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包拯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國把包拯神化了?

歷史上的包拯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我國把包拯神化了?

古代每個歷史人物都有著其獨特的面孔,比如三國時的關羽,長須鳳眉,被老百姓尊崇為「神」,並請廟堂。還有朱元璋傳下來樣子,竟然是一張醜陋的面孔,也成為後人議論的焦點。

俄羅斯有名漢學家李福清曾經對我國歷史上有名英雄的特點進行過說明。他說中國歷史上英雄史詩級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異相貌。對歷史人物共同特點,李福清認為這與中國傳統有著很強傳承關係,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邏輯體現。

因為古人認為,一個人體型及其外貌與其德行有著必然的聯繫。像歷史上老百姓總結的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包公都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對歷史人物一個共同的印象,也成為這些歷史人物標誌性特徵。特別是被後人視為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包拯,臉黑的不像黃種面孔,而且影視劇中包拯形象猶如非洲黑人面孔。那麼包拯臉真的黑,額頭上真有月牙嗎?

正史記載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官員,包拯於天聖五年中進士,並任監察御史,在擔任官員期間,包拯曾建議宋朝皇帝不要單純給遼國賠銀子,要注重練兵選將,如果不充實邊境做好防備工作,會很危險的。包拯還任過三司戶部的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的轉運使。

包拯在北宋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曾請求皇帝放開北宋的解鹽通商的生意。後來包拯改任知諫院,包拯擔任各級官員時,都兢兢業業,盡職履責,他多次彈劾懲治權貴,令一些官員權貴對他既怕又恨。

皇佑四年,包拯被封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在此任上,包拯曾經賂皇帝建議,北宋無戰事時,可以把軍隊調任到內地,但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後來他又建議:「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乾糧,每年的費用,還頂不上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不久包拯被任命為高陽關路安撫使。同年七月,他又調任瀛州,後來改任揚州和廬州,再累加官職刑部郎中。嘉祐六年,包拯調任樞密使副使,因為曾任過天章閣待制,歷史上包拯有「包待制」、「包龍圖」的稱呼。

包拯之所以被後人傳頌和尊崇,主要因包拯在北宋年間他廉潔奉公,不畏權勢,敢於執法。包拯任監察御史和知諫院時,為嚴肅綱紀,包拯嚴厲懲處了一批貪官污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並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汾州知州任弁指使軍士為自己制約1600匹駝毛緞子,以及宋仁宗親近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違法的事。

包拯在懲辦貪污案件中,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案件當屬王逵榨取老百姓錢財的事,王逵歷任轉運使,他詐取老百姓錢物後,激起了民變,而王逵又派兵殘酷鎮壓,殺了很多無辜的百姓。但由於王逵朝中有宰相陳執中、賈昌朝罩著,宋仁宗也賞識他,使王逵認為沒人敢動他。包拯7次上書宋仁宗要求法辦王逵,但都沒有處罰王逵,包拯急眼了,他最後一次直接埋怨起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包拯敢言震動朝廷上下,當時大臣議論紛紛,都支持包拯做法,最後宋仁宗不得不罷免了王逵。

另外,包拯對宰相宋庠、舒王女婿郭承祐及宋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權貴也不畏懼,並對他們進行了彈劾,處罰制止了他們的違法行為。

民間形象

剛才簡要介紹了包拯的生平中的一些史料,咱們再來回答包拯為什麼臉長的黑,並且額頭有月牙印記的事。其實包拯是純正的漢人,臉並不黑。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包拯是通過科舉考試才成為宋朝官員,這一層經歷看,包拯也是讀書人出身,或許還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書生。畢竟包拯離我們千年了,他的形象沒人能看到。不過史料中還是能找到包拯一些容貌記載。

據史料記載包拯:「面目清秀,白臉長須」,可見這與民間形象大相徑庭。合肥包公祠內還有刻有包拯消像的古石碑,在畫像中包拯皮膚白凈,威風凜凜,下垂大耳,滿面和善,和藹可親,長相周正且英俊瀟洒。

對於正史中記載的包拯形象,為什麼到了民間,包拯又變成黑色面容呢?

這主要是民間傳說和戲劇表演中,把包公包裝成黑色形象,在老百姓眼中,鐵面無私的人,就是臉黑不苟言笑。而白臉則塑造成奸臣貪官的形象,像曹操在戲劇中就是白臉,代表奸臣。而紅臉則代表著忠臣形象,像關羽。

對於戲劇中包公額頭上的「月牙」,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包拯有這一特徵,只是民間為了塑造包正鐵面無私,像閻王一樣讓人害怕,而且斷案連神靈都佩服。因此,人們將包公進行「神化」,並在他額頭上配上月牙,象徵包拯是神仙下派的鐵面無私的官員。比如東京汴梁就有「閻羅老包」之說。

由此可間,包拯的形象在民間被異化、神化了。

固化原因

即使正史中包拯的形象並不是黑色的臉,額頭也沒有月牙形,也沒有去除人們心中對包拯的形象。因此,包拯的形象被固化,只要我們一提到包公就有一種「黑臉包公」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民間以及影視劇中出現包公黑色樣子,並不是醜化,而是反映民間對包拯的敬仰。

民眾期待所有官員都要像包拯一樣鐵面無私,這是民間一種美好願望。把包公塑造成黑臉兇惡的樣子,也是千百年來民眾的一種心理安慰。我國千年封建社會必然產生官員和權貴的巧取豪奪和腐敗,因此民間用戲劇來演繹包公,正是一種對社會不公的宣洩和對官員期望。

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我國古代經常把英雄人物當神來敬仰,像秦瓊進入門神,民間希望他們能震邪驅邪。而把關羽請進廟堂並供奉,希望用關公威嚴來保佑美好的生活。雖然包公沒有進入廟堂,但我國這種傳統觀念,也必然把包公當成「神靈」,認為他的鐵面無私代表神靈,或許說代表「閻羅」。因此異化固化包拯的黑色的臉,恰恰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也是民眾對包拯的敬仰。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他被蘇聯遺棄10年,戈爾巴喬夫視他為「珍寶」,開啟大國傾覆路
曹操墓地發現後引起世人爭議,學者給出10個疑點,為何不認可?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