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征11號運用彈道導彈技術,成功實現海上發射,搭載7枚衛星

長征11號運用彈道導彈技術,成功實現海上發射,搭載7枚衛星

中國航天報6月5日報道稱,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11號運載火箭於昨天中午時分發射成功,並一次性將包括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在內的7顆地球人造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長征11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全新一代"綠色"運載火箭,其使用的固體燃料毒副作用小,同時由於是海上發射,火箭殘骸不會威脅周邊安全。堪稱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代表。

運載火箭是目前人類將衛星或者宇航員送入太空唯一的方式。早年在冷戰時期,由於美蘇競爭,兩大強國都先後開發過太空梭,其中美國一共建造5架太空梭、蘇聯當時迫於國力僅建造1架"暴風雪"號。不過隨著冷戰結束,全球太空競賽也跟著"降溫"。由於太空梭的飛行成本遠高於宇宙飛船和小型運載火箭,而且安全性也比較差,所以沒過多久,美國也退役了所有的太空梭。目前全球都只能依靠運載火箭進行太空發射。

本質上說,運載火箭技術就是民用化的導彈技術。相對於軍用的遠程戰略導彈而言,民用的運載火箭技術在基本原理上和戰略導彈相同,只是在某些細節上有差異。例如民用運載火箭通常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燃料的比沖大、燃燒時間長,在同等條件下液體火箭的載荷更大,射程也更遠;而且液體火箭具備在空中多次點火的能力,這樣可以對火箭姿態和方位進行調整,其靈活性遠高於固體火箭。因此在民用航天領域多使用液體燃料火箭,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固體運載火箭正在不斷進入民用航天領域。

我國本次成功發射的長征11號是我國全新研製的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固體燃料雖然和液體燃料相比,比沖較小,且不具備多次重複點火能力。但是固體火箭的發射葯為一次澆鑄成型,不需要在發射前臨時加註燃料,而且澆鑄完成後,火箭彈體可以存放10年不需要檢測,因此使用成本和使用靈活性要高於液體火箭。本次長征11號火箭採用海基平台發射,這也是一項特色。因為海基平台類似於船隻,可以部署在最接近最優發射點的海域,其靈活度遠高於地面固定的航天發射中心。而且長征11號火箭居然採用了和艦艇艦載導彈類似的"冷發射"技術,也令人耳目一新。

長征11號採用的技術暗示:我國的運載火箭生產已經類似於戰略導彈,甚至有可能直接使用相同的生產線生產彈體和固體火箭發動機,因為這兩者原理上完全一樣。由此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而作為民用火箭,長征11的優勢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快速生產可以實現快速部署。因此,一旦我國的衛星組網系統,例如北斗系統出現任何問題,那麼我們可以使用長征11號火箭進行快速衛星部署,以恢復整個衛星網路的功能。這種能力無疑擁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在戰時,敵方肯定會設法摧毀我方的各類衛星,從而削弱我方的偵察、通信和導航定位能力。而具備衛星快速補網能力,將會以最快的速度補充本國衛星的損耗,最大限度為本國軍隊提供有效的情報通信支援。

不及如此,長征11號火箭具備的一箭七星能力同樣令人矚目,這意味著長征11號可以一次性部署7顆不同軌道、不同性能的人造衛星。也顯示了我國在戰略導彈方面"多彈頭分導技術"的發展成熟。本次長征11號固體火箭成功實現"一箭七星",不但標誌著我國民用航天領域的巨大進步,同時也體現了我國軍用領域的強大技術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礪劍堂 的精彩文章:

公子疾以退為進突襲修魚,公孫衍五國攻秦,義渠十萬大軍南下關中
96式最後一次砸場T72,5000米先發制敵,6國角逐大賽

TAG:礪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