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當代藝術與宋庄的三重解讀

當代藝術與宋庄的三重解讀

第十三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提名獎

當代藝術

與宋庄的三重解讀

毫無疑問,每每談及20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生髮展,宋庄當是最理想的標本,這不僅因為位於北京東郊的這個鄉村小鎮一度匯聚了全國最活躍的藝術家,而且因為中國當代藝術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的。宋庄現象是一種超出藝術範圍的文化現象,在這裡,藝術家及其作品的膚淺和敏感同時性地構成了歷史時代活的見證,在這裡,藝術生產和藝術品經濟,或者說藝術和商品,並行不悖,許多時候,藝術行為的「事件性」遠遠大於作品的藝術性,也是因此,這裡所發生的一個又一個「事件」總是具有「現象」的意義。宋庄本身就是一個現象,從藝術村到藝術區到現如今它無可避免的衰落,它的誕生和死亡都構成了「現象」,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事件」。

習慣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中心論的藝術史家很少注意到,宋庄成為一個現象跟這裡的藝術行為的場域特徵有關,即藝術家、批評家、收藏家、投資者、媒體人等等以共時態多元互動的方式在一定情境下進行的資本交換最大限度地擴展了藝術行為的言述能力。這一場域性意味著我們現今對於宋庄現象的考察需要一種藝術人類學的視角,秦竩的宋庄研究採取的就是這種工作方式。

以宋庄的民營美術館作為田野的作業對象,這一選擇充分顯示了作者的場域意識,因為與公立美術館不同,宋庄的民營美術館自一開始就採取了明確的場域運作原則,那裡不僅是藝術作品和藝術行為的展示場所,而且是策展人、藝術家、批評家、藝術消費者直接進行談判和協商的地方,是符號資本和商業資本的交換場,也是不同藝術體制的競技場。在此,場域作為一個認識論原則並不只是描述性的概念,而是要體現為對對象的操作程序,例如藝術家的交往方式和群體習性、藝術批評的知識生產和資本交換、展覽的作品闡釋和市場指向,等等,都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協商博弈。場域意識意味著我們對所有這些方面的考察都應當在多元互動的原則下進行。這一點在本書作者的章節結構中已經有明確的顯示。

最近十多年,藝術人類學或藝術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尤其體現在地區或地域藝術以及民間藝術的研究中,但秦竩的這本書在兩個方面深具特色。

首先是研究對象的選擇。宋庄雖然地處北京郊區,但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生產中心,它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它自身也一直處在變化當中。相對於藝術人類學更傾向於選擇歷史已經相對靜止的作業對象而言,秦竩的選擇無疑是有風險的,也許是為了規避因對象的變化而導致研究失效的可能性,她把焦點集中到了宋庄的民營美術館上,這一可見的場域雖然也會由於各種原因而發生主體更迭,但美術館的場域操作卻有著相對的穩定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是理論框架的使用。與藝術人類學更多局限於在田野作業基礎上進行實證的材料分析不同,秦竩的研究對當代理論給以了十分積極的回應,布迪厄的文化資本和場域理論、福柯的知識-權力理論、社會學的交往理論在此構成了作者處置材料的基本框架。其實,作者應該進一步引入格爾茨的「厚描」對研究對象進行個案分析,這樣可以使理論和在地經驗更好地結合,讓理論落到實處。

總體上而言,秦竩的研究可視作一次有益的嘗試。

吳瓊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2018.05

「中國·宋庄」幾個大字赫然立在北京東四環通州區宋庄鎮入口,就好像「中國·北京」一樣,這種書寫方式是一種具備象徵意義的身份標識,只不過,宋庄不是北京,它跳過了省市區縣的層級,從「國」直接躍到了「庄」。一個普通小鎮怎樣才能得此殊榮?

遠望宋庄,不過是平凡的北方小鎮。坐落在北京東面有著「大睡城」之稱的通州邊緣,距離國貿商圈約30 公里,由至少三趟公交車和一條輕軌延長線連接著,從國貿乘坐輕軌或者公交,需要約40 分鐘就可以到達宋庄。宋庄鎮緊鄰首都機場,屬於機場周邊經濟帶區域,這裡和所有的北方小鎮一樣灰頭土臉,沙塵暴和霧霾時常光顧,市政設施尚不完備,鄉間土路和水泥路混合交錯,有不知名的工廠和廠房,有成片的蔬菜地和果園,還有滿街的雞蛋灌餅攤和「三蹦子」。它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北方小鎮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宋庄」,靠的是一群不平凡的外來移民——中國當代藝術從業者。這群人到宋庄已經20 多年了,他們有的在這裡安家落戶,從移民一代發展出了原生地二代,他們的孩子在宋庄出生、長大;有的是宋庄的「候鳥」,天氣好了飛來小住,天氣冷了飛到別處;有的已經成了宋庄的一部分,他們在這裡興建美術館、展廳、畫廊,或在這裡開店,或在這裡舉辦美術展 。儘管這些「洋氣」的當代藝術和「土裡土氣」的宋庄在畫面上顯得如此格格不入,它們經年累月還是融合在了一起,合成了「中國·宋庄」。

當代藝術自20 世紀80 年代起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迄今已30 年有餘,歷經一時的高調轉為低沉,再到藝術市場的瘋狂熱捧,當代藝術就像離離原上草,枯榮不敗,春風又生。是什麼讓當代藝術在中國如此迅速地生根?場域的對應實體是一切存在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宋庄,也沒有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布迪厄闡釋了藝術的場域如何賦予藝術以權力:首先是劃分界限的權力,然後是自我建構和發展的權力,因此,中國當代藝術場域使得當代藝術得以在中國生存。可它又是在何時何地形成的呢?構成場域的必要條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這個場域是如何運轉的呢?各個部分是如何協作的?一切的疑問都必將從場域的建構實體——宋庄來刨析。

宋庄的當代藝術從業者們為何選擇宋庄?他們是如何聚集在這裡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要從他們之間的交往關係說起。當代藝術從業者之間的交往並不是單純的點頭交或是酒肉朋友,入住宋庄的當代藝術從業者的交往至少有三個層次:生活上的、藝術上的和精神上的相互認可。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不是先驗主體創造的,而是人們交往的產物,即社會是由交往建立產生的。藝術群體的聚集正是印證了哈貝馬斯的交往說,他們在宋庄的聚集因交往而起,也因交往而長久。交往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建立社會關係的溝通模式,它有著一股神秘的凝聚力,把人連接成群體,讓有共性的群體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宋庄能夠成為一個新興藝術場域的對應實體,它如何通過交往影響了場域的建構?這個場域內外的交往都有哪些方式?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又如何影響了場域的運轉呢?歷經20 余年的宋庄藝術區具備了考察這些問題的條件,也從一個特殊的環境背景下驗證了哈氏交往理論的真實性並填補了其不足。

宋庄的交往最值得探究的是「藝術交往」與「精神交往」的相互依存,它有別於生活交往,更持久也更具有凝聚力,它是一種非實體的存在,但又必須通過實際的行為在生活交往的表徵下達成。這些交往行為的內在一致性是通過宋庄的長期聚集統一起來的,這種內在的凝聚和表徵的聚集互為因果,使得宋庄的交往帶有一種特定的形式與意義對應的儀式性,這一點將在後文的章節中進行討論。

場域的建立依賴交往,憑藉知識權力來支撐。交往生產並傳播知識,為場域建構提供了基石。對於大多數的受眾來說,如米歇爾·福柯所關注的社會邊緣「冷知識」一樣,當代藝術的知識是看似眾人皆知實則難以理解的冷門,這些藝術「冷知識」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它們如何通過交往來加固場域?如何由場域自內而外地傳播?又怎樣擴大了場域的權力範圍?

這些問題將藉助福柯的知識權力相關內容來闡釋,進而探討當代藝術對於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意義。

本文擬將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應用於中國最大的當代藝術區——宋庄進行研究,通過對宋庄藝術區的解刨來分析上述的現象並探究問題的實質。宋庄藝術區自20 世紀90 年代前期伊始,作為以當代藝術為特色的社區,它歷經了從中國當代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被國外認識到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繁榮發展的30 年。宋庄,與中國當代藝術同呼吸共命運的地方,從一個普通平實的北方小鎮一躍成為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區「中國·宋庄」,這是一個奇蹟。宋庄沒有滋養藝術的原生資源,也沒有高等藝術院校的入駐,能夠勉強算作優勢的僅僅是相對低廉的房租和與北京不遠不近的距離。當代藝術和宋庄的結合是一個隨機事件,宋庄通過交往汲取到必要的資源和爭取到發展的機會,通過交往使當代藝術為人所知並實現了各種層級的展覽,通過交往佔有新興的藝術市場,等等這些環節建構了中國當代藝術知識體系,宋庄在此意義上可以視為中國當代藝術場域獨一無二的對照實體。

對於宋庄的學術性研究不多,大部分是針對宋庄發展方向的關注,人類學方向的較為深入並於本文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僅有兩兩篇人類學碩士論文,研究關注的主要是宋庄的低收入藝術家群體。針對我國民營美術館的研究則多從博物館運營角度出發,以盈利為主要研究方向,較為單一。國內的藝術區研究多從文化產業發展方向展開,功利性主導非常明顯。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又以藝術批評為主,極少關注藝術區的建構和發展。因此,本文的書寫至少具備以下三重意義:第一,率先從藝術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當代藝術場域建構及發展過程;第二,立足於中國當代藝術場域觀察藝術從業者的交往及其效果,分析藝術資源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習慣;第三,用宋庄作為藝術人類學的新案例,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知識與社會權力的關係,將藝術的客觀實在同藝術的形而上聯繫在一起。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宋庄的意向

第二節 研究綜述

第三節 三重解讀的構想

第二章 從宋庄到當代藝術場域的建立

第一節 由藝術烏托邦到藝術區

第二節 當代藝術的風格與習性

第三節 中國當代藝術場域建模

第四節 群體習性與藝術區發展

第三章 當代藝術的交往行為及宋庄特色

第一節 當代藝術的交往語言

第二節 藝術從業者交往行為

第三節 藝術交往的模型結構

第四節 當代藝術交往行為分析

第四章 中國當代藝術知識與權力

第一節 中國當代藝術知識儲備

第二節 制度、交往和知識積累

第三節 殘缺的當代藝術知識體系

第四節 藝術權力與知識發展方向

第五章 結語:宋庄啟示錄

第一節 藝術區的發展模式分析

第二節 藝術交往的方式與策略

第三節 藝術知識的生產和發展

第四節 藝術區與當代藝術的終結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宋庄藝術場館示意圖

附錄二 藝術家調查問卷

附錄三 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訪談提綱

附錄四 全國藝術區概況匯總

後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最美的科學:當科學遇到人文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