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引言

自從端午節被設立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後,端午的地位得到大大的提升,上班族也可以忙裡偷閒,放個小假,真是節日「快樂」呀!

不過,這裡要打住一下!

祝福大家「端午快樂」,是不太恰當的說法。其實像清明、端午還有重陽等節日,道聲「節日安康」會比較合適。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端午節安康

說起端午,就不得不提起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憂國憂民的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在五月五日(農曆五月初五,下同)這天抱石投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

聞訊趕來的百姓划船救撈,又怕江河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還往江河裡投入米團,於是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

但是,端午真的是因紀念屈原而誕生的節日嗎?關於端午的來源,眾說紛紜。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歷史人物紀念說

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是目前流傳最遠、影響最深的說法之一。現在的主流媒體一般最宣揚就是紀念屈原這一說,但是,這一說法受到學界的質疑聲音也比較大。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屈原

從文獻記載來看,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現存關於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

但是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生在戰國時期,而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是西漢時期,在此期間對屈原的記載幾乎是空白的,甚至連學者胡適都懷疑是否有屈原這一人的存在。

而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

「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淚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淚羅水之遺風。」(原文日期為「五月五月」,非錯字)

屈原在五月五日在汨羅江自盡,楚國人紛紛悼念他。到了這一天,人們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來祭奠他……今天,老百姓們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時,還要包上楝樹葉、纏上五綵線,這便是汨羅河的遺風。

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麼一句話:

「齊諧者,志怪者也。」

可見,《續齊諧記》是一本志怪小說集,裡面的記載不完全是史料,但是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卻流傳了開來。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名臣。相傳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掘楚平王之墓,鞭屍三百。在為吳國效力時,他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掉越王勾踐,但夫差不聽,反聽信讒言,賜劍讓其自刎。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還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大怒,令人將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為追悼亡魂,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孝女曹娥

據《後漢書·列女傳》記載:

「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東漢時期,曹娥的父親溺死在江中,年僅十四歲的孝女曹娥,晝夜沿江一邊哭號一邊尋找父親的遺體。尋屍未果,孝女曹娥亦投江自盡,與父親一起團圓。(後也有「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出水面」的說法)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龍舟競渡

在眾多歷史人物中,屈原、伍子胥、曹娥入選「端午人物」前三甲。屈原是憂國憂民悲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無奈而死,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相比之下,人們更推崇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

愛國、忠君、孝義等品質,說到底都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德標準,作為主流文化推廣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與其說端午節日來源於歷史人物,不如說這些歷史人物賦予了端午節日更深厚的紀念意義。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上古夏至說和華夏祭龍說

上古夏至說和華夏祭龍說,這兩個說法拋開了歷史人物的影響,是結合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水土條件和人文風俗討論的。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周處的《風土記》有這麼一句話: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也就是說,端午即夏至。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夏至

最早提倡夏至說的人,是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

同樣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先生提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而且端午節的「鬥百草」、「采雜葯」等活動,實與屈原無關。

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考證:《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五吃粽子的節俗,卻把吃粽子寫到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的何星亮先生,在2006年的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補充夏至說,提出端午節即夏至的觀點。

而端午來自華夏祭龍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里提出的。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聞一多先生

首先,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其次,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最後,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迹。

的確,近代大量出土的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

當地五月多雨,江河汛期,人們把希望寄托在操縱水的龍身上,以祈禱風調雨順。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龍圖騰

另外,聞一多先生還考證到,當初有五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一起定吉日,以五月的第五個日子為祭祀日。

華夏民族崇拜「1、3、5、7、9」這幾個數字,像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這樣的疊日為吉日。

與吉日相反的,還有一個「惡日說」。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五毒,即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

《風俗通義》里寫到:

「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

「五月到官,至免不遷」

「五月蓋屋,令人頭禿」。

也就是說,撫養端午出生的孩子,會給父母招來不幸;五月赴官,影響仕途;五月蓋房,還會遭受現代人最害怕的頭禿。

《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即要在當天要儲備藥物,以消除毒氣。

因此,端午是消毒避疫的日子。

為什麼說端午這一天這麼「惡毒」呢?

從現在看來,只是氣溫高、環境濕熱,導致的蛇蠍蜈蚣等四處爬行,時疫瘟毒多發,顯得五行屬火的端午更加「熱毒」了而已。因此,端午這一天更需要保重身體,這就是我們這麼在意「安康」的緣由之一。

後記

一家大小,出門走走,去圍觀壯漢們劃舟江上激起的浪花,吃著荷葉包裹著的粽子,大人給小朋友說說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 賽龍舟繪圖

在不同時期,各地各俗,端午文化異彩紛呈。

發展到現在,端午節更多是融合了賽龍舟、吃粽子、紀念歷史人物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它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端午的來源歷史悠久,其文化內涵也在不斷豐富,這正是最耐人尋味的地方。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海外版-《端午始源說》

綜合網路以及文內提到的書籍文獻

原來端午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它背後的故事來歷還有...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望Sowarm 的精彩文章:

晚誕生了近千年,架子鼓憑什麼「秒殺」中式打擊樂器?
廣美畢業展年年爆滿,不學美術的我們究竟在看什麼

TAG:手望Sowa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