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皓:宣統三年的東三省總督更替

李皓:宣統三年的東三省總督更替

引言

對於清王朝而言,東北地位特殊,既為陪都所在,又系「龍興之地」與戰略後方,正所謂「朝廷根本,畿輔屏藩」。然而,因長期封禁造成地廣人稀、積貧積弱,咸同以後,轉為強鄰覬覦,日益成為日俄兩國爭奪的目標。至光宣之際,「東三省無內政不與外交有密切之關係」,局勢益危。為加強對「龍興之地」的管理,抵制強鄰侵蝕,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改三個將軍轄區為行省,分設巡撫,其上置總督一員。東三省總督加欽差大臣銜,系東北最高軍政長官,位高權重。

儘管如此,由於內外局勢日益惡化、地方政務推進艱難,大吏多不願主政於此。首任東督徐世昌蒞任未及兩載,因謗議太多,奏請開缺。 宣統元年( 1909) 正月十九日,清廷調雲貴總督錫良接任。 選擇這位屢任封疆、實心任事的大吏繼任東督,意在以其穩慎糾偏救弊,收拾亂局。 此外,

徐世昌: 《經營東三省說帖》,《退耕堂政書》第 33 卷,中國書店 1984 年版,第 3 頁。

宣統元年正月初六日,徐世昌借口身體原因奏請開缺調理,被拒( 徐世昌: 《徐世昌日記》第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895—2897 頁) 。徐氏此請,顯然與不久前袁世凱之被罷黜不無關係。時人日記曰: 初九日,「入直,徐菊人制軍奏請開缺,奉旨不允,攝政王笑謂其過慮」。( 許寶蘅著,許恪儒整理: 《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 2010 年版,第 232 頁。)

《清實錄》第 60 冊,中華書局 1987 年影印本,第 122 頁。

關曉紅: 《從幕府到職官: 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 年版,第 192 頁。

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清理袁世凱影響、強化旗人權力的考慮。 然而,東北政情極為複雜,內外事務繁重棘手。種種施政主張又因無法獲得朝廷支持加之日俄掣肘,難以付諸實施。面對「尸位素餐」的窘境,錫良不免自責於事無補,考慮讓賢,加之清廷在東事上的態度,使其大為不滿,乃屢次稱病請辭或薦賢自代,急於開缺。面對錫良日益堅決的請辭,清廷也在尋找更加適合的留守人選,以便有效維護主權,守護其戰略後方。然屬意之接替人選,紛紛敬謝不敏,力薦他人自保。可以說,宣統庚戌、辛亥之際東督更替,頗多周折。宣統三年(1911) 三月二十二日,此事終於塵埃落定。清廷允准東督錫良開缺,以四川總督趙爾巽繼任。

筆者以為,此次東督更替,內情複雜,反映了辛亥革命前朝廷與地方大吏之間的微妙關係、東北地方敏感而複雜的內外局勢暨清廷之對策。然而,學界並無太多關注。 考察此一過程,有利於釐清上述問題,更好地理解辛亥鼎革之際的政局變遷。

錫良之請辭

錫良留守陪都,本非其所願。受命之初,即曾因東事棘手借口無法勝任請求收回成命,未獲允准,無奈北上陛見。 在京商議東三省事宜期間,復因財政困難和外交棘手再作推辭,但終未如願,只得領命東行。

錫良督東,儘管並非情願,但以其性情,既已領命東來,便不願敷衍了事,而頗想有一番作為。在出京前奏陳施政主張的密折中,錫良將充實內政與謀求外交抵制相結合,請求朝廷主持於上,各部統籌於下,共濟東事:

東省介於兩強,一切設施均非內地行省可比。……至於外交之危迫,全在我無實力以為抵禦,故相逼而來,幾無餘地。然我急欲籌抵禦之方,則必先擴充實力。而所謂實力者,如開銀行、修鐵路、開放商埠、興辦實業、廣開屯墾、籌邊馭蒙諸大政,均屬急不可緩之事。然非有大宗巨款,斷難集事。此非東省之力量所能辦而必須國家之全力以圖,亦非奴才之權力所能為而尤仗樞部之協謀以應。

其各項主張,既出於改革弊政,推動地方發展,又是應對日俄侵蝕、保衛邊疆的當務之急與終極解決之道。揆諸其日後舉措,可見所言不虛。

正如前文所言,以錫良繼任東督,清廷自然期望甚殷。然而,錫良很快發現,自己的施政主張往往難以落地。除客觀條件限制或外交阻撓之外,還有內部的掣肘。很多主張———即便是借款、築路

除總督之外,三省各大要職,亦多為北洋集團勢力所把持。參見馬平安《北洋集團與清末東三省新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 年第 4 期。

有學者對此間錫良堅決奏請開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而對接替人選的確定以及其間的博弈,並無太多涉及。詳見連振斌《錫良與清末新政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8—224 頁。

錫良: 《奏報起程赴京陛見日期事》( 宣統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硃批奏摺,04 /01 /12 /0671 /062。

連振斌: 《錫良與清末改革》,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2011 年,第 220 頁。

錫良: 《奏為遵旨籌商東三省事宜事》( 宣統元年三月二十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宣統朝,03 /7472 /007。

等挽救危局的關鍵舉措,亦屢遭中樞否定。 儘管錫良曾以開缺要挾、晉京面陳監國等辦法力圖實現自己的主張,但終究無濟於事。 無奈之下,乃堅請讓賢。因此,錫良歷次請辭的真正用意,不可一概以真心離任視之。前期更多的是以退為進的要挾,意在引起朝廷重視,爭取支持或抗議朝命,表達不滿。後期則是決意乞退。

為獲取朝廷支持,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二日錫良以舊病複發奏請開缺。 宣統二年( 1910) 十一月初八日,又以舊病增劇奏請休假半月調養。 儘管此前錫良曾不止一次請假調理身體,但是以其後來的堅決請辭反觀此次調養之請,不能不令人懷疑是為其奏請開缺預埋伏筆。 未及半月,錫良便以「假期屆滿,病仍未痊,懇恩開缺」;同時,自責蒞任以來一事無成,「辜恩溺職,罪無可逭」。 對於國際關係波譎雲詭的東北邊疆而言,大吏尤其不能輕易更動。因此,清廷再次給假半月調養,強調毋庸開缺。二十五日的硃批頗具深意:

東三省地方重要,正當提前籌備憲政之時,該督自應力任其難,毋得諉卸。

顯然,清廷進一步看清了錫良託病開缺的心思,所以,除給假挽留之外,又有「自應力任其難,毋得諉卸」之語,但言辭尚屬平和。

半月假期屆滿,十二月初八日,錫良再請開缺,被拒。給假半月的同時,硃批重申「東三省關係重要,仍責成該督認真經理。毋得諉卸,不準開缺。凜遵旨行!」「凜遵旨行」四個字,已然頗具申斥味道。

然而,此時的錫良去意已決。在錫良請求開缺的同時,北京的家宅已然在著手準備其回家事宜。 只是礙於當時東北日益嚴重的疫情,錫良不便繼續請辭,遂於十二月十九日致電軍機處,「力

在時人看來,「錫良性清剛,自官牧令,即挺立無所倚。嫉惡嚴,所蒞止,遇不職官吏,劾治不少恤; 非義之財,一介不取; 於權貴尤一無饋遺,故遇事動相牽制雲」。( 趙爾巽等撰: 《清史稿》第 449 卷,中華書局 1977 年版,第 12535 頁。)另有學者認為,錫良蒞任後改革官制,自請削權,終因失去特權而致使阻力過大。( 關曉紅: 《從幕府到職官: 清季外官制的轉型與困擾》,第 198 頁。)

參見潘崇《錫良督東時期東北鐵路規劃始末》,《近代史研究》2016 年第 6 期。借款築路是錫良挽救危局的重要主張,該文探討了錫氏築路計劃從提出到最終無奈放棄的來龍去脈,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錫良在東北的困境。

錫良: 《舊病複發籲請開缺折》( 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二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編: 《錫良遺稿·奏稿》,中華書局 1959 年版,第 950—951 頁。

錫良: 《奏為因病請假調理事》( 宣統三年十一月初八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宣統朝,03 /7484 /035。

錫良督東之後多次因病請假: 宣統元年五月初九日至六月初五日,錫良北巡,考察吉江兩省。〔《恭報巡閱吉江回奉日期折》( 宣統元年六月十二日) ,《錫良遺稿·奏稿》,第 922 頁。〕返奉翌日,電奏請假,獲半月假期調理,二十一日銷假。[錫良: 《奏為病痊銷假事》( 宣統元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硃批奏摺,04 /01 /12 /0670 /135。]同年七月的請辭雖為獲取朝廷支持,但舊病複發既是借口,也是事實。十月初十日,因天寒觸發舊疾,錫良又請假半月調理。[錫良: 《奏為舊病加劇請假調理事》( 宣統元年十月初十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宮中檔硃批奏摺,04 /01 /12 /130 /1272。]

《假期屆滿病仍未痊懇請開缺》( 宣統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錫良遺稿·奏稿》,第 1258 頁。

錫良: 《奏為假滿病仍未痊懇請開缺事》(宣統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宣統朝,03/7447/169。

錫良: 《奏為假期又滿病仍未痊再懇開缺事》( 宣統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摺,光緒宣統朝,03 /7448 /080。按: 錫良此次請辭以及清廷之拒絕,或與庚辛鼠疫有極大關係。其時,發源於俄境的肺鼠疫,沿鐵路傳入中國境內後迅速擴散,很快貫通遼東半島,席捲東三省。十二月初二日,「發現於奉天省城七區之南滿車站( 奉天全省防疫總局編: 《東三省疫事報告書》第 1 編,第 1 頁) 」,十二月初五日,大連報告第一例鼠疫感染。詳見 The South Manchuria Railway,Report on Progress in Manchuria1907—1928,Darien,March 1929,p. 171。鑒於事態嚴重,就在拒絕其開缺兩日後的十二月十三日,清廷要求在山海關設局嚴防,「毋任傳染內地」。( 《清實錄》第 60 冊,第 828 頁。)

連振斌: 《錫良與清末改革》,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2011 年,第 227 頁。

疾銷假」,全力投入到鼠疫的防控事務之中。 據報道,待翌年春疫癘基本消除之後,錫良在繼續請辭的同時,還極力推薦袁世凱、趙爾巽、程德全等人接任。 其中,推薦趙爾巽自代之電文極為懇切:

竊謂外省官制,現正協商釐訂。論者僉謂邊省總督責大任重,必須加重事權。而東三省總督一缺,所處地位關係尤為重要,非有聲猷卓越、洞悉內政外交之大員不足以資鎮撫。查現任四川總督趙爾巽魄力雄厚,素著公忠。前任奉天將軍,日俄戰後收回主權、創辦要政,勛績昭著。其才望實勝錫良十倍,久荷朝廷洞鑒。錫良為東省地方重要起見,謹本以人事君之義,冒昧奏陳。伏乞朝廷特降恩命,俾令督東,該督必能勝任愉快。

錫良與趙爾巽頗為交好。 薦其自代,是否曾有溝通,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趙爾巽無疑是繼任東督的不二之選,朝廷屬意(詳見後文)。此外,不排除尚有為其舊屬、趙爾巽之弟趙爾豐謀求進身之階的用意。趙爾豐追隨錫良輾轉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錫良對其青眼有加,幾度專折力保其堪當重任。 二人合作既久,於公於私均頗為默契,相交密切。趙爾豐對這位有知遇之恩的老上司極為尊重,親筆致書多正楷書寫。所談內容又多推心置腹,極為私密,頗見真情。 錫良也自視為趙爾豐之知己。嘗言與趙交誼最厚,知之最深。

由此說來,錫良推薦趙爾巽自代,可謂一舉兩得,不僅有助於自己迅速脫身,而且也為趙爾豐開闢了一條上升通道。更何況趙爾豐曾一度護理川督,以其繼任川督似乎也更加順理成章。 事實也是如此。趙爾巽奉命陛見之際,川督一缺本由布政使王人文護理。 趙爾巽調補東督公布翌日,即改由趙爾豐署理,以布政使王人文改充川滇邊務大臣。10 對於趙爾巽而言,繼任東督既可以成全錫良,又有助於乃弟升遷,自當樂見其成。正因為如此,在錫良薦其自代

《致軍機處電》( 宣統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錫良任東三省總督時京師來電》第 15 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史檔案館( 以下簡稱「近代史所檔案館」) 藏,錫良檔案,甲 374—46。

《錫清帥仍請乞退之近聞》,《盛京時報》,宣統三年二月初四日( 1911 年3 月4 日) ,「東三省新聞,奉天」,第5 版; 《錫督告退之決心》,《盛京時報》,宣統三年三月十三日( 1911 年 4 月 11 日) ,「東三省新聞,奉天」,第 5 版; 《錫制軍又薦賢自代》,《盛京時報》,宣統三年三月十七日( 1911 年 4 月 15 日) ,「東三省新聞,奉天」,第 5 版。

《東督薦舉趙爾巽自代原電———其如他人不願何》,《申報》,宣統三年三月初五日( 1911 年 4 月 3 日) ,「緊要新聞二」,第1 張後幅第 2 版。

詳見《盛京將軍趙爾巽與外務部袁世凱等往來電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趙爾巽全宗檔案,第 198 號; 《致奉天趙次帥》( 宣統三年五月) ,《錫良任雲貴東三省總督及熱河都統時文件》,近代史所檔案館藏,錫良檔案,甲 374—196。

詳見《委趙爾豐辦理固關防軍營務片》( 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 、《趙爾豐俟服闕後送部引見片》( 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委趙爾豐總辦河工事宜片》( 光緒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 、《調趙爾豐等來熱差遣片》( 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敬舉賢才折》(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初七日) 、《密陳四川文武切實考語折》( 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密保建昌道趙爾豐折》(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二日) ,《錫良遺稿·奏稿》,第 56、133、184、273、302—304、457、595 頁。

詳見《錫良任四川總督時存趙爾豐函》,《錫良存札》第 4 冊,近代史所檔案館藏,錫良檔案,甲 374—171、甲 374—201。

《趙爾巽的私人來往信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趙爾巽全宗檔案,第 615 號。

錫良調任雲貴總督之後,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清廷以督辦川滇邊務大臣( 後兼駐藏辦事大臣) 趙爾豐護理川督,直至乃兄趙爾巽接印視事之後,為時一年有餘。《清實錄》第 59 冊,第 533 頁。

《奉旨趙爾巽著速來京陛見事》( 宣統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諭旨類—電寄諭旨

檔—宣統—002,1 /01 /13 /002 /0296。

1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第 37 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71 頁。

之時,趙爾巽已然受命繼任東督。 錫良此電,大概意在催促朝廷儘快公布決定,以便自己早日開缺。

趙爾巽之推辭與接受

面對錫良日益頻繁的請辭,清廷在極力挽留的同時,也開始考慮尋找適合的接替人選。鑒於東北地方內外局勢的特殊性以及危迫局面,是否熟悉地方政情以便迅速入手政務,成為甄選繼任者的一項重要指標。加之與日本的交涉愈益繁重、棘手,曾經主政東北地方尤其是奉天的大吏遂成熱門人選。 庚子以來,曾主政奉天者主要有四人:盛京將軍增祺、盛京將軍趙爾巽、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奉天巡撫唐紹儀。 此時,徐世昌已入中樞,協理內閣。唐紹儀繼徐世昌署郵傳部尚書。但任職期間,唐紹儀因反對載洵抵押鐵路籌借海軍部經費而與親貴不協。任職不久,又因被指奢侈無度而遭彈劾。加之作為「項城舊人」,亦不免遭忌於攝政王載灃。 如此,則只剩下曾經擔任盛京將軍的兩位人選。考慮到強化「龍興之地」旗人權力的需要,此二人遂成熱門人選。

然而,具體繼任者的確定,卻頗費一番功夫。鑒於增祺此前留守陪都的糟糕表現,朝廷令其再度主政東北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增祺輿情亦不洽,奉天民眾極力反對,甚至「擬聯合團體拒絕增祺到東」。 地方民眾的態度自然不可能左右清廷的決策。但是通過他們的反應,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朝廷的選擇。而增祺本人亦向樞臣申明「以東三省大局不可收拾,且己之資望亦不足以震懾之,不欲前往」。 於是,儘管樞臣各執己見,但趙爾巽無疑成為接替錫良的不二人選。

在清廷的催促之下,趙爾巽趲程北上。 抵京後,攝政王多次召見。 當被問及整頓東北政策時,趙爾巽答以東三省今非昔比,「蓋中日戰爭以後,俄人之勢力範圍未廣。日俄戰爭以後,俄人又以元氣未復且與日本互相猜忌,故尚易著手。今則日俄協約既定,無事不稱棘手」,要求假以事權,深信不疑;遇事不加掣肘,尤應在財政上全力支持,或可補救於萬一。「監國聞之,頗韙其議。」10趙之應對,頗具深意。若攝政王載灃採納其主張,則可能以此留住錫良。更主要的是,即便錫良開缺,也能夠為繼任者———很可能是他自己,謀求更大的自主權力與轉圜空間。

對於清廷以其繼任東督的意向,趙爾巽或力言錫良心細才長、公忠體國,所辦外交內政均能力

三月初五日,趙爾巽拜訪倫敦《泰晤士報》派駐北京記者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曾向其透露自己將出任東三省總督一職。駱惠敏編,劉桂梁等譯,嚴四光等校: 《清末民初政情內幕———〈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袁世凱政治顧問喬·厄·莫理循書信集》上卷( 1895—1912) ,知識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12 頁。

事實上,三月二十一日,錫良出京之前已奉旨兼署奉天巡撫一缺。( 《錫良任雲貴東三省總督及熱河都統時文件》,近史所檔案館藏,錫良檔案,甲 374—196。)宣統二年,奉撫裁撤,以東督兼任。奉天與北部兩省不同,外交事務多與日本相關。而且,在時論看來,陳昭常與周樹模皆非外交之才,故簡其一為東督亦非明智之舉。( 《輦轂下之人物表———形形色色,好好醜丑》,《申報》,宣統三年三月二十日( 1911 年 4 月 18 日) ,「緊要新聞一」,第 1 張第 4 版。)於是,是否熟悉奉天地方事務,便成為決定接替人選的一項重要條件。

此外,奉天巡撫程德全從署理到實授,終未及一載。以故未列。

詳見張曉輝、蘇苑《唐紹儀傳》,珠海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6—125 頁。

增祺,字瑞堂,滿洲鑲白旗; 趙爾巽,字公讓,漢軍正藍旗。

詳見《申報》,宣統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1911 年 2 月 20 日) ,「東三省通信」,第 1 張第 5 版。

《傷哉竟無人敢任東督者》,《申報》,宣統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1911 年 2 月 26 日) ,「緊要新聞一,北京」,第 1 張第 5 版。

宣統三年正月初六日,清廷電寄諭旨催促其迅速來京,勿過耽延。《奉旨趙爾巽著迅速來京毋過耽延事》( 宣統三年正月初六日)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電報檔,諭旨類—電寄諭旨檔—宣統—003,1 /01 /13 /003 /0009。

詳見《申報》,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1911 年 3 月 23 日) ,「專電,電五,北京」,第 1 張第 4 版; 宣統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1911 年 3 月 24 日) ,「宮門抄」,第 1 張第 3 版; 宣統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1911 年 3 月 28 日) ,「專電,電三,北京」,第 1 張第 4 版。

10 《趙次帥: 欲知過來事,還問過來人》,《申報》,宣統三年三月初六日( 1911 年 4 月 4 日) ,「緊要新聞」,第 1 張第 5 版。

持大體,不可輕易更動,「否則,多一番更動,必多一番棘手。不但啟外人輕視之心,且恐為邊陲之患」;或自稱才力不足,請以岑春煊、袁世凱、端方或程德全自代。

鑒於其離川督東,川督一缺可能由其弟趙爾豐繼任,愈見趙爾巽大概並非絕然拒絕東行。趙爾巽之所以推讓,應與錫良之堅辭大體相當,既有畏難情緒和對朝廷的不滿,又意在以退為進,博取更多的特權與支持,尤以後者為主。正是這種「矜持」,迫使「攝政王面許種種特權,遇事隨時電商,不任獨自為難」。 趙爾巽得到清廷在東北地方人事、行政、外交等方面的特權承諾之後,亦即欣然領命東行。

結論

宣統年間,清廷內外交困。內部,革命與改良風起雲湧,南方革命形勢持續發展。北方,尤其是迫於內外壓力的東北,在轟轟烈烈的國會請願運動中表現異常激進。外部,邊疆危機益亟,東北尤為嚴重。在東北,除中韓界務交涉之外,日俄兩國的侵略態勢咄咄逼人。面對東北日益嚴峻的外部局勢,兩任東督的應對又多以失敗告終,清廷需要一位既能控制地方,又極具外交經驗的大吏留守

「龍興之地」。宣統庚戌、辛亥之際,東三省總督錫良與趙爾巽的更替,即反映了這一情形。

以後見之明來看,趙爾巽接替錫良頗合時地之宜。有學者認為:「趙爾巽在當時所有漢滿封疆大吏之中,最適合東三省的特殊情況;清廷在當時,也只能作這一人事安排。」清廷選擇趙爾巽接任東督,亦與其履歷不無關係。從知府到總督,趙氏曾主政多地,對於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以及推動地方發展轉型貢獻良多,在清季督撫中頗負盛名。尤其是日俄戰爭後趙爾巽出任盛京將軍,主持戰爭善後,頗孚人望。在清廷致力於旗人集權以及面對日俄咄咄進逼,尤其是在日本侵略之下東北日益危迫的大背景下,旗人身份、執政能力以及當時迅速改變內政外交危局的現實需要,使趙爾巽成為繼任東督的不二人選。

《趙督力保錫督志聞》,《盛京時報》,宣統三年三月初一日( 1911 年 3 月 30 日) ,「東三省新聞,奉天」,第 5 版。

《趙爾巽與東三省》,《盛京時報》,宣統三年三月十四日( 1911 年 4 月 12 日) ,「東三省新聞,奉天」,第 5 版。

《申報》,宣統三年三月十六日( 1911 年 4 月 14 日) ,「京師近事」,第 1 張第 6 版。

《申報》,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1911 年 4 月 21 日) ,「專電,電二,北京」,第 1 張第 3 版。

趙中孚: 《辛亥革命前後的東三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1 期,1982 年 7 月,第 129 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極其罕見!毛澤東親筆信函上拍倫敦蘇富比
孫宏年:民國初年陸興祺救助、組織流亡哲印難民回國問題初探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