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缺位」孩子0-12歲,不能接受無法彌補之痛,專家支招

父母「缺位」孩子0-12歲,不能接受無法彌補之痛,專家支招

昨天有一個媽媽問我,我家孩子從小是奶奶帶大的,現在16歲了,接到我們的身邊來,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和孩子爸爸的愛,但是我們的嘮叨,孩子很排斥,可是孩子的奶奶,怎麼嘮叨都沒事。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就給了她一句話,我說中國人通常喜歡這樣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和你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我和你沒關係,就有關係。這位媽媽也很智慧,立刻妙懂了這句話的意思。當時身邊還有另一位媽媽也深有同感。大女兒十歲了,也是爺爺奶奶帶大,同樣跟自己不親,表示和提問的媽媽特別有共鳴。

當時就分析了這種狀態如何處理?當天晚上,也讓我動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

尋找父母「缺位」孩子0-12歲的原因?

無奈型

真實版的拿起工作,陪不了孩子;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有些家庭因為種種原因,確實有這種情況。現實社會,高昂的教育費和醫療費,讓許多的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物質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都不落下別人太多。只有放下對孩子幼年的陪伴,選擇努力工作。希望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教育經費。

無知型

真正為了更好的養育孩子,提前去系統學習的父母,在中國來說,還是不多的。大部分人生孩子,養孩子,都是按照原生家庭複製過來的模式,該怎麼養孩子就怎麼養孩子。在生孩子之前,提前系統學習育兒知識的父母,可謂鳳毛麟角。可是當下社會,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父母的育兒知識又跟不上,這也是中國父母的焦慮之源。開篇問我的那位媽媽和另一個媽媽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孩子出生以後,有老人帶孩子,自己自然而然就去工作。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藏著這麼多的未來隱患。如果當初知道,她們其實是可以不用去上班,有條件在家裡帶孩子的。

逃避型

現在許多的年輕媽媽,都屬於在父母手心裡捧大的孩子。雖然數字年齡,身體結構到了結婚生孩子的年齡,但是從心理年齡來說,自己也還是一個孩子的狀態。面對孩子的養育,有一種逃避的心理。

讓心理年齡還是孩子的父母來帶孩子,最後的結果就兩個字:崩潰。許多的媽媽做全職媽媽帶孩子,把自己帶廢了,也是這個原因。最後只能用工作來逃避。說什麼與社會嚴重脫節,其實是自己內心面對孩子,根本沒有足夠的耐心所致。

父母「缺位」帶來的後果,是許多父母不願意接受的

今天,我們不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父母缺位孩子幼年陪伴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我們只是從開篇的那位媽媽和孩子的相處過程,分析一下親子關係中,父母的缺位到底讓父母失去了什麼?

痛苦一,失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同樣,失去的感情,也是一去不復返。

當孩子12歲以後,再來到父母身邊。孩子內心深處,本來母子天性自然而然的情感,在父母和孩子身上都不復存在。這句話說的是心理上的感情。並不是指血緣關係,血緣關係當然無法隔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父母在「缺位」的時候,才有恃無恐。可是當孩子長大以後,再接到身邊,才發現,血緣親情也僅僅是維繫母子關係和父子關係而已。內心深處的情感連接已然斷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始終是需要有日積月累的積攢,才能稱之為情感連接。否則,除了血緣,父母對孩子來說,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而已。

痛苦二,距離的產生,彼此心裡有一面無形的牆,牢不可破

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了長長的情感連接之後,就會產生另一個事實。在彼此的心裡築起了一道無形的心牆。我們常說,衣服破了,可以補;心若傷了,難以修復。同樣的道理,有形的牆產生了距離,我們可以把牆推倒就好了;心牆一旦築起,看不見,摸不著,想要推倒,都找不到在哪裡?連推倒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說這個距離也無法再拉近。

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我爸爸從來不與我們幾姐妹親近。說是爸爸經常出門在外,太過親近孩子,爸爸出門,孩子容易哭。如今爸爸老了,想靠近我們,卻怎麼也找不到話題,總是感覺很彆扭。哪怕我們能理解爸爸的這份愛,但依然無法因為理解而靠近。

痛苦三,有距離,就註定不會再有親密感。

開篇的那個媽媽很納悶,為什麼同樣的提醒也好,嘮叨也罷。奶奶說就沒事,她這個媽媽說就讓孩子覺得反感呢?我就跟她說,在孩子小時候需要建立安全感的時候,你沒有參與,沒有給過孩子親密的接觸和幫助。這個時候你的嘮叨就只是一個外來的陌生的聲音。而孩子的奶奶陪伴孩子長大,孩子是聽著奶奶的嘮叨長大的,那種聲音已經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從心理情感上來說,都不會有那麼大的排斥感,祖孫感情好的甚至還有親切感。這就是參與同行和不參與同行的區別所在。

其實這個孩子奶奶我是見過的,非常好的一個老人家,把孫子教育的還挺不錯的,所以孩子其實沒有更多的叛逆。來到父母的身邊,即使跟父母不親,但是依然理解和接受父母的那份愛。只是少了與父母的那份親密感而已。這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孩子故意這樣的。

痛苦四,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話語權

開篇的孩子媽媽,經常提醒孩子吃早餐,孩子覺得煩,提醒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都覺得是自己的事情,無需父母提醒和操心。這其實是父母,已經失去了在孩子面前的話語權。孩子覺得,以前你沒管過我,現在再來管我,不會太晚了嗎?而且,我早就過了那個被提醒和呵護的年齡。我已經知道自己安排這些事情了。就算是父母親自帶大的孩子,這個時候孩子都需要獨立了,何況父母沒有帶過的孩子,排斥感會更強。這是孩子潛意識裡的想法,也是孩子生長規律決定的。

父母如何對待重返身邊的大孩子,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01

接受失去的事實,不要企圖刻意去拉近這個距離

在錯過的時光里,已經悄然失去的情感連接,和已經產生的距離,是真的無法再去彌補。像開篇的那位媽媽,孩子已經16歲。時間失去了,找不回來了。我們必須從內心深處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如果不接受,我們非常用對待三歲孩子的那份愛來彌補16歲的孩子,讓孩子反感的同時也無所適從。我們必須接納孩子長大的事實,不可能再回到小時候那樣,可以坐在父母的身上撒嬌,可以讓你抱著孩子盡情的各種親密。接受事實,理解孩子,不去強求,就是當下給孩子最好的愛。

02

放下心裡的內疚之心,給孩子純粹而理智的愛

許多父母,看到孩子跟自己不親,才開始悔不當初。內心帶著深深的內疚。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無論過去,我們做了什麼樣的選擇,結果已經形成。內疚的心,只會讓我們給予孩子彌補的心態。總想給孩子更多,更多。這種帶著內疚和彌補之心的給予,往往會變得沒有理智,沒有界限。無論我們當初是生活所迫,還是想要逃避,還是無知造成的,都要對過去一切無法改變的事實,選擇放下。因為沒有界限的愛,叫做溺愛,這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用平常心對待就好,儘管這樣很難做到,但成長本來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必修課,不是嗎?因為只有放下心裡的內疚,才能提供給孩子最純粹的愛。

03

放手才是最好的尊重

孩子的幼年,是我們與孩子建立情感和親密接觸的最好時期。無論是擁有還是錯過,都屬於過去,一旦過了12歲,父母要做的就是,目送孩子一步步遠離自己,才是給予孩子當下最好的尊重。無論曾經有多親密還是錯過了親密期,如今都要放手。這個年齡的孩子,放手才是尊重;不放手,已然沒有太多的意義。孩子的重大事情,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與給予一些建議。至於生活細節,如果過多的關心,比如,孩子多穿件衣服,好好吃早餐等,這樣的事無巨細的愛,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多餘的付出。孩子長大以後來到父母身邊,和孩子相處的日子裡,父母和孩子之間積累的感情,距離,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不可強求。這是最舒適的感覺和距離。

心理研究表明:錯過孩子的0-3歲,3-6歲可以彌補,錯過了3-6歲,6-12歲也還有機會彌補。如果錯過了0-12歲,彌補就是一種多餘的愛。再愛就是要學會放手,和目送孩子遠離你的世界。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無論我們做父母的是否接受,這都是孩子成長的規律。逆了這個規律,就不是愛,而是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世界 的精彩文章:

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
這首詩,你一定要反覆讀給孩子聽!

TAG:父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