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陳安國

據今日俄羅斯網站消息,4月27日,1名俄羅斯男子在蒙古巴彥烏列蓋省遊玩後病重身亡,他的妻子也在3天後去世。蒙古巴彥烏列蓋省有關部門表示,當地可能爆發鼠疫,已「無限期封鎖」全省。同時,與兩名死者有接觸的158人被隔離,還有來自「疫區」的11人也被「無限期隔離」。俄羅斯駐蒙古大使館證實了有關鼠疫爆發的消息,強調這不是流行病,只是發現一種危險疾病爆發。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蒙古國衛生部門表示,這名俄羅斯男子可能是因為獵食土撥鼠感染了「鼠疫」

為什麼吃土撥鼠會得鼠疫?鼠疫竟然還沒滅絕?

是的,鼠疫並沒有滅絕。感染鼠疫的可能性,一直在我們身邊埋藏著。

歷史上的鼠疫大流行 每一次都是慘劇

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到19世紀末葉,全世界共發生過3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在6世紀(公元527年~565年),由地中海地區開始擴展,醫學史上稱「游西第安那瘟疫」,全世界約死亡1億人。

第二次發生於14世紀,輾轉流行到17世紀,當時稱其為「黑死病」,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歐洲死亡2500萬人,占該洲當時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國約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居民因鼠疫死亡,我國當時也有1300萬人死亡。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1.鼠疫大流行時的死亡慘象(圖片來源:搜狗百科和搜狗圖片)

第三次發生在19世紀末葉,一直流行到20世紀40年代,波及亞、歐、美、非四大洲60餘個國家和地區,死亡1500萬人。

總體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奪走3億多人的生命,遠遠超過全球歷次戰爭死亡人口的總和[1]。

是的,鼠疫並沒有被消滅

在很多人心中,鼠疫應該和天花一樣,早就被消滅了。

其實不然。

20世紀40年代之後,鼠疫的世界性大流行沒再發生,但較小範圍的流行從未間斷。鼠間鼠疫和人間鼠疫流行都呈不規律的間斷性和突然性特點。1994年,在鼠疫靜息流行30年後的印度蘇拉特又再次發生鼠疫流行,發病876例,死亡54例,導致60萬人逃離家園,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美元,全球震驚。

據WHO 1988-1997年統計,全世界有23個國家報告人間鼠疫25467例,死亡1813例,病死率為7.12 %[1]。

直到現在,我國西北、西南邊境省份及周邊國家仍存在大片鼠疫疫源地,不時仍會因人們荒野宿營、剝食旱獺等行為導致鼠疫菌感染人類。

可以說,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流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死亡人數最多、危害最劇烈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其列為甲類傳染病,國人稱為「一號病」。它的傳染性極強,臨床表現多樣,病情嚴重,病死率特高。(當年令人膽寒的「非典」為乙類傳染病。)

這次蒙古國的突發鼠疫事件再敲警鐘,提醒人們對鼠疫不可掉以輕心!

鼠疫為什麼會流行?

鼠疫的病原為鼠疫桿菌,又稱鼠疫耶爾森菌(Yersing pestis,圖2 )。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在液體培養基中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在病灶標本中

圖2.鼠疫桿菌Yersing pestis(圖片來源:搜狗百科[2])

為什麼鼠疫這麼可怕?

第一,鼠疫的潛伏期短,發病快。

鼠疫菌通過淋巴結、肺或血液等不同途徑侵入人體,會表現為不同病型,淋巴腺鼠疫、肺炎鼠疫和敗血症鼠疫3個基本型最險惡。其潛伏期很短,多數為2~3天,肺型甚至僅潛伏數小時便發病。起病後發展極快,由高熱寒戰、淋巴結腫大化膿、咳嗽血痰、皮膚及各種臟器出血,迅速發展為全身毒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多於2~3日內因心力衰竭死亡。原發性敗血症鼠疫患者甚至在24小時內就死去。

由於病情進展太快,如果未及時治療,肺型和敗血型患者死亡率幾乎為100%;腺鼠疫病死率為60%~75%,用抗生素治療後,可降至5%~10%。鼠疫患者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圖3)。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3.鼠疫患者癥狀(圖片來源:搜狗百科[2]及搜狗圖片)

第二,人對鼠疫普遍高度易感,無年齡、性別差異。除了已接種疫苗或曾患鼠疫而治癒者,無分男女老少,身體壯弱,遇鼠疫菌都高度容易感染鼠疫。

第三,鼠疫桿菌的宿主眾多,傳播途徑廣泛。

鼠疫桿菌的主要儲存者(即「宿主」)是鼠類(嚙齒動物);疫源地內一些食肉類(狐、鼬…)、食蟲類(鼩鼱)、有蹄類和鳥類等野生動物,以及貓、狗、羊、驢、駱駝等家畜,可因直接或間接接觸疫鼠而感染,並且都能威脅人類。

鼠疫病人,尤其肺鼠疫病人自身也是非常危險的傳染源。因此凡是與鼠疫病人有過接觸,甚至進入過該病人活動場所的人,都必須隔離檢疫,這就是此次蒙古國發現疫情後立刻隔離那麼多人的緣由。

為什麼獵食土撥鼠會鼠疫?

大家可能覺得,鼠疫都是家鼠傳染的。其實不然。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4.家鼠(圖片來源:Veer圖庫)

鼠疫的根本源頭在鼠類,鼠類在動物分類學上稱嚙齒目(Rodentia),能感染和傳播鼠疫的嚙齒目動物,全世界有186種,我國有40多種。野鼠是鼠疫桿菌的基礎儲存庫和起始傳染源,所以稱為「鼠傳疾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鼠類對鼠疫菌的感受性和耐忍性不同,可分為主要儲存宿主和次要儲存宿主。

主要儲存宿主能耐受而長期保存鼠疫菌,形成自然疫源地,其中最主要的是旱獺屬(Marmota)和黃鼠屬(Spermophilus)。

土撥鼠學名就是旱獺!旱獺與水獺(食肉目)名相近而在系統關係上相差甚遠,它與鼠才是真同類。旱獺是典型的地下穴居、草食種類,會挖出大量泥土堆到地面,又吃大量牧草,是草原大害。

旱獺蒙語稱「塔爾巴干」,藏語稱「哈拉」「曲娃」,漢人俗稱「雪豬」、「雪裡貓」。體型粗大肥壯,體重可達5~8公斤,肉精味美,以前牧民捕作食用並毛皮用。它憨態可掬(圖5),卻是鼠疫菌最穩定的儲存庫,帶菌率很高,剝皮取肉過程中很容易感染人。在疫區獵殺食用旱獺,那就好比親自撬開死神的魔瓶!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5.旱獺(土撥鼠)

本照片為西伯利亞旱獺Marmota sibiricu,分布內蒙古及俄羅斯、蒙古(圖片來源:Veer圖庫)

問題在於儲存鼠疫菌的不只是一二種土撥鼠!鼠疫菌的主要儲存宿主在我國已知有12種,形成過10片野鼠鼠疫疫源地[1]。

全世界旱獺屬有14種,我國4種,即喜馬拉雅旱獺(圖6)、灰旱獺(阿爾泰旱獺)、長尾旱獺(紅旱獺)和西伯利亞旱獺(蒙古旱獺),分別在青藏、新疆及內蒙古呼倫貝爾高原形成鼠疫疫源地。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6.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黃鼠屬主要是達烏爾黃鼠(圖7)、阿拉善黃鼠和長尾黃鼠,分別在松遼平原、甘寧黃土高原,以及天山山地形成鼠疫疫源地(天山疫源地由灰旱獺-長尾黃鼠共同形成)。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7.達烏爾黃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圖片來源:搜狗圖片)

其他還有長爪沙鼠(圖8)、布氏田鼠(圖9)、青海田鼠,分別在內蒙古高原、錫林郭勒高原和川西北形成鼠疫疫源地;滇西北山地則有大絨鼠-齊氏姬鼠鼠疫疫源地。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8. 長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圖片來源:搜狗圖片)

曾席捲全球的鼠疫再次活躍

圖9.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 .(圖片來源:搜狗圖片,王德華研究組攝)

家鼠如果感染鼠疫,大多數自身很容易死亡。但它們與人伴生,同時還會到野外活動,一旦鼠疫流行,會在鼠和人之間反覆交替傳遞。其中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都是人間鼠疫的重要傳染源,歷史上還出現過滇黔桂黃胸鼠鼠疫疫源地和東南沿海黃胸鼠-褐家鼠鼠疫疫源地。

鼠疫能多途徑傳播 空氣傳播尤其快速

鼠疫可由蚤媒、接觸、呼吸道與消化道等途徑傳播,也就是從地面、凌空、體表和體內全方位進襲!

疫蚤叮咬可將鼠疫菌注入人體及各種動物體內,「鼠→蚤→獸」、「鼠→蚤→人」是鼠疫的最基本傳播方式。

接觸病獸的皮、血、肉或病人的痰液、膿液、血液,則可經破損皮膚或粘膜受染。吃未煮熟的染疫動物的肉或血,可經消化道引起感染。吸入肺鼠疫病人噴出的飛沫,或吸入腺型及無全身癥狀的皮膚型、眼型和腸型鼠疫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乾燥後形成的飛塵,都可由呼吸道感染。

呼吸傳播最迅速,歷史上發生的多次世界性人類鼠疫大流行多是空氣(飛沫、飛塵)傳播所致。

世界各地存在許多自然疫源地,而野鼠鼠疫長期持續存在。人間鼠疫多由野鼠傳至家鼠,再由家鼠傳染於人。無防護的人員荒野宿營、考查、施工、軍事活動時進入疫區,極有可能會因疫蚤叮咬而感染;在疫區狩獵(捕捉旱獺)則會因接觸含鼠疫菌的血肉而直接獲病。

我國已制止人間鼠疫流行 仍不可掉以輕心

前文我們說過,鼠疫並沒有被消滅,但在我們國內,鼠疫流行已經不再發生。

新中國成立前的300餘年間(1644~1949年),我國發生過6次較大的鼠疫流行,共有20個省(區)的501個縣(市、旗)發生鼠疫259萬多例,死亡239萬餘人,僅20世紀上半葉的50年間(1900~1949年)就發病115.5萬餘例,死亡102.7萬餘人。

新中國成立後,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採取以滅鼠為中心的綜合防治措施,僅用10年左右時間就基本控制了肆虐數百年之久的人間鼠疫流行。1950~1999年的50年間,我國共發生人間鼠疫7.9萬餘例,死亡2.7萬餘人;其中頭5年的病例數佔總病例數的87.1% ,此後人間鼠疫得到進一步控制,1980年代僅在青、藏、滇、新等省區有散發病例,年發病僅10例左右;但1990年代以來我國的鼠疫疫情與世界總的形勢一樣,也呈明顯上升趨勢,1990~1999年10年間報告的病例數(371例)是前10年(102例)的3.6倍。

如今,我國內地大部分區域通常不存在鼠疫疫鼠,大眾無須「談鼠色變」。但消滅鼠害工作仍不可放鬆:一則,鼠類可攜帶多種病原體,全世界已知人鼠共患病有百餘種,我國就有24種,包括病毒病、立克次體病、螺旋體病、細菌病和寄生蟲病5大類。目前最常見的有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旋體病,也能威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對主要害鼠密度須定期監測,將其控制在衛生危害或經濟危害水平之下。

再則,我國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積仍然廣大,類型複雜,鼠疫在自然界保存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發生又有間斷性和突發性的特點,加之現代交通發達,隨著經濟發展,人員、物資交流頻繁,鼠疫由國外傳入的危險性也在增加。因此,對鼠疫的監測和預防必須常抓不懈!

鼠疫雖「兇猛」 並非無法控制

鼠疫雖然可怕,但並不是不可抵禦、不能防治。鼠疫菌耐低溫,在―30℃仍能存活,在冰凍組織或屍體內可存活數月至數年,在膿液、痰、蚤類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但對外界抵抗力較弱,不耐乾燥和熱,100℃經1分鐘可致細菌死亡,陽光直射僅能耐1~4小時;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都不強,對鏈黴素、卡那黴素及四環素都敏感。

在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中,人們已經發現了消毒及隔離的作用,創立了傳染病防治技術,並倡導火葬,實現了「第一次衛生革命」。這就使得第三次大流行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鼠疫瘟神如今已經很難恣意肆虐。

鼠疫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隱蔽與急速發展,患者死亡多因來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時發現與確診,對鼠疫的控制與預防極為重要。蒙古國此次一發現2人染疫死亡,就立即隔離相關的百餘人,並封鎖疫區,正是防止鼠疫流行首先須施行的標準措施。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確診,通過早期、聯合、足量、應用敏感抗菌藥物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治癒後可獲得穩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況發生。

對鼠疫這類烈性傳染病,應重在預防。外出旅遊應避免進入鼠疫潛在疫區。必須進疫區作業時,務必嚴格做好個人和群體防護,在1~2個月前注射鼠疫疫苗;若臨時需要進入疫區,則應口服長效磺胺或四環素。進入宿營地前必須先滅蚤滅鼠,並反覆掃蕩,保持駐地無鼠無蚤。

近幾十年多個省份散發鼠疫病例,多系私自捕獵旱獺等野生動物所致。疫區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並宣傳教育民眾增強生態意識,敬畏大自然、敬畏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 鄭智民 姜志寬 陳安國主編. 嚙齒動物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 小青蛙呱呱呱等. 黑死病(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傳染病)[OL].搜狗百科,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肺隔離症你了解嗎?
院長大查房實施方案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