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孩子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孩子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一位媽媽告訴我,前幾天她帶4歲的兒子去遊樂場玩耍時,兒子正拿著一個玩具汽車玩得高興,過來了一個很蠻橫的小男生,不由分說地一把抓住玩具汽車就要搶,兒子不肯鬆手,小男生揚起拳頭給了兒子一拳,趁兒子被打蒙了抓住玩具汽車就跑開了。

當時她正好去旁邊的凳子上放帶著的包,等她發現不對迅速跑回來的時候,打人的小男孩已經跑開了。媽媽本來很生氣,想把那個打人的小男孩抓回來讓他道歉,但回頭看到兒子的表現卻讓她更生氣。兒子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一副委屈的樣子,臉漲得通紅。

媽媽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對著兒子罵起來:「你怎麼回事?別人打你你就只會站在這裡?你去打回來啊!」但兒子卻站在原地,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媽媽更生氣了:「你怎麼這麼懦弱,去給我打呀!」

兒子還是一動不動,看著兒子畏畏縮縮的樣子,媽媽不由分說地拉著兒子就準備去找那個打人的小男生,兒子卻「哇」地一下哭起來了。媽媽越想越生氣,拉著兒子就衝出了遊樂場,一路走一邊氣呼呼地責罵兒子無能。

回家後,媽媽越想越憤怒,自己的兒子每次都這樣,被人搶了玩具不知道搶回來,被打了也不還手,他怎麼就這麼慫呢?媽媽又忍不住吼了孩子一通。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景,孩子玩具被搶了,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孩子都不知道還手。有的小朋友會毫不在意自顧自地繼續玩自己,而有的小朋友明明很在意,卻不懂得去捍衛自己的權利,只會一個勁地哭。

每到這時,家長就會很生氣,覺得孩子太「懦弱、無能」。有的家長盛怒之下,甚至會當面斥責孩子。等冷靜下來時,他們會教孩子各種還手、打回去的辦法,孩子每次都表現得很明白的樣子,但真的再遇到被搶玩具被打的狀況時,卻只會更加「懦弱」,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就是:孩子的害怕沒有被看到。

孩子第一次被打時,他內心是沒有任何防備的,有的孩子因為沒有被打疼,根本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會毫不在意。而有的孩子被打了以後,感覺到疼,但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覺得有點委屈,就會哭起來。

這時孩子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感受上,他只感受到自己身體的那個部位非常不舒服,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難受與委屈,並沒有閑暇來思考發生了什麼。

但就在這時,他看到媽媽怒氣沖沖地衝過來,用非常生氣地態度開始大聲地對他嘶吼,孩子原始的情緒就會被激發,他會非常害怕,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惹媽媽生氣了。

人在原始的情緒中,一旦感到害怕,身體反應有兩種,一種是逃跑,一種就是僵住。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父母面前更容易不知所措,但他又沒有力量逃跑,這時他們最底層的情緒就會被激發——僵住!他開始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不好,惹媽媽生氣了。

這個時候父母說什麼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只知道:我又惹媽媽生氣了!我真是一個糟糕的孩子!

但他們的表現又進一步激怒了媽媽,媽媽更生氣,這就讓他們更加害怕,他不知道要怎麼安撫媽媽的情緒,他就表現得畏畏縮縮。而這個反應看在媽媽眼裡就是:懦弱無能。

所以在媽媽教孩子打回去的過程中,媽媽與孩子的情緒根本沒有在一起,媽媽看到的是孩子被打被欺負自己卻沒有辦法保護的憤怒,而孩子卻是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惹媽媽生氣了。如果媽媽情緒越來越激動,孩子內心的恐懼感就會更強,更會產生羞愧感,覺得自己不夠好,認同媽媽的評價:自己太糟糕了,是懦弱無能的。

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孩子內心的這些深層次的害怕、愧疚都會被激發,如果媽媽又一次非常生氣,孩子又會再經歷一次害怕、自責與羞愧,他會越來越不自信,表現反而越來越「懦弱無能」。

所以在孩子被打被搶玩具時,父母生氣地叫孩子打回去,並不是最好的做法,反而更容易激發孩子的深層情緒,讓孩子更緊張不安,留下心理陰影。

比較好的做法是聽孩子自己說發生了什麼。可以走過去問孩子:「剛剛發生了什麼呀?」如果孩子自己表達能力足夠,就讓他自己說。

如果孩子表達還不夠流利,媽媽就可以不帶情緒地用自己的語言把剛剛發生的事情說出來:「剛剛媽媽看到你正在玩小汽車的時候,過來了一個小朋友,他都不跟你說一聲,直接來搶你的玩具,你剛開始有點吃驚是嗎?」

「你覺得要保護好玩具,就緊緊抓住了玩具。那個小男孩也開始用力跟你搶,因為他搶不過你,他直接打了你一下,你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對你?」這時候等一等,看看孩子的反應再接著說。

「等你反應過來,玩具已經被小男孩搶跑了,你有點難過,覺得既沒保護好自己,也沒保護好玩具對不對?」這樣的過程能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情緒,回想清楚前面發生的事情。

有時候孩子被打的時候就會感到害怕,媽媽也可以清晰地說出來:「他打你的時候,你的臉感到火辣辣的,你覺得有點害怕,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對你?」

當情緒被看到的時候,孩子才會有反應,他可能會大哭起來,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再安撫他:「媽媽看到你的難過,看到你的委屈和自責了。」

媽媽一直陪伴著孩子,接納他的情緒,當孩子被好好地安撫過,這些情緒才會離開。

等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後,媽媽可以再與孩子討論如何應對。

你可以在遊戲、講故事、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再把前面發生的事講述一遍,讓孩子利用故事或遊戲中的角色去體驗,同時藉助這些角色與孩子討論:如果那個小男孩再過來搶你的玩具,你可以怎麼做呢?如果你不想給他你要怎麼保護你自己和心愛的玩具呢?如果你們都想玩,有什麼方法能讓你們都玩到呢?

要記得,用開放性的答案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在討論的過程中,你可以讓孩子知道,有的孩子會害怕而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會生氣,在憤怒之下選擇打回去,還有的孩子會選擇逃跑。

你可以告訴他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在這個大前提下,他採取任何方式都可以。

情緒被看到,孩子知道即使表現不夠好,自己也一樣是值得被尊重的,是不應該被侵犯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才會對侵犯他自尊的行為產生「我被冒犯了」的憤怒感。

憤怒才會帶來攻擊的力量,讓孩子能夠不卑不亢地面對來自外界的攻擊。下一次當他遇到過分的行為時,不用家長教,孩子就能有力量保護自己不被侵犯。

如果孩子已經感到害怕,感到自己「懦弱無能」了,家長也可以一樣通過詳細講述或演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讓他內心的恐懼、擔心、害怕、自責被看到,所有的情緒被看到後,就會自行離開。孩子才會慢慢感受到「我是值得被尊重的,我是有力量的,我要保護我自己。」

有時候家長看到孩子被打時,情緒會失控,這時家長需要看到是自己內心的憤怒沒有被整合。家長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整合得越完整,面對孩子時才能平心靜氣,真正幫孩子找到「保護自己」的力量。

當孩子上幼兒園、上學後,他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如何與同齡小夥伴相處的規則。大多數孩子雖然有爭執,有矛盾,但也會不斷進行磨合,找到友善相處的方法。

但是,也一定會有一些頑皮的孩子,會不遵守規則,屢教不改地肆意欺負其他的小朋友。

如果孩子是被欺負的一方,家長首先要幫孩子鬆綁,因為被欺負的孩子通常是受到規則約束覺得自己應該遵守紀律,不能動手的。所以雖然被欺負、被侵犯了他們很生氣,但因為害怕違規,害怕被老師批評,於是強迫自己壓抑下所有的不爽情緒,忍受委屈。

一方遵守規則,而另一方完全不遵守規則,在不公平的情況下,遵守規則的一方一定吃虧。而不遵守規則的那一方看到對方眼裡的害怕和退縮之後,才會更加肆無忌憚。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先幫孩子鬆綁,讓孩子知道遇到不遵守規則的人,是可以有選擇的。

家長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幫孩子整合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體驗到自己被欺負時內心的真實感受與需求,讓孩子明白任何情況下,自己都需要被尊重,都需要空間去有選擇地保護自己,這時,孩子就能夠不卑不亢地面對那些不守規矩的欺凌者,如果對方繼續過分,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不應該被欺負的。這時,孩子會變得靈活、機智,他會自己找到方法和力量來保護自己,捍衛自己的尊嚴。

所以當孩子面對欺凌,卻沒有力量還擊時,家長不要急著讓孩子「打回去」,而是先幫助孩子處理情緒,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孩子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0分媽媽月華 的精彩文章:

像于小彤這樣脾氣大疑心重的男人,更容易有家暴傾向嗎
寶寶一「熱」就生病,但清熱也要先對症!

TAG:60分媽媽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