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又到端午粽飄香

又到端午粽飄香

文字/泉水叮咚(原創)

圖片/源自網路(致謝)

轉眼,端午節就要到了。

超市最顯眼的地方早已琳琅滿目的擺滿了南北商家各種口味兒的粽子。在電子屏幕上還赫然打著不停滾動的「端午假日,放粽狂歡」「南甜北咸粽是情」等變異了的招攬廣告。

一首《回家》的音樂在超市裡低回婉轉,勾起人無盡的遐思。我站在冷藏櫃前,心遊離著,腳步徘徊著,眼睛卻在粽堆里漫不經心地尋找著。 我約略的數了數,粽子大概有十來種之多。甜的,鹹的,肉的,蛋的,紅豆的,綠豆的,紅棗的,果脯的,花生的,核桃的,還有五仁的,真算得上是品種繁多,目不暇接。粽子有真空包裝保質期超過一年的,也有簡易包裝現買鮮食的。有的有精美的禮品包裝盒,還有的將糯米裝在竹筒內的竹筒粽子。真的讓人有點眼花繚亂。有價格不菲的貴族粽子,也有價格低廉的大眾口味,真得佩服商家的良苦用心。粽子製作典雅,精巧,如可人的女子一般,楚楚動人。我在存放粽子的冷櫃前附和著售賣員不厭其煩的介紹。得知,所有粽子無論甜的鹹的,還是這豆那仁的,所用的米都是糯米一族,沒有二樣。最後我還是讓售賣員失望了,當然我自己也很失望。售賣員的失望可想而知,我的失望她卻不得而知。

以前,在老家吃的粽子是沒有餡兒的,就是簡單的純米粽子,但是有大黃米、小黃米和高粱米三種,當然這三種米都是黏米,煮熟了以後蘸著白糖或紅糖水吃,以為那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粽子。那時我們那裡沒有糯米,也沒有吃過糯米粽子。記憶里全是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粽子的味道。多年來,我在超市的粽子專賣冷櫃里始終沒有找到這種味道,今年依然如是,心情不免有些悵然。

記得小時候,端午也是最盼望的節日。每當端午來臨,小村就熱鬧了起來,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家家戶戶的門頭上都要掛上艾蒿、桃枝、柳枝、蒲草和葛針(酸棗枝)象徵驅邪避禍的五種植物,端午當天早上大人小孩的頭上還要戴上艾蒿,因為艾蒿與愛好諧音,所以人們就用戴艾蒿來祈求平安,寓意身體健康。人們買粽葉,碾黃米,包粽子,做豆腐,還要割上幾斤肉,小村散發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那時並不知道端午節是為紀念愛國志士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更不知道《離騷》和他攜著報國之志縱身跳入汨羅江的壯舉。只知道村邊的那棵大杏樹滿樹的香白杏已經熟透待摘。大老窪里滿溝的老栗樹上、毛茸茸長條狀的栗花正開的如火如荼,淡淡的栗花香瀰漫在小村的上空。為數不多的幾十畝麥田已經麥浪滾滾,成熟待割。

記得那時端午期間,小村還有給男孩在左手腕系五支線,即五色線,女孩戴荷包的習俗,荷包里裝的也是艾葉和菖蒲之類的東西。據說這兩種物件也有驅邪避禍的功能。直到端午之後的第一場大雨,小河裡發了大水,人們就要把小孩戴著的五色線、荷包這兩樣物件解下,扔入濤濤的河水中,把五色線、荷包吸納的無妄之災和所有的霉運一起沖走。雖然有些迷信,但也滿足了人們希望孩子們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記得每年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母親就開始張羅著過端午節的各種活計。五月初一剛好是離家十里之遙的鎮上趕集的日子,母親要親自往返二十多里山路到集上挑選葉寬、厚實的粽葉買回家。買粽葉的事她是不屑讓父親或其他人代勞的,因為父親買粽葉是只管買,而不管成色的,而父親買的粽葉每每也不合母親的心意,主要還是父親買回的粽葉寬窄不一,包出的粽子成色要受到影響。

母親買回上好的粽葉後,首先在清水裡清洗乾淨,然後放到大鐵鍋里,用一塊扁平的石頭壓好,放上適量的水,把粽葉煮熟煮透,之後還要把煮熟煮透的粽葉泡在水裡,以增加它的韌勁。

接下來母親會把準備好的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分別用大大的瓷盆發泡起來,而後還要隔一段時間就換一次水,避免天氣炎熱把米泡酸了。端午節頭一天下午,我放學後就能看到母親坐在堂屋裡包粽子,旁邊放著桌子、盆、水桶等等,只見母親靈活的把兩三片粽葉排在一起,在泡米的大盆里沾一下水,翠綠的粽葉就連成了整體,雙手一卷就成了漏斗型,然後用右手在盆里撈起黏米放到粽葉里,再在把水撩在上面把粘米鋪均勻,綠色的粽葉、金色的黃米在母親手裡瞬間就變成了模樣可人的粽子。為了區別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母親就分別用馬蓮、麻繩和白線捆住不同米的粽子。那麼多粽子母親不知包了多長時間,但是,我知道母親把她對子女的愛都包在了一個個仿若藝術品的粽子里。看著母親包粽子的辛苦,我也曾照著母親的樣子學過包粽子,但反覆多次都不得要領,包的粽子樣子難看不說,還老是漏米,母親不得不再返工。最後,我也沒有將母親包粽子的手藝傳承下來。還好現在的粽子都不用自己包了,只要到超市轉上一圈,各種口味的粽子就備齊了。遺憾的是,超市裡始終沒有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的純米粽子,再也尋覓不到母親包的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粽子那純正的味道了!

粽子包好了,只見母親把一個個粽子挨挨擠擠的碼放在大鐵鍋里,然後用一個很大的竹篦子壓在粽子上面,再在竹篦子上壓上一塊大石頭,最後加上沒過粽子的水,蓋上嚴嚴實實的大鍋蓋。灶膛里的劈柴燃成了旺旺的火,舔舐著大鐵鍋的鍋底,稍加功夫粽子的清香便一絲絲、一縷縷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進而在老屋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沸騰著撩人胃口的粽香。

最盼望的時間到了。端午當天,一大鍋讓人饞涎欲滴的粽子毫不收斂的散發著濃郁的香味兒,熱騰騰的蒸汽竄上屋頂飄出門外。只見母親在每個人的碗里盛上半碗熱粽子湯,讓我們在吃粽子前喝下去。母親說這是墊底湯、開胃湯、也叫消化湯,因為久不吃黏食物,猛然吃下胃是會不舒服的。 母親囑咐我們粽子是要趁熱吃的,吃涼粽子不好消化,會鬧毛病的。那時我們那管這些,急不可待的剝開青綠色的粽葉,一股粽香味撲鼻而來,露出金黃的大黃米、小黃米、嫩白的高粱米,沾上白糖,便狼吞虎咽起來。

離開老家幾十年,也到過許多地方,吃過各種口味的粽子,但從來都沒有見過老家哪裡的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包的粽子。外地的糯米加上各種輔料的粽子,在我的味覺里始終是變異的粽子,但我不否認糯米粽子的香,也不排斥加上輔料的鮮,也喜歡糯米粽子的糯,卻依然少了那一股濃郁的味道,這濃郁的味道,是記憶深處永不飄散的溫馨。它是大黃米、小黃米、高粱米粽子的味道,也是母親的味道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憶悠悠歲月,多少纏綿
《紅樓夢》:瀟湘館填詞詠柳絮

TAG:美篇美文 |