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柳衛村出土一塊陶碑,它破解了漢朝如何治理黃河的歷史之謎

柳衛村出土一塊陶碑,它破解了漢朝如何治理黃河的歷史之謎

在河南省汲縣的柳衛村,曾經出土一塊陶質的碑。這塊陶碑看上去做工簡單,可專家們研究過後,卻認定它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甚至可以破解古代如何治理黃河的歷史之謎。這件陶碑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它又破解了怎樣的治理黃河的歷史之謎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河南省汲縣柳衛村,地處古黃河的左岸。1987年,當地村民侯光安到村東頭取土。他們只知道這裡的土質很好,卻並不知道,自己取土的地方曾經是古黃河的大堤。村民們在取土的過程中,挖到了一塊陶制的碑。這塊陶碑通體呈青色。整體上圓下方,高52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碑的正面陰刻著三行文字,背面和側面刻有簡單的花紋。這麼簡單,又沒有什麼漂亮的花紋,陶碑起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可專家們看到碑上的文字時,卻發現了這塊看似普通的陶碑,背後隱藏的秘密。

陶碑上寫的什麼字呢?中間一行字形較大,刻著「汲縣河堤下界埄堠」8個字,兩旁的字形略小,從右向左分別是「西至上界永」和「福村八十里」。專家通過考證認為,這塊陶碑應該是在漢高祖二年,設立汲縣後所立的。其碑文的讀法應為「汲縣河堤下界埄堠福村西至上界永八十里」。碑文意思是說:汲縣的河堤,下界埄堠的位置在福村,西至上界永村,全長八十華里。如此說來,這塊陶碑,其實就是一塊標識古黃河堤壩的界碑。

這樣的一塊界碑,在古代有多重要?很重要。我們都知道,黃河自古就是我們的母親河,它養育了中華文明和中華兒女。但是,從古自今,黃河一直極不穩定,動不動就發大水,私自改道,搞得黃河下游昨天還是沃野千里,一夜之間就變成一片澤國;又經常性的乾旱斷流,不要說莊稼沒有收成了,百姓連草根樹皮都吃不到,只能四處逃荒。有專家甚至分析過,許多朝代的更替,都跟黃河的洪澇災害有直接關係。

從目前已知的資料來看,自先秦時期起,不論哪朝哪代,不論誰當皇帝,治理黃河始終是一項令掌權者頭疼的事情,已至於出現了明朝因為治理黃河不善,把朱元璋的祖墳都給淹了的異事,清朝康熙大帝,一上台就把治理黃河做為三大頭等大事,刻在柱子上。而每一個朝廷,都為治理黃河設置了專門機構。為了治理好黃河,古人先後發現了築堤,分流,甚至是束水沖沙等方法。但由於古時的科學技術很差,治理黃河卻一直是一項投入很大,效果卻不明顯的「懊糟」工作。

這塊陶碑的碑文,證實了古人對黃河堤壩的一個管理辦法,那就是分段,劃界管理。在歷史上,黃河下游堤壩的維護和管理,始終是由堤壩所處的地方州縣,來分段負責的。

因此,各州縣之間,堤壩的界標早就有設立,但因為朝代的更迭,因為各地區行政區劃的變動,甚至因為黃河的改道,州縣之間的界標也就時有變化,有新增,也有廢棄。無數個這樣的黃河堤壩的界碑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唯有這樣一塊陶碑僥倖留存下來,所以,您說這塊界碑能不珍貴嗎?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秦檜曾送給靈隱寺「寶鍋」,後來意外被毀,它其實是件重要的文物
曾國藩清查銀庫,使出一個誰都不願用的「招」,獲得皇帝的信任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