩。不過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把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取名為「江西詩派」。作為詩派的靈魂人物,黃庭堅主張的「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等理論,一時成為「官方寫作指南」。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具體來說,就是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要麼師承前人之辭,要麼師承前人之典,強調句式工巧和用詞嚴謹。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宋朝詩壇一時佳句迭出,但是,卻也帶來了一股怪風——越來越多的詩人奉此為圭臬,片面追求「無一字無來處」,而又不能「求新」,於是拾人牙慧,典故連篇,讓詩歌變得晦澀難懂。很多年後,楊萬里的詩歌中還是會時不常地冒出江西詩派的影子。比如他有一首《和蕭判官東夫韻寄之》——「湘江曉月照離裾,目送車塵至欲脯。歸路新詩合千首,幾時乘興更三吾。眼邊俗物只添睡,別後故人何似臞。尚策爬沙追歷塊,未甘直作水中鳧。」是不是沒大看懂?很正常,光是後五句就用了七個典。

青年時期的楊萬里對這種風格頗為迷戀。他模仿「江西體」創作了1000多首詩。但是漸漸發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再這麼寫下去,恐怕會越走越偏。

終於,1162年,三十六歲的楊萬里,下定決心,扭轉文風。如何跟過去作別呢?他用了一種頗具儀式感的方式——焚詩一把火燒掉了過去數十年的詩稿,徹底訣別江西詩!

打碎過去,才能擁抱新生

很多時候,人只有放下過去,才能擁抱未來。

楊萬里燒掉舊詩後,真正迎來了新生。某一天,他「忽若有悟」,很快感到「萬象畢來、獻予詩材」的歡愉,體味到了一種「瀏瀏焉」的暢快與喜悅。

他開始接近大自然。為官之餘,他跋山涉水、尋幽探險,到山野之中去聽鳥兒歌唱,看翠竹流水。他也開始接地氣了。他在公務之餘,尋訪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去與百姓交談。

於是,他筆下的西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他筆下的小池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他筆下的月亮是「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他筆下的山是「山轉江亦轉,江行山亦行」;他筆下的鄉村是「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他的詩,像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象一幕幕社會風俗圖,清新自然,活潑生動,成為了獨具一格的「誠齋體」。若要總結其特點,大概有二:一、想像力豐富。把主觀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觀事物上;二、通俗有趣。他拋棄奇奧生僻的字句,多用淺顯通俗的詞句,甚至常常用到俚辭諺語。比如在《竹枝歌》中他寫道,「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殺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宋詩鈔?誠齋詩鈔》卷首說:「見者無不大笑,嗚呼,不笑不足以為誠齋之詩。」

不過,楊萬里的通俗也是有「講究」的。錢鍾書先生對此做過一番精闢點評:「楊萬里對俗語常談還是很勢利的,並不平等看待、廣泛吸收,他只肯挑選牌子老、來頭大的口語,晉唐以來詩人文人用過的――至少是正史、小說、禪宗語錄記載著的――口語。他誠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語都有出典,是白話里比較『古雅』的部分。讀者只看見他瀟洒自由,不知道他這樣謹嚴不馬虎,好比我們碰見一個老於世故的交際家,只覺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錢待人都有分寸,一點兒不含糊。」

總之,經歷了決絕的焚詩和漫長的尋覓後,楊萬里終於實現了自我進化,從「師古人」到「師自然」,徹底擺脫了桎梏,擁抱了自由。


成長,就是自我進化

《原則》一書表達了一個核心思想: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是唯一永恆的事情,它驅動著所有的一切;而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進化。

獵豹CEO傅盛在解讀這個思想時,提出了一個方法論:「我們應該從更高的層面看待一切事物,包括自己。」他認為可以把人想像成一台機器。人,既是機器的使用者,也是機器的設計者,所以要有「修改」和「升級」機器的意識。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嘴上喊著「改變自我」,但腳步卻始終在原地打轉。為什麼?因為沒有勇氣走出舒適區,沒有勇氣打碎那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

無論對於個人還是一家企業來說,想要保持成長,就必須進行「自我進化」——不斷打破舊思維的桎梏,不斷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全新認知。或許每一次的自我迭代,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經歷恐慌,經歷衝擊、經歷迷茫……但總有一刻你會發現,自己已經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些年 的精彩文章:

李清照和她背後的三個男人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