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自由的「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二世的野望及其投機事業巔峰

不自由的「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二世的野望及其投機事業巔峰

公元1884年11月15日,15個西方強國派遣代表齊聚柏林,召開了一場長達104天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 儘管英、法、德及西班牙四國佔有一定實力優勢,不過其他國家並沒有因此捨棄本國利益,尤其是這場會議的始作俑者——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為保護自身利益,在會議期間格外活躍。眾多列強代表以一副貌似優雅的貴族姿態,赤裸裸地商量著如何瓜分非洲土地和資源,這場會議也為歐洲列強大肆侵佔非洲揭開了血腥的序幕。

經過漫長的爭論協調,「柏林會議」最終以處理「剛果問題」為名義,協調出幾條總體規則。首先,各國在「有效佔領」地區內爭取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應當自覺避免與其他列強發生衝突。「有效佔領」一詞,源於柏林會議《總決議書》第36款,未參與這場會議的國家日後若想佔據非洲沿海或在內地設立保護國,不僅需要具備強大的軍事實力,還必須正式告知已在柏林會議決議書上簽字的歐洲各國。得到認可後,該國方可與其他列強進行自由貿易,只有才算是有效佔領。

值得一提的是,在決議書中還有個詞叫做「勢力範圍」,意思是說列強入侵非洲後,不但有權佔領沿海地區,還可以憑此作為基點,向內地無限深入。西方列強在達成利益共識後,開始以「振興經濟、扶持貿易」等名義進入非洲,對非洲各地進行殖民分配。各國完全沒有履行在「柏林會議」上的承諾,杜絕奴隸貿易、提升人權等諾言統統淪為笑談。此外,西方列強完全漠視非洲百姓權益,將他們作為剝削對象予以最大限度的壓榨。落後便要挨打,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由於列強們瘋狂侵略,非洲大部分地區直到現在仍處於窮困交加的落後局面。

雖然各國列強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獲益頗多,不過實際上的最大獲益者卻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資源豐富的剛果盆地中,有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淪為這位國王的私人領地,這一面積幾乎相當於比利時國土面積的76倍。當時比利時立國僅有半個世紀,利奧波德二世之所以能在「柏林會議」中成為最大受益者,主要是因為他搶佔先機,在歐洲列強劃分非洲西南殖民地時,成了各國政治利益在剛果地區的平衡者。

事實上,利奧波德二世的野心非常之大,狡猾的他早就對非洲資源垂涎三尺。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曾多次呼籲召開國際會議。早在1876年9月時,利奧波德二世便在布魯塞爾以東道主身份,組織並成立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隨後各國紛紛建立分會。利奧波德二世從父親留下的遺產中取出1000萬法郎,以贊助為名義暗中控制協會執行委員會,然後以此為保護傘悄然施行自己的計劃。

利奧波德二世經過幾個月物色,終於找到合適人選,於是他僱傭探險家亨利·莫頓·斯坦利前往非洲尋找資源。斯坦利沒有辜負僱主的期望,很快便在剛果盆地找到大量資源,並託人將當地情報迅速傳回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得知消息後,立刻派遣心腹前往法國馬賽港,親自迎接斯坦利返回歐洲進行密談。隨後,利奧波德二世在布魯塞爾召開第一次國際非洲協會全體會議,並在會議上宣布成立上剛果研究委員會。這一次,利奧波德二世故技重施,以提供資金為名義暗中控制協會,並安排自己得力助手施特勞赫上校擔任委員會主席。

公元1878年,利奧波德二世用大量金錢收買探險家斯坦利,讓他在指定區域工作五年,並保證封鎖所有對外消息。利奧波德二世知道非洲資源豐富,就像蛋糕一般香甜誘人。在沒有搶佔先機的情況下,若不封鎖消息,其他歐洲國家必定會蜂擁而來,以比利時當時的國力,註定無法在群狼環伺的大環境下獲得最大利益,很可能只是跟在強國身後分到一些殘羹冷炙。利奧波德二世為此事謀劃許久,顯然不願出現這樣的結果。

公元1879年1月2日,斯坦利在利奧波德二世授意下向「上剛果研究委員會」提出探險計劃,協會成員不敢忤逆最大金主,遂以全票支持通過了這項計劃。隨後,探險家斯坦利組織了一個探險隊,以探險的名義前往非洲勘察。探險隊抵達歐洲後,斯坦利以各種骯髒手段,迫使當地土著領袖簽署了大量不平等條約,不僅將當地大片領地轉讓給利奧波德二世控制下的國際剛果協會,還先後設立了四十多個據點。

世上沒有不通風的牆,利奧波德二世及其手下的行為雖然已經儘力保持低調,但歐洲各國的領導者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沒多久便通過間諜獲知此事。列強們眼看奧波德二世在非洲大肆謀利,按捺不住內心的貪婪,紛紛出手想從非洲分一杯羹。況且歐洲各國本就不是鐵板一塊,為了爭奪非洲資源,各國矛盾日漸激化。

利奧波德二世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主動派遣心腹到歐洲各國遊說。利奧波德二世不僅希望西方列強進一步承認他在非洲的權益,更試圖激化歐洲各國矛盾,讓列強們沒有餘力去瓜分非洲。在各種勢力的推波助瀾之下,當時的國際局勢越來越混亂。德國宰相俾斯麥擔心會在歐洲大陸遭到法國和英國兩面夾擊,於是宣布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來解決「剛果問題 」。按照俾斯麥的原定計劃,他想這次會議以非洲領地為代價,聯合法國共同對付英國,誰知卻給利奧波德二世做了嫁衣。

「柏林會議」結束後,歐洲各國不願破壞國際政治平衡,於是最終同意利奧波德二世以個人名義而非國家名義掌控剛果地區。當然,各國也直截了當地表示,必須給予他們在剛果地區自由貿易和通航權力。利奧波德二世得到剛果地區本就是意外之財,能夠獲得列強的承認已經是萬幸,因此他毫不遲疑地滿足了列強們的訴求,也算是皆大歡喜。

公元1884年,利奧波德二世宣布在剛果河流域建立剛果自由邦(後改為比屬剛果),並於次年4月正式兼任剛果自由邦國王,並以自己的名字為首都定名為利奧波德維爾。利奧波德二世雖然從未到達過自己名下的這片土地,卻通過種種手段從當地百姓身上盤剝了2.2億法郎,折算下來大約相當於如今的二十億美元。不得不說,「柏林會議」的召開,標誌著利奧波德二世在剛果河流域的投機事業達到最高峰。

參考文獻:

《非洲通史簡編》《試論柏林會議的實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關羽經常被箭射傷,為何趙雲廖化從未中箭?姜維在其死後道出實情
「扎克雷起義」:用斑斑血痕,點燃整個歐洲的反抗意志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