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藉助膠水首次實現造血幹細胞體外千倍擴增

科學家藉助膠水首次實現造血幹細胞體外千倍擴增


  來源:奇點網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幹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幹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美日兩國科學家團隊聯手發現,阻礙造血幹細胞擴增的是培養基中存在的血清白蛋白,將其替換為一種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PVA)即可令造血幹細胞持續自我更新。在最優培養條件下,小鼠造血幹細胞在28天內擴增了近千倍!


  該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誌上[1],通訊作者是斯坦福大學遺傳學教授中內啟光(Hiromitsu Nakauchi)和東京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副教授山崎聰(Satoshi Yamazaki)。

圖源 | nature.com

圖源 | nature.com


  多能自我更新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可以再生造血系統,是免疫缺陷、白血病在內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即我們常說的骨髓移植。


  但這種療法有個問題。造血幹細胞數量稀少,為了保證穩定定植,需要對患者進行放射或化學療法事先清除原有的造血幹細胞,也就是俗稱的「清髓」。這一方面是為了給「新來的」供體細胞提供居住空間,一方面也是為了抑制免疫功能,避免它們誤殺外來者。


  但清髓談何容易,免疫抑制、發育遲緩、不育、繼發性癌症等副作用虎視眈眈,更別說有些體質較弱或年紀較大的患者根本無法耐受,自然也就沒法做骨髓移植。


圖源 | pixabay

圖源 | pixabay


  長時間裡,科學家們一直在猜測,是不是一次性移植大量的造血幹細胞,採用「人海戰術」就能夠避免清髓的必要呢?


  驗證這個猜想很難,追根究底,問題在於,造血幹細胞太難養了。


  體外培養造血幹細胞,情況與體內十分不同。就算用再昂貴的培養基,造血幹細胞永遠不肯乖乖自我更新,而是很快就分化成前體細胞、失去乾性。科學家們幾十年里一直在研究骨髓微環境[2],試圖破解造血幹細胞穩定擴增的奧秘,但至今還沒人能搞定這個難題[3]。

  到底是哪裡不行?


  研究者們分析了培養過程中培養基成分的變化,發現大量細胞因子的出現促進了幹細胞的分化,而這些細胞因子的組成,看起來非常像是發生了先天性免疫反應。研究者向培養基中添加了地塞米松,細胞因子便減少了。


細胞因子的變化顯示,有炎症反應

細胞因子的變化顯示,有炎症反應


  經過進一步分析,研究者發現,沒錯,培養基是被「污染」了,壞事兒的居然是培養基中的一種常見成分——人血清白蛋白(HSA)。


  難怪以前的研究都不成功!


  既然這樣,把HSA替換掉應該就可以了!HSA在培養基中主要是起到載體的作用,研究者測試了11種高分子化合物,篩選出唯一一種能夠支持造血幹細胞生長和維持乾性的物質,聚乙烯醇(PVA)。


  值得一提的是,PVA培養出的造血幹細胞,在移植實驗中甚至還比HSA培養出的活性更強一些。


移植實驗:PVA,強,無敵!

移植實驗:PVA,強,無敵!

  這個PVA是什麼神物?其實PVA還蠻常見的,比如醫療用的水性凝膠、傷口敷料,各種化妝品的成膜劑,工業建築材料,可降解生物膜之類。當然,最常見的還是下面這個東西——膠水。


圖源 | 我自己

圖源 | 我自己


  事實上,在日本媒體的採訪中,山崎副教授確實提到,用便利店買的液體膠做實驗也成功了……


  #當然我們不建議用便利店售材料養細胞


  ##山崎老師這種話怎麼可以告訴媒體辣


  研究者確定了最佳的條件為100 ng/ml血小板生成因子(TPO),10 ng/ml幹細胞因子(SCF),87%水解PVA,纖連蛋白培養。在這個條件下,50個小鼠造血幹細胞28天後數量足足增長了8000倍!



  這些細胞中造血幹細胞頻率大約為1:34.3,也就是差不多35個細胞中有一個是功能性造血幹細胞,相當於28天培養出了12000個造血幹細胞。與既往研究給出的數據[4]比較,可知造血幹細胞本身的擴增大約在236倍到899倍之間。


  在實驗中,培養持續到57天,細胞仍可保持幹細胞活性和相關表型,也未出現衰老徵兆。

厲害,時間真的長

厲害,時間真的長


  不過和前人的認知一樣[5],造血幹細胞具有明顯的功能異質性。研究者觀察到,某些單個造血幹細胞只能夠產生不到100個細胞,另外一些則能夠產生50萬以上。


  那麼「人海戰術」能幫我們告別清髓嗎?


  研究者把擴增後的造血幹細胞直接移植給小鼠,包括免疫功能正常的和缺陷的。雖然未經清髓處理,但最後小鼠都生長出了來自自體和供體兩者的血液/免疫細胞,證明移植成功了。



  除了在骨髓抑制方面的應用之外,中內教授還提到,如果在培養過程中使用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修正遺傳缺陷,那麼患者用自己的細胞來進行基因治療也是很可行的[6]。


  山崎副教授在採訪中說;「大規模培養能夠消除臍帶血和造血幹細胞短缺的問題,也能夠減輕骨髓抑制的負擔。」如果其他幹細胞也能夠用同樣的辦法培養,「它可能會為再生醫學和基礎研究做出巨大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祈福消災做好事?你知道你放生的龜有多兇殘嗎!
尼斯湖水怪可能真的存在?「水怪」究竟是什麼東西?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