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曾於里

一部聚焦女性年齡主題的紀實訪談節目《女人30+》正在播出。節目邀請張柏芝、陳喬恩、秦嵐、馬麗、吳謹言、謝娜6位30歲左右及以上的有代表性、有影響力的知名女性,來呈現她們面對家庭、婚姻、事業所表達出來的個人思考和價值觀。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女人30+》海報

目前節目已播出6期,受訪的三位女嘉賓是張柏芝、陳喬恩、秦嵐。《女人30+》除了選題引人注目外,節目的形式也顯得與眾不同。不同於以往觀眾看到的綜藝短則一個小時,長則兩三個小時,《女人30+》每期的長度不到10分鐘,它是典型的微綜藝。雖然節目的製作體量和成本小很多,但《女人30+》收穫了好幾個熱搜不說,市場反響也頗為理想,目前單期播放量平均有3000萬-4000萬,堪稱以小博大。

《女人30+》的市場成功,是否意味著微綜藝時代要到來了?抑或節目本身,是微綜藝優勢和困境的一個體現?

首先有必要知悉,時下微綜藝大量出現的原因。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短視頻快速崛起。5月27日發布的《2019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短視頻行業的市場規模為467.1億元,在2017年僅為55.3億元,漲幅達到了驚人的744.7%。2018年12月,短視頻行業的用戶規模達到6.48億,而截至去年年中,中國的手機網民才不過7.88億,超過80%的手機網民都看過短視頻。

更關鍵的一個趨勢是,2018年短視頻在用戶日均使用時長上也首次成功逆襲,反超了長視頻。換句話說,很多人每天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體上花費的時間,要多於他們在「優愛騰」上花費的時間。

短視頻受歡迎的原因顯而易見:短視頻的時長短,方便於用戶任何碎片化的時間觀看;短視頻的流量耗費小,用戶在非wifi情況下觀看也不會「心疼」;短視頻的內容更為垂直、碎片化、娛樂化,更適合於用戶放鬆和解壓……

長視頻固然還應堅守,但短視頻也應該發力。因此,這一兩年來,抖音、西瓜視頻、火鍋視頻(原騰訊yoo視頻)等短視頻平台紛紛推出微綜藝、微劇,「優愛騰」也馬不停蹄地在微綜藝、微劇上布局。像西瓜視頻已經推出了《一郭匯》《侶行·翻滾吧非洲》《丹行線》《海角甜牙》《考不好,沒關係?》《石榴姐陪你玩》《人生之書》等多檔微綜藝,請來了郭德綱、朱丹、蔡康永、張紹剛、撒貝南等明星加盟,雖然略小眾但口碑不錯。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西瓜視頻在微綜藝上持續發力

除了微綜藝外,還有幾分鐘的短劇,比如騰訊視頻的《小哥哥有妖氣》《抱歉了同事》,西瓜視頻的《不思異:電台》,愛奇藝的《生活對我下手了》《他們對我下手了》,等等。

《女人30+》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它是視頻網站搶灘短視頻領域的重要嘗試。從市場境遇上看,《女人30+》無疑是成功了,但作為新的綜藝形態,微綜藝要真正走得長遠,終究得靠內容取勝。微綜藝「微」的形態,會對內容生產帶來怎樣的影響?

微,意味著簡單、直接、短平快;因為時長的限制,它剔除掉種種無關緊要的細節,整個採訪緊緊圍繞主題;節目沒有太繁複的後期,整體簡潔、明朗。這樣做帶來的一個優點是,它非常適合於觀點的表達。像《女人30+》這一類的訪談,整一期節目基本上就是嘉賓一個人在表達意見。假若嘉賓本身是一個非常有態度、有內涵的女性,那麼她就充當了類似於「意見領袖」的角色,傳遞給觀眾的可能是真知灼見。

經由《女人30+》,不少觀眾就重新發現了陳喬恩,此前她正面臨轉型困境,流失了不少路人粉。兩期節目雖然不足20分鐘時間,但40歲的陳喬恩呈現出自信、幸福、怡然自得的單身女性形象,她的充滿機巧的發言也打破了時下輿論對女性的諸多偏見。

比如在談到歸屬感時,她說,「要給一個女孩歸屬感的,有時候不一定是一個男人,你選擇的地方,你創造的家,或是這張沙發,它就是歸屬感。」再看看她坐在這張沙發上發自內心的幸福表情,就勝過千軍萬馬的敵意。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陳喬恩認為,一張自己喜歡的小沙發就可以帶來歸屬感

再比如陳喬恩媽媽擔心她以後會不會成為孤苦無依的老人,陳喬恩說「不會的,我會是一個有錢的孤苦無依的老人」,很酷很幽默,也讓她的「努力工作是為了自給自足,女孩子要過得有底氣一點」顯得有分量。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陳喬恩幽默回應媽媽的擔憂

顯然,《女人30+》的立意是,通過演藝圈幾個30+女性的遭遇,來反映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諸多誤解、偏見、敵意;而演藝圈這幾個活得非常精彩的女性,剛好可以形成一個「反擊」。

坦白講,這一立意頗能討好女性,但它其實挺老生常談了。這恰好也可以體現出微綜藝的一個軟肋:因為微,所以它的傳播高度依賴於熱話題和老話題,這不免讓它顯得老套。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它的「薄」。並非指涉某個嘉賓,而是整個節目傳達的是一種單一的價值觀,是單一的一種聲音。一方面,這讓節目似乎一直在重複一些空大的「正確的廢話」;另一方面,這些「正確的廢話」對於某個群體來說是合理的、適用的,但於某些群體來說,就顯得「隔岸觀火」。

就比如節目中,張柏芝、陳喬恩都一再談到女性努力、拼搏、奮鬥的意義,只有經濟獨立了,女性才能活得有底氣。這話對於她們來說,肯定是沒錯的,她們本身就做到了。《女人30+》的目標受眾是城市裡受過教育的職業女性和獨立女性,她們一定也會贊成嘉賓的觀點,因為她們也都具備這樣的可能性。

但如果女性努力了還無法做到呢?如果不是像秦嵐說的,「我覺得每個人都能做到」呢?《女人30+》不自覺地剔除了另外一批30+的女人——那群年老的、貧困的、受教育程度低的、邊緣地區、缺乏選擇權、失敗的女性,並且她們的困境或許不是因為她們不夠努力,也來自於社會結構、制度保障等等。

當節目頂著「女人30+」的名號時,它的討論就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演藝圈那些光鮮亮麗的女明星,一味地灌輸雞湯式的觀點,彷彿成功、獨立、獨當一面才是30+女性該有的模樣,這無形中是給30+女性新的偏見。30+的女性是多種多樣的。就比如張柏芝那一期曾短暫地閃現過幫傭的身影,她們也是30+的女性,她們在現實生活中更為普遍,但節目組顯然不會傾聽她們的故事。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30+的女性也可以是普通的、甚至經濟不獨立的

總之,功成名就的女明星的經驗之談並不時時普適。節目一味強調女性應該不停地努力提高她們的社會經濟價值,某種程度上是個體原子化的標誌,彷彿無窮的遠方都與我無關。在每一期僅有10分鐘不到時間,節目無法呈現出太多的複雜性,它只能是簡單化甚至片面化的。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央視《半邊天》欄目2010年曾做過5期《女人三十》的訪談,請來一群普通女性討論30歲的一切。長綜藝處理類似議題有明顯優勢。

「微」在根本上局限了內容創作的深度和廣度,它並不適合處理一些宏大議題,很容易顯得浮光掠影;假若《女人30+》不是有明星加持,關注度就會低得多。何況,微綜藝的競爭對手,不僅是長綜藝,也包括短視頻平台上的那些UGC,抖音上用戶上傳的一個零成本拍攝的搞笑視頻,可能比許多平台精心製作的微網劇、微綜藝更具傳播力。

微綜藝的前景並不明朗,除非「微」不僅是更微小的形式,還擁有更濃縮的智慧。

本期見習編輯 常琛

推薦閱讀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女人30+》,是綜藝的新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